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5003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时空坐标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背景:(1)取得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面临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3)改革契机: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2.赫鲁晓夫改革:3.勃列日涅夫改革:(1)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结果:改革只是对传

2、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3)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4.戈尔巴乔夫改革:(1)主要内容。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2)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5.苏联解体:(1)1990 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2)1991 年8 月19 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3、。12 月26 日, 苏联解体。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社会主义建设: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2.社会主义改革:(1)原因。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2)南斯拉夫改革。措施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影响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3)其他改革取得成效的国家: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3.东欧剧变:(1)原因:(填写正确序号)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

4、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2)概况。类型主要代表变化相对平稳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发生流血冲突罗马尼亚国家实现统一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国家陷入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过渡时期:(1)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经济制度: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

5、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2)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3.改革开放新时期:(1)背景。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成就。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

6、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3)中共十九大召开。背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意义: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易错点拨】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是在苏联模式框架下的“小修小补”。2.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

7、【图解识记】【情境思考】下图是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照片。苏共二十大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历史解释)提示: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核心概念】东欧剧变(1)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2)东欧剧变是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易错点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8、。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情境思考】1992年,邓小平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材料中“某种暂时复辟”指的是什么?(家国情怀) 提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易错点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情境思考】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从中国对内视角来看,怎样理解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历史解释)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中国对内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伟大决策,中国开始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历史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严重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经济严重困难,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

10、造具体内容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涉及政治领域,重点在经济体制历史结果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改革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了苏联解体相同点背景:都面临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都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都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等;改革均以失败告终,但都冲击了苏联模式【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在学习“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一目时,“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

11、是()A.戈尔巴乔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赫鲁晓夫改革D.新经济政策【解析】选C。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得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符合材料评价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故本题答案为C。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苏联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其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苏联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苏联模式的革新者。1.获取信息:南斯拉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情境】史料一1949年12月,

12、南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国营企业成立工人委员会的指示,推广工人自治。起初在215个企业中建立自治机构,后来扩展到800多个企业。史料二1952年11月,南共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主要讨论了自治条件下党的任务和作用问题。大会认为,工人自治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大意义。大会决定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认为党不应该直接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发号施令。发现问题:根据史料一、二,归纳南斯拉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斯拉夫的改革。(学业质量水平1)提示:内容:经济上,在企业中实行工人自治;政治上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评价: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但改革导

13、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2.论证观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进步与反动【情境】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俄国史发现问题: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墓碑体现“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的原因。(学业质量水平2)提示: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反动的因素: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他一味

14、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苏联经济改革失败中蕴含的家国情怀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2.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2)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4)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可

15、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选B。赫鲁晓夫“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说明他开始考虑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以调动工人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B正确。2.1964年苏联政府作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C.下放企业管理权给各地方D.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

16、权【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苏联政府在试图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故D正确。3.下图所示的是某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这一期周刊最有可能出版于()A.1949年B.1955年C.1985年D.1991年【解析】选D。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19851991年,故A、B错误;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才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不符合题干要求,故C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与题干中的“他现在已经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了”相符,故D正确。【补偿训练】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

17、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解析】选D。题干要求从“内容”入手,A错误;B错在“同时”;经济方法在这些改革中都有体现,C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故D正确。4.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解析】选C。材料的观点站在民族统一的角

18、度认识了东欧剧变: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以此为据,得到的观点是“不能一概否定”,说明材料观点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故选C。【拓展延伸】东欧剧变的原因(1)长期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照搬苏联模式,严重阻碍本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2)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缺乏民主和法制,伤害了人民的情感。(3)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东欧剧变起了推动作用。5.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C.所有制形式变化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19、解析】选B。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票的废除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属于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材料二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迫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与它保持一致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和民族矛盾。材料三西方反苏反共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采取种种手

20、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扰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否表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什么?(2)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被称作什么战略?(3)综合上述材料,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解析】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不能表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因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受到影响,但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必将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第(2)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被称作“和平演变”战略。第(3)题,依据所学知识从建设社会主义切忌照

21、搬一种模式,而应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抵制外来不利因素,坚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方面解答。答案:(1)不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受到影响,但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必将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2)“和平演变”战略。(3)建设社会主义切忌照搬一种模式,而应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抵制外来不利因素,坚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课时素养评价二十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30分钟100分)(选择题每小题6分,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1.下表是1953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年份粮食

22、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A.赫鲁晓夫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B.苏联体制仍旧发挥了积极作用C.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新经济体制”改革收到了一定效果【解析】选A。根据题干表格可知,1953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结合所学可知,19531960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苏联模式,推进了农业的发展,故A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是苏联体制产生了弊端,故B错误;19531960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23、,故C错误;“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的措施,故D错误。2.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历史的教训中指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逐步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这里主要评价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新经济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正确;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上台后逐渐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3.19

24、70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这里的“踩刹车”意指苏联()A.工业经济停滞不前B.突破了苏联模式C.致力于发展核武器D.仍坚持传统的体制【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70年”可知,此时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此时苏联经济处于大发展时期,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加速器”是指致力于经济大发展,比如发展核武器,故C错误;“踩刹车”是指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故D正确。4.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修订的党章规定:苏共是“工人阶级、

25、集体农庄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先进的最有觉悟的部分联合起来的、苏联人民战斗的久经考验的先锋队”。1990年的二十八大的党章则规定:苏共是“一个按自愿原则将苏联公民联合起来,实施以全人类价值和共产主义理想为基础的纲领性目标的政治组织”。这一变化表明()A.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发生改变B.苏联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改变C.苏联共产党将引领世界实现和平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解析】选A。题干苏共由“1961年”“工人阶级、集体农庄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先进的最有觉悟的部分联合起来的、苏联人民战斗的久经考验的先锋队”到“1990年”“一个按自愿原则将苏联公民联合起来,实施以全人类价值和共产主义理想为基础的纲领

26、性目标的政治组织”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共由一个代表工人、农民阶级及知识分子的无产阶级政党演变为一个苏联一般公民联合起来的政党,表明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发生改变。故答案为A。材料反映了苏共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变化,不能体现苏共的阶级基础发生明显改变,也不能反映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排除B、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是在1991年底,排除D。5.历史学家尤里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直接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灭亡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C.新经济政策D.戈

27、尔巴乔夫改革【解析】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早于材料中“斯大林逝世时”,故A错误;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告终,而材料中“这个超级大国”是在1991年灭亡,故B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早于材料中“斯大林逝世时”,故C错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故D正确。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D.对农业重视不够【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

28、理解分析能力。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A、C、D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源,故排除。7.下列漫画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示说明了()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B.两极格局基本形成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成立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斯大林要求东欧各国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题目中的漫画反映的就是苏联在东欧各国强行推广苏联模式,D正确。【拓展延伸】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用苏联模式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

29、战后东欧各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扶助。战后国际形势复杂,资本主义世界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2)影响:短期内为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的重建起到促进作用。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合各国的进一步发展,对后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8.南斯拉夫改革具有自己独特的探索道路,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B.重点发展重工业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解析】选A。B、C、D都属于南斯拉夫与苏联模式的相同之处,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改革的特色,体现了与苏

30、联模式的不同,故选A。9.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状况,某学者根据1981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数据绘制成如图。能正确反映如图信息的一项是()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重变化A.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B.需求增加对住房消费变化起决定性作用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D.改革开放后住房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解析】选D。依据材料,图片反映的是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重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比重在3%-13%之间,在21世纪初消费比重增加到8%-13%,20122013直线上升,之后稍

31、有回落,但比重在18%以上,这反映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比重在增加,说明住房商品化的趋势在加强,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比重在上升,但说明不了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排除A;依据所学知识,需求增加会影响住房消费变化,但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0.20世纪最后30年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A.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B.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折【解析】选C。由题干中“一样的制度”即

32、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就可排除 A、B;虽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能得出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由多种因素造成,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却是中国依据国情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不断完善的结果,故选C。11.(4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下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年下台:1982年材料二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

33、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0分)(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20分)【解析】第(1)题,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题,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答案:(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

34、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15分钟40分)(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30分,共40分)12.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A.指令性计划减少B.商品经济发展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D.公有制被打破【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重视发展重工业,并未体现出

35、指令性计划的减少,故A错误;材料中是计划经济,不是商品经济发展,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问题,故C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仍实行公有制,故D错误。13.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经过改革后经济获得发展,这些改革的共同点是()A.起因于严重政治危机B.为逃避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歧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出于国内外压力半途而废【解析】选C。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下放中央权力,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选C。14.(30分)阅读材料,完

36、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谈到“加速发展战略”时说:“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苏共二十七大制定的1986199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核心仍是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从1985年5月开始,戈尔巴乔夫在全国动员一切力量开展反酗酒斗争。不仅禁止伏特加酒,还关闭了啤酒馆,街道上甚至出现了反酗酒纠察队,以恐怖手段吓唬顾客。反酗酒斗争特别有成效,含酒精饮料的产量在19851986年减少了差不多1/20,但苏联失去了重要财源,“国民经济3年至少损失67

37、0亿(卢布),而精神上的损失则是无法估量的”。这一运动还破坏了酒业和葡萄种植业。摘编自拯救苏联: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材料二中国改革大事记:时间主要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现“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1983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5月,中共中

38、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5年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苏改革的不同。(20分)(2)从中苏改革的实践中,谈谈你的认识。(10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二“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

39、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据此可知中国改革先农村后城市;依据材料一“苏共二十七大制定的1986-199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核心仍是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等可知苏联与之相反。再根据此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从改革实践及改革路径等方面说明不同:中国边实践边摸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苏联盲目实践,没有科学理论升华与指导;中国改革路径明确,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很长一段时间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路径失误。第(2)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可结合改革的结局从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结合本国国情,适时调整;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回答。答案:(1)不同:中国改革先农村后城市;苏联与之相反。中国边实践边摸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苏联盲目实践,没有科学理论升华与指导。中国改革路径明确,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很长一段时间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路径失误。(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结合本国国情,适时调整;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