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课时素养检测 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576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课时素养检测 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课时素养检测 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课时素养检测 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课时素养检测 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课时素养检测 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课时素养检测 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九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的事迹称为“凿空”。这里对“凿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将佛教文化介绍到中原地区B.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C.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 D.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解析】选B。张骞的事迹主要是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B正确。【拓展延伸】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贡献(1)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2)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3)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

2、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2.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而广泛,名称准确生动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且好记D.张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解析】选A。因为中国和西域、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中国输出的主要是丝绸,而且丝绸在传到欧洲后影响巨大,成为中国的象征。故选A。3.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3、()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政权统一强大时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C;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不等同于完全消亡,排除A;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到统治政策的影响,排除B;由“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排除。4.“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为主要商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在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古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材料表明()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

4、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商业贸易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A.B.C.D.【解析】选C。题干叙述的是商业贸易而不是人口迁徙,排除;茶马古道在推动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古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表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正确;中“更为直接”说法错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排除。故本题选C。5.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丝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

5、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解析】选B。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路连接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故选B。材料仅涉及中西方,尤其是与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罗马人的因地制宜,不涉及两地丝织技术的高低,排除C;根据材料可知古罗马人织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纺织品,主要由于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排除D。6.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实有()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 中亚的葡萄、西瓜、胡萝

6、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A.B. C. D.【解析】选D。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不是通过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其他组合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深化点拨】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趋势。二、非选择题(2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纺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西方经此输入

7、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此后,中国的物产和技术的西传确实难以统计,包括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材料二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所以撞击是有的,但不激烈,很快就和平共处了。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佛教只好迁就现实,暂时韬晦。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撞击阶段一过,吸收阶段便随之而来。东汉桓帝

8、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摘编自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状况。简要分析古代中国在东西方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12分)(2)结合材料二,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简要说明文明在交流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影响。(1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状况可从材料一中交流的物品归纳,第二问原因则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角度分析。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撞击阶段一过,吸收

9、阶段便随之而来”等回答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碰撞中融合(中国化)的相关过程。第二问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佛教传播、理学形成的知识分析作答。答案:(1)状况:古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主要是手工业技术、手工业产品和经济作物;从西方输入的主要是高档消费品和农牧新品种。原因:国家统一;统治者重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科技领先;对外交通发达。(2)说明:汉朝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提倡的孝道相冲突。东汉时期佛教开始适应本土文化,在佛经中也提倡孝敬父母,与本土文化协调,相互吸收。举例: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对儒学形成挑战,出现三教融合并存现象。宋朝时,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备选习题】“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合儒学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解析】选C。题干中并未提到儒学思想融合佛教思想的相关信息,故A错误;题干中也未提到士大夫的崇佛行为,故B错误;根据题干中“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的信息,可知佛教融合儒学伦理,故C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道家思想,故D错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