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400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 专题15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2016届福州八中高三上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浙江的感兴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

2、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有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

3、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这次重来,我

4、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

5、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

6、的核心线索。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2)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哪些特点?(6分)(4)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8分)【答案】(1)AD(2) 色彩鲜明、严谨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2分)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又不乏温情

7、的一面。(4分)(3)西湖清爽,洗涤红尘,让人感到清爽。西湖多变,西湖是明媚的,更显清幽,西湖淡雅天然,素描淡妆,以天然而胜。西湖性格厚重,富有厚度和重量。水使它灵秀,山却给它骨气。(答出3点即可)(4)“一切景语皆情语”,指对景物的描摹都是为了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抒情才是目的。作者书写的是对浙江的追忆和游历,勾勒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文章其实就是为了抒发对故乡浓重的赞美之情,赞美这里的山水风物,人文情韵。如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严谨、素净,物件厚实可靠,

8、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鲁迅的艺术素描朴质,温情!他用笔经济,勾画实在处境,有抒情气氛。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严格而宽厚,充满深情,是魅力之源。浙江人杰地灵!西湖清爽,洗涤红尘,让人感到清爽。西湖多变,西湖是明媚的,更显清幽,西湖淡雅天然,素描淡妆,以天然而胜。西湖性格厚重,富有厚度和重量。水使它灵秀,山却给它骨气,同样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解析】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这道题共有两问,第一问考查对相关语段的概括分析能力,第二问考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第一题,可通过对“看

9、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这一句话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绍兴街道、店铺、水乡景色的特点。原文相关词语为“严谨、素净、温厚、朴质、灵秀”整理之后即可得出答案。同样分析原文有这样的中心语句可以提取“他是最严格的,有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分析这里就可以得出答案。第二问可通过文章前半部分的重点是“绍兴与鲁迅”,而“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这句话是对文章前半部分的一个总结句。题干中的两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眼中的绍兴的特点”“我眼中的

10、鲁迅的特点”,答题区间分别在第4段和第6段。根据第4段中“色泽是黑和白”“谨严、素净”“厚实可靠”“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等词句可以得出第一问的答案。根据第6段中“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可以得出第二问的答案。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关键词提取相关词语概括作答。西湖的湖光山色描写是在文章后三段。文章后半部分主要记叙了“我”两次游览杭州时的见闻,第一次为插叙,主要记叙游览杭州的店铺,第二次游览则重点欣赏杭州的

11、湖光山色。因此,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后三段(1012),找出文段中的重点词句加以整合,分条回答即可。如第10段中的“难分市区与郊外”“闹市”“把红尘洗涤了”“清爽”,第11段中的“明媚”“清幽”“素抹淡妆”“天然”,第12段中的“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淡淡的几抹青色”“厚度和重量”“有性格”。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2(2016届江苏淮海中学高三上9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月 夜韩少功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

12、,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

13、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

14、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选自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1)文章两段通过对比,凸显了城里月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2)请结合第段内容,说说“

15、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4分)(3)“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单独成段,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分)(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答案】(1)城里的月光暗淡、短暂、呆板(没有神采)、稀少。(可结合“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分析)(每点1分)(2)都将视觉上的月光写成听觉上的,化静为动,使用叠词、拟声词(答到其中一点即可);(1分)“叮叮当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轻盈灵动,诗意盎然;(1分)“哗啦哗啦”,生动形象地写

16、出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的情态;(1分)表现了作者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终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身心俱醉、无比惬意之情。(1分)(手法共1分,特点2分,情感1分。)(3)内容:凸显月光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要标志。(2分)写出作者对于乡村月光的喜爱和自豪。(2分) 结构:统领全文,引出城市和乡村的月光的对比。(2分)(4)“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侧面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山谷里一声长啸”,衬托出乡村月夜的宁静。再次点题,将读者带进宁静而美好的月夜,暗指“人应怀着虔诚的心与大自然亲近”这一主旨。景语作结,富有诗意而又耐人寻味。(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任意三点得满分)【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

17、的是“文章两段通过对比,凸显了城里月光什么特点”,这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应先找到关于月光的内容,再借助对比概括“城里月光”的特点。第二段“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写其暗淡,“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写其短暂,“像死鱼眼睛一只”写其呆板(没有神采)第三段“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写其稀少。【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本题难度不大,但易犯的错不少。首先,审题的时候,容易出现漏洞,比如“

18、对比”,考生可能只会专注于描写月亮的句子,而忽略了城里乡下的比较;其次,只会摘抄,而不会概括;第三,不知道应该使用形容词概括其特点;第四,会忽略第三段开头“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这一句,认为不是描写月亮的内容。(2)【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易错警示】本题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知道列术语,贴标签,而忘记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应为:先点明技巧,再结合句子分析技巧的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比如本题,“叮叮当当”是写月光的“飘落”状态,使用这个词语让“月光”变得灵动起来,有了生命的气息;“哗啦哗啦”是写月光在草坡上和

19、湖面上的投射,使用这个词语,月光的一泻千里便呈现于眼前了。这些都是这两个词语的写景效果,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惬意之态。这些内容都是考生容易忽略的。(3)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段落的作用。题干在设题的时候,其实已经给了暗示“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单独成段”,凡是单独成段的句子,其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一般如下:如在开头,一般是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如在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是在文章的开头,故结构上是起到了统领和引出的作用;同时还要看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一般是写了,表现了。【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遇到考查段落

20、作用的题目,首先要明确提问的方式,是直接问结构上的作用,还是只说作用,这两者是有所去呗的,如是前者,只需从结构上回答,如是后者,就应兼顾内容上的作用。其次要明确答题的模式,结构上,内容上。第三,要明确段落所在的位置,其在文中的位置就决定了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最后回答结构上的作用时,要回答完整,不能光列术语,比如本题,引出下文,到底时引出下文什么,就应该看紧跟其后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4)【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

21、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角度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2)作品表面;(3)作品内涵;(4)作品背景;(5)作者;(6)读者。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上是对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或者区分散文中的不同材料,以找到探究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注意答案语言组织

22、的两种类型。目前探究题答案表述形式有两种:一是注重探究的多角度,每一角度能写出探究的依据(即文本根据)和结论;二是注重探究的深度,只选择多角度中的一个角度,亮明观点,并结合文本内外,充分写出理由来,答案是“观点理由”形式。考生宜依据题干要求,采用相应的形式。3(2016届江苏如东中学高三夏令营检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叫“破老汉”,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总不得闲。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

23、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后来才知道,是叫“子 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抽烟。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 思。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半崖上小灌木的

24、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 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有一回,我和破老汉吆起牛回村,离村老远,就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了,儿一声,娘一声,似乎一天不见,母子间有说不完的贴心话。母牛的目光充满 了温柔、慈爱,神态那么满足,平静。我最喜欢的是一头红犍牛,高高的肩峰,腰长腿壮,单套也

25、能拉得动大步犁。红犍牛的犄角长得好,又粗又长,向前弯去;几 次碰上邻村的牛群,它都把对方的首领顶得败阵而逃。我总是多给它拌些料,犒劳它和牛在一起,也可谓其乐无穷了,不然怎么办呢?方圆十几里内看不见一个 人,全是山。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那年春天,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老黑牛有所怠慢了。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 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 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老黑牛转身败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为了这事,破老汉阴沉着

26、脸给我看。他抽着烟,望着老黑牛屁股上 的伤痕,说:“它老了呀!它救过人的命”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破老汉”的形象特点。(4分)(2)简述文章第四段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6分)(3

27、)本文借写牛表现了“我”的哪些情感? (4分)(4)为什么作者说“清平湾”是“我的”清平湾?请加以探究。(6分)【答案】(1)贫穷(1分),生活孤单(祖孙相依为命)(1分),有爱心重情义(淳朴善良)(1分),豁达乐观(1分)。(2)手法类:选择典型画面(1分)描写、记叙、议论相结合(1分);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1分,答出其中之一即可);视听结合(1分),动静结合(1分),细节描写(1分)(手法类共4分,答满4点即可)。效果类:写出了清平湾秋天的美丽和生机,表现了清平湾人的善良(1分);表达对清平湾的热爱与留恋(1分)。(3)孤单寂寞(1分),人生渐老的悲凉(1分),赞颂慈爱(1分),歌颂勇

28、敢(1分)(力量、拼搏、勇气)机智(1分);(答出三点即可)借写牛表达对清平湾的喜爱与留念。(1分)。(4)清平湾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曾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2分)清平湾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善良、质朴、坚强、勇敢等。(2分)清平湾是作者悟出人生哲理之地,能让他积极乐观面对人生的苦难。(2分)【解析】(1)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解答时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的角度思考,首先指出所考查段落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本文第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记叙、议

29、论、描写等手法都有所体现;从修辞手法看,“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写景的角度思考,有动景有静景,有声音,有画面考生依据这些信息逐条总结,并指出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得到答案。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的思想情感,信息主要集中在56段,第5段,写牛儿母子间的“对话”表现出母牛的慈爱之情,表达作者赞颂之意;“我”以照顾牛为乐,“方圆十几里内看不见一个人,全是山”表达出作者的孤单寂寞;对红犍牛的赞美,表现出作者对勇敢,力量的赞颂;第6段,看牛顶架,老黑牛屁股受伤,破老汉说“它老了呀”,

30、表达出人生渐老的一种悲凉;作者写牛,也就是在记述他在清平湾的生活,对这种种细节的描述,就表达出作者对清平湾生活的喜爱留恋之情。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4(2016届江苏徐州一中、运河中学高三暑期学情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8分)灯下漫笔鲁 迅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

31、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32、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

33、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34、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选自坟,有删节)(1)本文从论述思路上看可分为两个部分,请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6分)(2)作者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试从文中找出这一论断的依据。(6分)(3)结合全文,说说“人的价格”该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所说“第三样时代”又是怎样的时代?(6分)【答案】(1)(6分)第一部分,回溯历史,紧扣史实(1分),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2分,仅写“两个时代”给1分);第二部分,讽刺现实(1分),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样时代”的召唤(2分)。(2)(6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

35、是奴隶(2分);在“乱世”,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2分);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2分)。(3)(6分)“人”的价格即“人”的价值(1分),有“人”的尊严,“人”的权利,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2分)。“第三样时代”即百姓有“人”的价格(价值)的时代(1分),就是民主、自由的新时代(2分)。【解析】(1)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中问的是“作者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试从文中找出这一论断的依据”,其实就是问“为什

36、么作者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找原因的题目基本上在这个结论的前后找,先到文中找到涉及的段落,然后进行筛选。本文第一节节说的是“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第二、三节说的是“在“乱世”,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第五节总结一下“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或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意义。

37、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2016届山东青岛一中高三上检测)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青岛的树苏雪林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映,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青岛是个美丽的仙鸟,也是我国黄海上一座雄关。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抢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只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久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冠冕上,放着万丈光芒,照射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

38、文明的光华! 青岛所给我第一个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漫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好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我们中国人说绿色可以养目。英国十八世纪也有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将这个理由加以科学和神学的解释,他说道:别的颜色对于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惟有青绿之色最为适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常自命是个自然的孩子,我血管里似流注有原始蛮人的血液,我最爱的自然

39、物是树木,不是一林两林的,而是森然成林的。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因此那充满毒蛇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也思而生畏。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树林,像从前欧洲和今日青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巴黎的卢森堡、波鲁瓦、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为的是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你的心灵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的水晶之域,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 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那里有好几座菩提树的林子,

40、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仰望顶上叶影,一派浓绿,杂以嫩青、浅碧、鵝黄,更抹着一层石绿,色调之富,只有对颜色有敏感力的画家才能辨认。怪不得法国有些画家写生野外之际,每一类油彩要带上五六种,譬如蓝色,自深蓝、靛蓝、宝蓝、澄蓝、直到浅蓝,像綉线坊的货样按层次排列下来。这样才可用一枝画笔摄取湖光的渑漾、树影的参差和捕捉朝晖夕阳、风晨月夕光线的变幻。大自然的美是无尽藏的,我们想替她写照也该准备充分的色彩才行。 散步倦了,不妨就着那软绵绵的草地坐下来,将身倚靠树上。白色细碎的花朵,挟着清香,籁籁自枝间坠下,落在你的头发上、衣襟上。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

41、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教你体味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庄严,于是你的思绪更似一缕篆烟,袅然上升寥廓而游于无垠之境。 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的枯燥,就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即说有几林树,也是黄萎葳蕤,索无生意,所以我曾在鸽儿通信里大发“故国乔木”之叹声。 记得我初到青岛时,曾对我们的居停主人周先生说:“青岛,果然不愧这一个青字,从前国人之所以名之为青,想必是为了这里树多的缘故。”“您错了。”周先生笑着说,“这地方如真算个岛,则从前当呼之为赤岛,青岛之东,有一个真正的小岛,其名为赤而不能名之为青。因为它在德国人割据以前,原也是个不毛之地。从前的青岛,都是乱石荒山,不宜种树。德国人

42、用了无数吨炸药、无数人工,轰去了乱石,从别处运来数百万吨的泥土,又研究出与本地气候最相宜的洋槐,种下数十万林。土壌变化以后,别的树木也宜于生长,青岛才真的变成青岛了。 别人从不能种树的石山上,蛮种出树来,我们有无数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这是哪里说起的话!(选自苏雪林散文选集,有删改)(1)文章题为“青岛的树”,本应着力写青岛的树,但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林?(4分)(2)文中的句子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1)叫你眼晴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2分)(2)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

43、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2分)(3)青岛的树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予以概括。(4分)(4)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分析。(6分)【答案】(1)表达自己对静谧的茂密树林的喜爱之情,与初回国时所见荒废景象形成对比,表达失望之感(2分),烘托(衬托)青岛的树,突出见到青岛的树时的惊喜。(2分)。(2)(1)排比,由视觉写到嗅觉,再到感受(1分),突出了青岛的树茂密繁盛以及它所带给作者的那种感受与惊喜(1分)。(2)拟人(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菩提林的幽雅,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和宁静(1分)。(3)茂盛(多、密密层层、遮天盖

44、地)(1分),苍翠(1分),多人工栽植(1分),让心灵与自然契合(能滋润心灵)(1分)。(4)在历史与现实的纠结中,作者内心情感矛盾而复杂:痛恨德国人的入侵,却又偏偏喜爱入侵者所植的树木。情感矛盾(4分)。入侵者炸山植树,我们有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痛惜而无语(2分)。【解析】(1)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分析,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分析,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45、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紧扣文章主旨,联系文中所写的时代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感情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读作者情感的钥匙。其次,要紧扣原文中的表述进行分析,不主观附会。最后,分析要结合文本,符合文中所反映的事实,言之成理即可。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6(18分)(2016届山东省实验高三上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雨 王蒙我喜欢雨,从小。“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小雨便是大自然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它存在着,它抚摸着,它滋润着

46、,却不留下痕迹。用眼睛是很难找到它的,要用手心,用脸颊,用你的等待着春的滋润的心。也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实那倒不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带来遐思,正因为有雨中的忧伤的甜蜜,人们才伸出双臂歌唱雨后初阳的万道金光。于是有了那波里的名歌我的太阳。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 小时候,我最喜欢北京城夏日的大雨。雨中,积水上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半圆形的小泡儿。“似水晶,非琉

47、璃,又非玻璃,霎时间了无形迹。”我的姨妈教过我这样的谜语。为什么这几年在北京很少见到大雨冒泡儿了呢?是气候变了么?是我事太多、心太杂,对似水晶又非玻璃的泡儿视而不见,这泡儿已经唤不起我童年的那种好奇和沉醉了么?哦!一九五八年的特别炎热的夏天,我下乡以前暂在景山公园少年宫劳动,盖房当小工,每天担四十多斤一块的大城砖,很累。一天早上刚开工便赶上了天昏地暗的大雨,“头儿”只好宣布放假。我落汤鸡似的回到家,换了一身衣服,打起雨伞,和同样处于逆境的爱人到新街口电影院看电影骑车人之死去了。电影看完了,大雨威势未减。这是一九五八年,也许是五十年代的最后几年我们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天,而这一天,是雨赐给我们的。就

48、是让雨淋个透也未尝不是人间快事。在新疆的草原上,我曾经骑着马遭遇过一次短暂的却是声势浩大的雹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连一株可以略略遮雨的小树也没有。没法子,除了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之外,没有别的路。当理解了这种处境以后,我便获得了自由,我欣然地、狂喜地在大雹雨中策马疾驰。这种经验我写在小说杂色里边了,但我觉得没有写好。如果有机会,不,不管有没有机会,将来我一定要再写一次草原上的夹着雹子的暴雨。这豪兴也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在前方不远,有哈萨克牧民的温暖的帐篷。兄弟般的哈萨克人会亲切地接待你,会给你一碗滚热的奶茶,会生起他们的四季不熄的火炉,烤干你的被雨打湿了的衣裳

49、。我们常常说“风吹雨打”,毛主席说要“经风雨、见世面”,我们还说什么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不但让人骄傲,也让人欢喜,不但让人刚强,也让人快活,像我那次在新疆的草原上那样。而我现在正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又赶上了雨。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在避风的那一面的甲板上,你看不到也摸不着雨。在船头,雨丝向你迎面喷来,在迎风的那一面,雨丝拉曳成了长线。江上的雨和人似乎更加亲近。坐船的人都爱水,靠水,感谢水。而正是雨供给着江水。江水升腾着雨。当轮船疾驶的时候,浪花飞溅到甲板上,那不就是雨么?天色虽然阴霾,两岸的垂柳和庄稼却被雨洗得更加碧绿。没有打伞也没有穿雨衣,最多戴一个草帽的岸上的女人们的服装在

50、雨中显得分外艳丽。连岸上的黄土和石头也在雨水中映着洁净的、本色的光。 “晴川历历汉阳树”,当然。但是你知道吗,阴川和雨川,也使我们的河岸、我们的人和树历历如画。雨是我对生活和土地的无尽的情丝,情思。 (有删改)(1)文中说“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分)(2)分析文章第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分)(3)文中有许多引用,试举两例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分)(4)作者为什么喜欢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分)【答案】(1)“雨对我有情”使用了移情的手法:“我”坐船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正好赶上了雨,这雨好像特意为“我”而下的;“我”特意坐在船头,让

51、雨丝迎面喷来,去感受雨,亲近雨,说明“我对雨有意”。整句话表达了“我”对雨的喜爱之情。(4分)(2)第段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使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雨的作用。(1分)“它们叮叮咚咚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使雨具有了小孩子班的顽皮特征,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1分)(3)第段引用的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表达了对雨的感情,诗句使文章的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第段引用姨妈教我的“谜语”,令文章具有趣味性。第引用毛主席的话旨在支持作者的观点:“雨可

52、以让人刚强。”(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作者喜欢雨,是因为雨是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有着忧伤的甜蜜;雨是大自然的顽皮,总能勾起其儿时有趣的回忆;因大雨偷的一日闲暇,和爱人一起观影而获得了许多的快乐;在雹雨中策马狂奔,获得心灵的自由;在雨中奔跑后受到哈萨克人的亲切接待,让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风雨的洗礼可使人变得更加刚强、快活;人和物被大雨冲洗过后,如图画般美丽。(6分)【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应先分析句子,看关键词、句子特色、手法等,然后再回归语境,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的含义。“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关键词是“有情”“有意”,句中说“雨”对“我”有情,其

53、实是把“我”的感情转嫁到雨的身上,在文中具体指的是“而我现在正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又赶上了雨”,自然界的雨好像专门为“我”下的,好似有情;第十五节说“在避风的那一面的甲板上,你看不到也摸不着雨。在船头,雨丝向你迎面喷来,在迎风的那一面,雨丝拉曳成了长线”,“我”的举动好似是对雨“有意”。理解句子含义的时候,要注意句中蕴含的情感。【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典例拓展】壶口的黄河第20题,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此题所给的语句是“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句中

54、的重点是“该”和“中国人的自传”。参考答案:“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解题要点:就句子分析语法,抓关键词,如是复句先分层,单句找主干;就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信息先分类,明确其联系;联系全文主旨,发掘深意,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考场答案例析: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养育了无数华夏儿女,所以每一个炎黄子孙有义务为她写传记;黄河是母亲河,她的传记应由她哺育

55、的炎黄子孙来写,且传记本身也应能体现中国人传记的精神。第一个答案只回答了“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的表层意思,故只能得1分;第二个答案既回答了“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的表层意思,也回答了其深层意思,故能得2分。(2)【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知识链接】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

56、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有许多引用,试举两例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

57、查散文中引用的作用。首先明确“引用”的概念,然后到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再结合“引用”的一般作用进行分析即可。解答的时候,要注意引用的内容不同,其具体的作用也是有所区别的。比如第段引用的是诗句,应结合诗词的特点分析;第段引用的是谜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第引用的是领袖的话,是为了证明观点。【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解答本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光列套话,应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答题格式: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对全文的内容作用,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引用: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

58、)文章的内容;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4)【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典例拓展】一篇优秀的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主旨。这一考点主要有三种考查形式:情感变化类。例如,一朵午荷(湖南卷)第19题: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变化为标志,要涉及“全文”。情感比较类。例如,春风(福建卷)第14题: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这就形成比较,标志是“是否矛盾”。情感认定类。例如,走进腾格里第15题:“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针挑土(大纲全国卷)17题:“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这是针对某一段落或全篇设题。把握文章的情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直接表现:抓文中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间接表现:通过文中对人物的刻画、事件的记叙、场景的描摹、物件的勾勒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