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2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979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2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2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备课资源建国之初,中国政府致力于大力恢复与发展经济。到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胜利完成。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大规模的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为适应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保证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2、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为了完成总路线的任务,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953年国家制定了重点发展重工业,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制定后,国内掀起了工业化的热潮。五年内,施工的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重点项目达到921个。到1957年时,“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平均每年增长18%,超过计划原定的14.7%的速度。我国主要重工业产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钢31%,电力21%,煤14%,石油27%,机器制造31%,水泥18%。到1957年底,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新的工业基地出现了。它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工业布

3、局严重失衡的状况,新中国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并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政府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自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和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87.3%。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手工业的改造,坚持自愿原则和逐步改造的方针,帮助手工业者成立生产小组,后发展为手工业合作社。

4、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者达到600多万人,占全部手工业者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基本上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逐步实现的。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的82.2%分别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结束,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次重大的

5、转折。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特别强调了要注意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又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定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掀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潮。1957年,中国发生了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政治斗争也波及到了经济方面。在批判“右倾保守”思想的激励下,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一股抬高数量指标和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势头,各部门纷纷提出超过原计划指标的新的经济计划。1958年5月召开的八届二次会议

6、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生产力,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加上连续的自然灾害和苏联领导人背信弃义地撤退专家、逼我还债,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但是,党中央从1960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通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使国家走了正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和发展,动乱由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域。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建国初期对有中国特点的 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将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是近代

7、中国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愿望。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号召。但是,在中国究竟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对于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就当时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两种工业化类型可供借鉴:一是欧美式。无论是工业化最早的英国还是后起的美国和日本,都是从轻工业开始,经过一段时间,重工业才迅速地发展起来,并代替轻工业的主导地位;二是苏联式。它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依靠集中体制具有的高资金和资源动员能力,实行高积累、高投资,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学习苏联的经验,沿用苏联的一些做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重工业

8、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使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获得改造和发展的技术装备,从而为独立自主的工业基础创造条件。而当时我国的重工业却非常的薄弱。但是,苏联工业化模式所暴露出来的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更忽视农业的弊端又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了一贯倡导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在对苏联传统模式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中,积极开创本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中国在“一五”计划中就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协调其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的决定。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发展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辩证关系,并强调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

9、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作了明确阐述,他指出:“这里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1959年,毛泽东再次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思想。此后,毛泽东进一步将农、轻、重关系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些正确的结论,尽管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认真贯彻,但它突破了苏联工业化的模式,为走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