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4课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434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4课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4课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4课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4课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4课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4课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4课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8:第4课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会雨霖铃的思想感情。2.通过赏析意象,分析意境,理解和鉴赏诗词。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情感;2.引导学生解析本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通过赏析意象,分析意境,理解和鉴赏诗词。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俗话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古往今来,很多文人留下了无数有关离别的名词佳句,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

2、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另一篇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二、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

3、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二)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都城汴京(现河南开封)到

4、外地去,临别前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三)明确学习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2.通过赏析意象,分析意境,理解和鉴赏诗词。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四)解题雨霖铃,又雨淋铃,词牌名。马嵬病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音与山相应。玄宗悼念贵妃,作雨霖铃。因而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课文朗读1.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带着要求听录音:(1)注音朗读节奏、情感的把握。(2)听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本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5、明确:离愁别恨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感情基调是哀婉、悲伤、凄清的。3.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后,指名学生朗读。(1)寒蝉凄切“凄”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短促;读出词的凄切情感;(2)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3)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5)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6)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4.教师范读,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

6、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2)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板书:伤)四、细读品味,分析鉴赏(一)概括词的上、下阕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下阕写作者想象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板书:离别难 别后苦)(二)赏析上阕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离别的典型环境。(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分析:时

7、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板书:蝉、长亭、晚、雨)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1)这句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

8、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1)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句词扩展成一幅画面。(指名学生发言)教师补充:这句进一步写出了两人依依惜别的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2)想象一下,此时词人和情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指名学生发言)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写什么?(写景)明确:“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

9、;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啊!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词人借用想象之景,通过烟波、暮霭、楚天这些意象,营造了凄迷辽阔的意境,含蓄而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别后心中的压抑悲伤、孤独落寞之情。(板书:烟波、暮霭、楚天)5.学生深情诵读上片。(三)赏析下阕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请男生一起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1.“多情自古伤离别

10、,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的心境和氛围。“多情”一句承接巧妙,是对上片的归结,“自古”写人间离别伤感是普遍现象,“更那堪”又转入现实,“冷落清秋节”既照应首三句,又以景寓情,更深地开拓了诗境。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11、残月。”(1)被明代词评家赞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明确: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酒、柳、风、月。(板书:酒、柳、风、月)(2)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过的有关这些意象的诗词,谈谈看法,讨论3分钟。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击PPT幻灯片,出示有关诗歌意象,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曹操就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

12、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

13、,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

14、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总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营造了哀婉动人意境,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教师提示: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明确:因为词人推想到别后的日子里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无人共赏也等于

15、“虚设”,即使心中有千种柔情、万种情思却也无人可倾诉。描绘了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衬托出作者心中的孤寂落寞,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悟情感。五、再读体悟,总结提升(一)写作特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从词中分别找出“景语”和“情语”,并说说其作用。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板书: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二)鉴赏基本方法:1.首先找出诗词中用了哪些意象;2.然后通过联想将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副形象生动的画面;3.最后再体会领悟形象生动的

16、画面中所包含的情感。(板书:方法:意象 画面 情感)六、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七、课堂练习,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春行即兴唐 李华宜阳

17、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明确: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以乐景来写哀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2.完成课后相关练习。九、教学反思:由于我没把握好教学时间,致使这节课有很多缺憾和不足: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由于时间有限,临时删除了几处处诵读体会部分,没能舒展自如。2.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让他们有更大的思考空间。3.因急于赶时间,连板书也没能书写完整。归纳总结艺术特色环节匆匆带过,归结鉴赏方法这一环节完全没能体现。拓展延伸的环节也临时改为了布置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