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答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35536 上传时间:2025-10-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5月考语文答案1.C项【解析】“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2.A项【解析】B项“文学自觉便已经实现错误”,原文“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C项“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错误,原文“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成熟属无中生有;D项“使文人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错误,追求形式美是原因而非结果。3.C项【解析】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4.B【解析】“这与之后我感到凄凉原因相同,都是对死去白兔的同情”说法有误。“我”感到“凄凉”原因,一是“曾经有过的灾难被忘却了”,人们很快忘记小兔的死,忘记黑猫的恶,也忘记曾经对黑猫的憎;二是这种

2、自然现象引起作者的悲剧意识和感受,这些弱者平凡渺小,生命消逝时悄无声息,这些都透露出卑微生命的悲哀,弱小者面对生命“毁得太滥”的强者,无可奈何又无力自保。5.三太太偏颇地爱小兔,一面任由主观意志怨恨大兔,一面憎恶以强凌弱的黑猫,一面又对其他动物粗暴。母亲爱兔的同时对猫心怀仁慈,她不问是非曲直,宽厚、容忍地对待一切,哪怕是作恶的人也如此。“我”对兔和猫的斗争,态度始终清晰明朗,对白兔爱,对黑猫憎,“我”不会仁慈手软、不会退缩,更不会半途辄止,只因它的恶。6.替白兔报仇的侠义同情之心。白兔是无辜的弱小者,黑猫是残暴的强者。作者同情白兔,想要替他毒死黑猫,甚至不惜违反弱肉强食的法则。替弱小者呐喊的人

3、道主义之心。白兔、鸽子、小狗虽是弱者,但同样拥有生存的权利,不能被任意践踏与漠视,表现了尊重生命、关爱弱小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奴役生命、戕害弱小者的憎恨之心。以黑猫为代表的欺凌者,将生命造得太滥的造物主,都是作者抗争仇视的对象,作者憎恨一切残害无辜的行为。7.D【解析】“甚高”是对安石“文行”的评价,“甚”和“高”不能拆分,排除 A、C 两项。 “贤相”作“求”的宾语,两者不可拆分,排除 A、B 两项。原文标点为: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 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8.C【解析】文中甲子是用来记日的。9.C【解析】“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

4、例司”的是宋神宗,不是王安石。10.(8 分)(1)现在让十个人管理财物,容许其中有一两个人办错事,可别有用心的议论就乘机而起。(“理财”“容”“败事”各 1 分,句意 1 分)(2)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改变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命令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项工作。(“经画”“通”“领”各 1 分,句意 1 分)【参考译文】熙宁二年二月庚子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最初,宋神宗想要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推荐他,唐介(则)说王安石难当大任:“王安石喜爱学习却拘泥古法,不知变通,所以(他的)见解不切实际,如果让(他)处理政事,一定会有很多改变。”宋神宗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

5、能不能做宰相?”孙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宋神宗不认为(唐介和孙固的话)是对的,最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对他说:“人们都不(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治理天下的理论正是用来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的。”宋神宗说:“你所筹划的治国方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王安石回答说:“一个朝代的末期的社会风气,(是)贤良的人不能够实践道德、正义,品行不端的人(反而)有机会不行仁义,

6、地位卑下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显贵的人(却)能够任意胡来。(因此)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宋神宗十分赞同这种判断。甲子日,讨论推行新法,王安石说:“周代设置泉府这一官职,通过专卖制度来抑制兼并,平衡贫富差距,使天下的财富得到调节和流通。如今想要管理财物, 就应当修订泉府之法,来收回掌管财物之权。”宋神宗采纳了他的提议。王安石又指出:“人才不容易得到,又不容易被了解。现在让十个人管理财物,容许其中有一两个人办错事,可别有用心的议论就乘机而起。尧和众大臣共同选派一个人去治水,尚且不能避免发生失败, 何况(如今)所选择使用的并不是一个人,哪里能够保证不出错?(

7、关键)应当权衡利弊各有多少,不被别有用心的议论迷惑。”于是(宋神宗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改变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命令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项工作。起初,吕惠卿从真州推官任上任期届满入京,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很多(看法)相一致,于是(二人)结为朋友。趁机对宋神宗说:“吕惠卿的才干,即使前代(杰出的)儒士也不容易胜过(他)。研究先王的治国之道而能效法运用的,只有吕惠卿一人而已。” 于是((宋神宗)任命吕惠卿和苏辙共同担任检详文字之职,政事不分大小,王安石一定要和吕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提出建议、请求的奏章,大多是吕惠卿写的。(宋神宗)又任命章

8、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为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是(王安石)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妥善的, 曾布一定会上疏逐条辨析,来坚定宋神宗的心意,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 使(他们)不敢再上奏。由此王安石信任曾布,仅次于吕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总称为新法,颁布施行于全国。11. B【解析】咏于诗,书于春秋为对称结构,此句翻译为:诗经里有歌咏它的篇章,春秋里有关于它的记载,还间或出现在各种传记和诸子百家的书中,即使是妇女小孩,也都知道它是象征吉祥的灵兽。12. D【解析】两篇文章写法相似,均不言明己意,而以庄子寓言的风格行文,托物抒怀,故D项

9、错误。13. A【解析】“有些是祥瑞的象征,而另一些却被视为不祥之兆”错误,原文意为有些情况下,麒麟可被视为不详。14. (1)因此,尽管有力量的人常常遇上它,但由于看惯了,也就像没看见一样。(“是以”,“熟视”各一分,句意一分)(2) 我现在的处境,确实跟这怪物很类似。(“于是”后置、“类”各一分,句意一分)【参考译文】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

10、麟啊。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某月某日,韩愈再拜陈述:天池的边上,大江的水边,传说:有怪物存在,大概不是平常鱼类水兽等动物可以比得上的。它得了水,就能呼风唤雨,上天下地都很容易。如果得不到水,也就是寻常所见的那种形状,不用广阔险峻的高山土丘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在没有

11、水的时候,不能自己造出水来。它们十次有八九次被獱獭之流嘲笑。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怜它们的窘境而把它们运输转移,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这种怪物,报负和一般东西不同,它会说:“就算烂死在沙泥里,我也高兴。如果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帮它的人遇到他们,熟视无睹,就像没看见一般。他的死活,我们也无从知道了。如今又有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姑且试着抬头鸣叫一声,哪里知道有能力的人不可怜它的窘境,而忘记了举手之劳,把它转移到水里边?别人可怜它,是它的命。别人不可怜它,也是它的命。知道生死有命还鸣号求助的,也是它的命。韩愈如今确实有点类似于它,所以不顾自己的浅陋,而写下这些话,希

12、望阁下您垂怜并理解我。15.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4) 传其事以为官戒(5)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 A【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根据语境,第一空选用“耳熟能详”。赓续;继续、传承。继承:承接遗产或继续进行前人留下的事业。根据语境,精神搭配赓续更为恰当。浩然之气:形容正大刚直的精神。凛然正气: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根据语境,第三空选用“浩然之气”。坚守;坚决守卫保护、不放弃。坚持:坚决保持。根据语境,坚守的力度更强、程度更深,更为恰当。17D【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删去“使他们”;搭配不当,将“改造”改为“锻造”。B项,结构混乱,将“大师精神、国士风范影响时代中的年轻人”改为“时代中的年轻人在大师精神、国士风范的影响下”,或者在“影响”后面添加“下的”,或者在“苦练本领”前面添加“使他们”。C项,搭配不当,将“改造”改为“锻造”。18B【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逻辑。19.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