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集训 16 古代诗歌鉴赏(1)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875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集训 16 古代诗歌鉴赏(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集训 16 古代诗歌鉴赏(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集训 16 古代诗歌鉴赏(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集训 16 古代诗歌鉴赏(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集训 16 古代诗歌鉴赏(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集训 16 古代诗歌鉴赏(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集训 16 古代诗歌鉴赏(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集训 16古代诗歌鉴赏(1)共77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12题。(11分)阙题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刘眘(sh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1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B.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C“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D“

2、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E“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1B E(B.“淡淡的忧伤”错。从整体上观照这两句,细写青溪和春色,作者的情感是悠闲惬意。E.“直抒胸臆”的理解不当,应是以景作结,景中融情,属间接抒情。)(答对一项,2分;全对5分。)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这二句作简要赏析。(6分)答:_2“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至”“随”二字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

3、与活力,(2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34题。(11分)唐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注】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石。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肉食典出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即“肉食者”,指居官享俸者。3下列对诗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是一首

4、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异族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B本诗以衬托手法开篇,描写崇徽公主启程时,连故乡的鸟儿也为她悲鸣不已,衬托出塞后的她听到胡笳之音时更加悲愁的心态。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夜月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

5、回荡的河道中。3A CA.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在于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崇徽公主这类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C.颔联是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夜月魂”(咏怀古迹)诗意。(答对一项,2分;全对5分。)4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4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分)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

6、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耐人回味。(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得4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56题。(11分)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注】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5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营造出苍

7、凉高远的意境。B本词上片由上到下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营造出了苍茫萧索的氛围。C“贴云寒”,写出了燕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D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表达相隔两地的人彼此思念。E作者借用了折梅相赠这一典故,试想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应该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5B D(B.上片应是从下到上描写。D.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友人登上高台远望,属于虚写。)(答对一项,2分;全对5分。)6本词蕴藏着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答:_6以苍凉的秋景抒写被罢免后的孤独凄

8、凉的心境;(2分)以“浮生只合尊前老”直抒胸臆,表达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之情;(2分)想象老友登台思念“我”,折梅寄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牵挂思念的真挚情感。(2分)四、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后面78题。(11分)浪淘沙感事注明刘基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注】这首词写于元末乱世,作者避难于江湖时期。7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了全词昂扬的基调。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C上片

9、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折射出了诗人的孤独性格。E全词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7A C(A.“草离离”描写秋草萧索纷披的样子,奠定全词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并不是描写生机蓬勃的青草,全词感情基调也不是昂扬的。C.“如出一辙”分析不准确,应为“推陈出新”。庄周梦蝶是梦中之蝶,而本词中的蝴蝶是眼前所见之实物,诗句说的是蝴蝶不知已是深秋时节,还如同在梦中一般寻觅花枝,却只能飞上寒枝。)(答对一项,2分;全对5分。)8“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

10、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答:_8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与执着。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910题。(11分)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9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11、的两项是(5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造成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 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9A E(A.“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表述有误,

12、“独老翁”是诗人自比,“独”写出了诗人自己孤苦的处境。E.“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答对一项,2分;全对5分。)10诗歌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_10诗歌颔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分)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2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暗喻时局纷乱、国家动荡的现实,烘托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有利于突出忧国忧民的主旨。(2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1112题。(11分)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

13、,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注】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州,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1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B“归来仿佛三更”一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仿佛”也从侧面刻画出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D下片前两句,奇峰突起的喟叹,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渴望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

14、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11C E(C.“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理解错误,词中是说家中童仆已经熟睡鼾声如雷,因而敲门没有应答,作者只能在门外倾听江声。“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分析有误,此处为以声衬静表现四周的静谧。E.“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眼前所见,而是作者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是作者旷达襟怀的一种寄托。)(答对一项,2分;全对5分。)1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情景”实不可离的词句,请择其中一例作简要分析。(6分)答:_12上片叙述作者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作者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

15、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下片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作者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选例2分,析例4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1314题。(11分)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曹彦约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注】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13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

16、两项是(5分)()()A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B颔联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D尾联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13B D(B.“回忆去年在吴门时”说法错误,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的是一年快穷尽了,意为到年底了。)(答对一项,2分;全对5分。)14本诗首联中哪个字词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_14首联中的“惊”是诗眼。(1分)诗人为冬至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2分)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共度春节的忧虑之情。(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