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729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险衅(xn)茕茕(qin)夙遭(s) 优渥(w)B北冥(mn) 抟扶摇(tun)坳堂(o) 孤鹜(w)C翼轸(zhn) 棨戟(q)懿范(y) 潦水(lio)D熹微(x) 壶觞(shn)出岫(yu) 景翳翳(y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北京青年报载文指出:“高薪养廉”犹如“缘木求渔”,是不可行的;高薪的滋养是靠不住的,可以依靠的只能是法律。B全国大学生辩论总决赛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场上的选手唇枪舌剑,居理力争,场下的观众热情高涨,掌声连连。

2、C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向社会作出承诺:对于群众的署名举报,各级检察院会在3个月内给予答复,告之查办结果。D解散多年的英国“辣妹”组合的五位成员将重新聚首,参加慈善演唱会。虽然她们已青春不在,但歌迷对她们的复出还是相当期待。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小知不及大知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愿陛下矜悯愚诚D汤之问棘也是已4下列文言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园日涉以成趣B或棹孤舟C臣具以表闻D奏流水以何惭5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A句与句的“且”字相同,句与句的“矣”字不同。B句与句

3、的“且”字相同,句与句的“矣”字也相同。C句与句的“且”字不同,句与句的“矣”字也不同。D句与句的“且”字不同,句与句的“矣”字相同。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尼罗河谷的纸莎草洪均寿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埃及游历时留下了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那么茁壮生长的纸莎草,则是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带孕育的宠儿。纸莎草属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特点为茎三棱形且粗壮,实心;穗状花序顶生,下垂似璎珞,极富观赏价值。纸莎草在公元前2 000多年就被埃及人民加以开发利用,他们用其丰富的纤维制成绳索、渔网、草船,也用其填塞船缝,甚至制衣、袜。我们在开罗的制纸作坊,目

4、睹了制作草纸的全过程:首先将新鲜的纸莎草剥去绿色茎皮,取出髓心;然后把髓心切削成均匀的薄片,浸泡在清水中数分钟,再将薄片捞出,纵横交叉重叠排好,加压处理晒干,便可得到一张张光滑、柔软、平整的草纸。如果把20张这种潮湿的草纸拼接起来,便可做成36米长的纸卷。从3 000多年前新王国时代的阿布辛贝神庙、卢克索神庙,到2 000多年前托勒密王朝的菲莱神庙等的宫殿圆柱顶部,都雕刻着纸莎草状的纹饰,有穗状花序的,有捆扎成束状的,不一而足,给圆柱平添自然之美,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足见法老们对纸莎草喜爱有加。在埃及的金字塔、帝王谷和王后谷等法老的花岗岩石棺中,也出土了许多纸草卷,上面

5、书写着象形文字。建于开罗解放广场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内,有专门陈列出土纸莎草的文字室,其中就收藏了死者之书,但其文字颇令人费解。幸亏法国的历史、语言学家让弗朗索瓦高博良解开了纸莎草纸上的象形文字的密码。原来,死者之书是一部记录古埃及主要宗教仪式的典籍,还包括了赞美诗,埃及的历史、传奇和冒险故事,以及情歌和英雄史诗等大量文学作品。可见纸莎草纸是古埃及文明历史的载体和见证,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传说当年的埃及艳后和恺撒大帝经常在尼罗河上到处游玩,所乘的游船就是用纸莎草捆绑成束,编织在一起制成的。这种埃及先民发明的原始的船,每船可乘10余人,曾给古代埃及人民带来无穷的乐趣。数千年的过度采集利用,致使在20

6、世纪80年代以前的1 000多年间,尼罗河沼泽地带几乎见不到纸莎草的踪迹,制作草纸的工艺也失传了。直到1984年,哈桑拉吉布博士从苏丹把纸莎草重新移植到开罗的雅各布岛。该岛四面环水,与外界隔绝,纸莎草在这里茁壮生长。失传了1 000多年的纸莎草纸制作工艺得以恢复,绘制草纸画的作坊也应运而生。由于纸莎草纸上的象形文字、古埃及诸神的风采、阿拉伯风情的画作、书签文字和绘画等产品,均能保存数千年之久,这种纸深受人们的青睐,目前已成为埃及最大宗的出口产品。6下列对“纸莎草”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纸莎草是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带孕育的宠儿。B纸莎草是一种极富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C

7、纸莎草是茎粗状且呈三棱形的穗状花序顶生、下垂似璎珞的,古埃及人用来制成绳索、渔网、草船的一种草本植物。D纸莎草是一种极富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仅生长在尼罗河沼泽地带的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纸莎草在公元前2 000多年就被埃及人开发利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结绳、制网、造船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B死者之书是一部用纸莎草纸记录象形文字的书,它记录了古埃及主要宗教仪式,还包括传奇故事以及英雄史诗等大量文学作品,也记录了古埃及的文明。C古埃及的艳后和恺撒大帝经常在尼罗河上到处游玩,他们乘游的工具是用纸莎草编制的船,原始的草船也给帝王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D用纸

8、莎草纸制作的书画作品,能保存数千年之久,因而纸莎草纸深受人们的青睐,也是目前埃及最大宗的出口产品。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纸莎草多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潮湿地带,盛产于埃及等地,用其制造的纸莎草纸闻名于考古学界,古埃及的文献都记录在这种纸上,并得以保存至今。B从古埃及帝王神庙的宫殿圆柱顶部的雕刻,可以知道纸莎草与古埃及人的建筑、艺术、生活密切相关。C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1 000多年间,纸莎草在尼罗河沼泽地带几乎绝迹了,制作草纸的工艺也失传了,其主要原因是那时的人没有环保意识,也不懂这门工艺的价值。D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 000多年就开始利用纸莎草,从出土的许多写有象形文

9、字的纸卷中,可以看出造纸术早于中国。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南山集序方苞壬午之冬,吾友褐夫卜宅于桐城之南山而归隐焉,从游之士刻其所为古文适成,因名曰南山集。其文多未归时所作,而以兹所居名焉,著其志世。余自有知识,所见闻当世之士,学成而并于古人者,无有也;其才之可拔于古者,仅得数人,而莫先于褐夫。始相见京师,语余曰:“吾非役役于是而求有得于时也。吾胸中有书数百卷,其出也,自忖将有异于人,非屏居深山,足衣食,使身一无所累,而一其志于斯,未能诱而出之也。”迄今十余年,而莫遂其所求。吾闻古之著书者,必以穷愁;然其所谓穷愁者,或隐遁不出仕宦,而中秩名尊身泰,一无所累其心

10、,故得从容著书以自适也。自科举之法行,年二十而不得与于诸生之列,则里正得而役之。又非贵游素封之家,则所以养父母畜妻子者,常取之于佣书授经。窘者拘囚,终身而不息,尚何暇学古人之学而冀其成耶?故士穷愁别必不能著书。其事若与古异,而以理推之,则固然而无足怪也。褐夫少以时文发名于远近,凡所作,贾人随购而刊之,故天下皆称褐夫之时文,而不知此非褐夫之文也。其载笔墨以游四方,喜述旧闻,记山水之胜,而以传序说请者,亦时时应焉,故世复称其古文,是集所载是也。而亦非褐夫之文也。褐夫之文,盖至今藏其胸中而未得一出焉。夫立言者,不朽之末也,而其道尤难。书传所记立功名守节义与夫成忠孝而死者,代数十百人,而卓然自名一家之

11、言,自周秦以来,可指数也。岂非其事独希,故造物者或靳其才,或艰其遇,而使皆不得以有成耶?褐夫之年长矣,其胸中之书,继自今不出,则时不赡矣。必待身之无所累而为之,则果有其时耶?故余序是集而为褐夫忧者倍切焉。因发其所以,使览者知褐夫之志,而褐夫亦时自警而亟成其所志也。(有删改)注南山集,戴名世著。戴名世,字褐夫,桐城派散文家。役役:形容劳苦不息。贵游:无职贵族,亦泛指权贵。素封:无爵富人。佣书:受雇做抄写等事。授经:指教书。靳(jn):束缚。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友褐夫卜宅于桐城之南山卜:选择B余自有知识 知识:学问C故得从容著书以自适也 从容:悠闲舒缓D则时不赡矣

12、赡:充足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褐夫“胸中之书,自今不出”原因的一组是()非屏居深山,足衣食,使身一无所累,而一其志于斯,未能诱而出之也而其道尤难岂非其事独希,故造物者或靳其才,或艰其遇窘者拘囚,终身而不息必待身之无所累而为之,则果有其时耶故士穷愁别必不能著书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序文开篇交代了褐夫的退隐、南山集命名的由来,以及命名成集的目的,文笔简洁。B文章多处表达作者对褐夫为文的赞赏,第二段开头层层铺垫,突出褐夫的旷世之才;第四段“皆称”与“复称”之语,也流

13、露出浓浓的赞叹之情。C第三段援古写今,分条叙写了古代穷愁的几类人,由此得出士人穷愁不一定不能著书的观点,从而流露出作者对褐夫不能写出胸中书卷的嗔怪之情。D褐夫在京师的一句话“吾胸中有书数百卷”,成了文章主体部分的一条线,前后呼应:第四段说褐夫至今未能写出胸中书,进而说明立言之道的艰难,文末处作者对褐夫寄予殷切期待,也对他才华未尽显露而深表惋惜。题 号123456答 案题 号789101112答 案第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才之可拔于古者,仅得数人,而莫先于褐夫。(4分)译文:_(2)夫立言者,不朽之末也,而其道

14、尤难。(3分)译文:_(3)故余序是集而为褐夫忧者倍切焉。(3分)译文:_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除夜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注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此时作者独处囚房,是他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1)体会“惊风雨”和“饱雪霜”的含义。(4分)答:_(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_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其险也如此,_?(李白蜀道难)(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庄子逍遥游)(3)策之不以其道,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4)土

15、地平旷,屋舍俨然,_。(陶渊明桃花源记)(5)潮平两岸阔,_。(王湾次北固山下)(6)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五、(12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作者对“什么是丰富的文化表情”这一问题阐述的观点。(30字以内)。(4分)什么叫做“丰富的文化表情”?我可以把世界文化博览会上其他广受欢迎的展馆作为例子来说明。例如法国馆,总是不忘对法国文化的自嘲。汉诺威世博会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中心意思是,我们法国过于浪漫,历来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总是在别的国家实现,新世纪的法国该往哪里走?德国馆则是一种隐含骄傲的自嘲。大厅里横七竖八地挂满了没有完成的德国伟人雕塑。意思是:所有的德国伟人都

16、是世界性的,因此在国内无法完成他们。世界各国的参观者,你们能把我们遗漏的德国伟人的名字写在后墙大黑板上吗?去年的韩国馆,把自己的历史遗产一一缩小,装饰得精巧美丽,使各国参观者都恨不得买回家去做客厅摆设。作为国家馆的总结性图像,居然是韩国著名电影明星裴勇俊的笑脸。大家也许会嘲笑他们太通俗,但他们的回答是:韩国当代文化,就是露出洁白的牙齿,向全世界发出通俗而又青春的笑容。(余秋雨“点穴”文化误区)答:_17仿照画线的句子,将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上是多么相通。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朦胧

17、的东西是美丽的,_,_,_;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_,_,_;逝去的东西也是美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如童年的欢乐,如初恋的心跳,如破灭的理想。18按要求扩展下面的句子。原句:青年人读书,既要博又要专。要求:以原句为总说,再写两个分说的句子,每句不少于20个字。(4分)青年人读书,既要博又要专。_六、(18分)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尘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常是我的伴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玩味着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18、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廿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失了,而青山却巍然如归,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以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是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以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

19、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下一味淳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做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却常如做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的神色。”这里所说的“静穆”自然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

20、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以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喜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曲终人不见,江上

21、数峰青”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情趣相似,一见就能了然。B诗人把生活中的欢喜和愁苦加工成诗,就如同陈年黄酒失去辣味,只剩下一味淳朴,这个比喻堪称佳妙。C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通过对艺术最高境界的分析,使人感受到一种得到归依似的愉悦。D作者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有两种相反的情趣,互相映衬见出一种凄凉的寂寞的意味。E作者认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有些愤世嫉俗,他们不能泯化一切忧喜,没有达到诗的最高境界。20第段中作者用“若即若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4分)答:_21从全文看,第段中“一种哲学的意蕴”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4分)答:_22(1)从第段

22、看,“这个道理”指的是_。(3分)(2)作者用了三个形象化的事物说明“这个道理”,它们分别是:_(3分)七、(60分)23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800字。(1)以“君子爱名,取之有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2)传统书信是一种非常诗意的文体,鸿雁传书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存在,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种诗意渐渐成了远去的风景,令人惋惜。请你就传统书信逐渐消亡这一文化问题,给全社会写一封公开信,表明你的观点和态度。答 案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1AB项“坳”读“o”。C项“潦”读“lo”;D项“岫”读“xi”。2CA项“缘木求渔”应为“缘木求鱼”。B项“居理力争”应为“据理力争”。D项“青春不在”

23、应为“青春不再”。3CA项“知”通“智”。B项“闵”通“悯”。D项“已”通“矣”。4D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棹,名词作动词。C项闻,动词的使动用法。5D连词,表转折;副词,姑且,暂且;、都是句末语气助词。6BA项解释概念,要揭示其本质特征,不宜用比喻。C项纸莎草的用途很多,“古埃及人用来制成绳索、渔网、草船”太片面了。D项“仅生长在尼罗河沼泽地带”说得太绝对了,苏丹等地也有这种植物。7C埃及艳后和恺撒大帝的事原文中是“传说”;“给帝王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是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曾给古代埃及人民带来无穷的乐趣。”8BA项以偏赅全,“都”字不妥。C项从选文最后一段开头句可知,原因是“数千年的过

24、度采集利用”。D项无中生有。9BB项的“知识”应该是“相知相识的朋友”。10AA项两者都是代词,表领属关系,可译为“自己的”。B项前者是连词,表假设,“那么”;后者表转折,“却”。C项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介词,“按照”。D项前者为连词,表递进,“并且”;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却”。11D句是作者对褐夫不能著书的原因的推测。句是说古人穷愁中不能著书的一类人。句是作者引用古人穷愁著书例子而得出的结论穷愁不一定不能著书。12CC项中“流露出作者对褐夫不能写出胸中书卷的嗔怪之情”的说法不对,举几类人的例子,旨在委婉地劝勉褐夫应早日著书,并无嗔怪之意。13(1)那些才华可以超过古人的人,只能找到

25、几个人,几个人中没有谁能超过褐夫。(关键词:“拔”“莫”“先”)(2)立言是人永不磨灭的事中最末等的事,但立言之道又特别难。(关键词:“不朽”“末”)(3)所以我为南山集作序却更加为褐夫忧虑了。(关键词:“序”的为动用法,“倍切”)参考译文壬午年冬天,我的朋友褐夫在桐城的南山选择一处住宅并归隐到那儿,跟从游学的士人刻印他所写的古文刚完成,于是取名叫南山集。其中的文章多数是他没归隐时所写的,却用这居所名命名,目的是在世人中彰显他的志趣。我自从有了相知相识的朋友,所见到所听到的当今士人,学业有成并且能和古人并驾齐驱的人,还没有啊;那些才华可以超过古人的人,只能找到几个人,几个人中没有谁能超过褐夫。

26、当初我们在京师相见,他对我说:“我并不想靠勤于古文写作来在当时求得声名。我胸中可写的东西有数百卷,如果写出来,自料将与别人有不同之处,如果不是隐居深山,使衣食充足,使身心毫无烦劳,并且使自己的志向专一在这方面,那就不能诱发并写出来。”到现在十多年了,却没有实现他的追求。我听说古代著书立说的人,一定是因为穷窘愁苦;但是那所说的穷窘愁苦的人,有的隐遁不出来做官,有的到了中年名望尊显身心安泰,全无烦劳,所以能够悠闲舒缓著书立说来满足自己。自从科举制度推行以来,二十岁如果不能够跻身到秀才的行列,那么里正就可役使他。又不是贵族富豪家的人,那么用来赡养父母养活妻子儿女的花费,就只能从受雇抄写或教书所得中获

27、得。被穷窘困扰的人,一生不得安宁,哪里还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古人的学问并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呢?所以穷窘愁苦的士人不一定不能著书立说。他的情境如果与古人不同,但按常理来推测,那么本来是这样也并不值得奇怪了。褐夫年轻时凭时文远近扬名,所有的文章,商人随即买来并刊印,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褐夫的时文,但不知道这并不是他胸中的时文。他带着笔墨游历四方,喜欢记述以前的一些事情,描述山水美景,并对那些请求作传写序的人,也时时答应,所以世人又称颂他的古文,这南山集中所收录的就是这些。但也不是他胸中的古文。褐夫这样的文章,大概到现在还留在胸中没写出一篇。立言是人永不磨灭的事中最末等的事,但立言之道又特别难。书传中所记述

28、的立功名、守节义和那些成忠孝之名而死的人,每个朝代都有几十上百人,但与众不同能成一家之言的,从周秦以来,那却是屈指可数了。难道不是他们的境遇独特少有,所以上苍要么束缚他的才华,要么使他的境遇坎坷,因而使他都不能够有所成就吗?褐夫的年纪大了,他胸中的文章,到现在都没写出来,那么时间就不多了。一定要等到身心都毫无烦忧时来写作,那么果真有那时间吗?所以我为南山集作序却更加为褐夫忧虑了。于是阐明个中原因,使后来读到的人了解褐夫的志趣,也希望褐夫时时警醒自己并尽快实现他的追求。14(1)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这里的惊风雨既写出了当时恶劣的风雨天气,也写出了作者昔日屡经风雨,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饱雪霜”既指

29、身体受到北方严寒的侵袭,也暗喻精神上遭受元人的折磨。(2)诗人此时独处囚房,只有孤灯相伴,连饮屠苏酒的梦都不会做了,只有一遍一遍地默默挑着灯花。表达了诗人身陷牢狱仍心系天下安危的宽广胸怀和面对死亡的无所畏惧慷慨从容的精神。解析这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想到自己一心复宋的愿望成空,禁不住感慨万千,“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自己已是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这里的“风雨”显然是比喻自己的政治生涯,是指自己经历的战斗生活和受到的磨难。尽管自己的生命已是“欲尽”,但仍“挑灯夜未央”,仍然心系天下安危,不顾个人安危,表现出无所畏惧的铮铮铁骨。15(1)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2)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0、3)食之不能尽其材(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风正一帆悬(6)箫鼓追随春社近解析注意“嗟”“沮”“材”的写法。16对文化进行创意与反思,表情幽默,表现轻松(丰富、个性、真实、自嘲)。17因为它为人们抽象出美的轮廓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如灯影中的美人因为它为人们截取了最美的一瞬如盛开的鲜花如偶然的邂逅18“博”就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它能丰富你的人生阅历,增长你的智慧;“专”则要求深入研究,求得甚解,它能使你独具慧眼,而不人云亦云。19ADA项“情趣相似”错。D项没有“凄凉的寂寞的意味”。20中国古诗中的佳句既亲切又辽远。21消逝之中有永恒。22(1)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2)储蓄多年的黄酒。古希腊

31、的造型艺术。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23.写作指导第(1)题属于命题作文,它是针对社会上有人为了出名不顾道德、不择手段的现象而命制的,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上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深入分析其本质,培养考生的认识思辨能力。因此,审题时要注意辩证思考:爱名无错更无罪,喜欢好的名声是一个人有进取心的表现,只要取之有道即可。但若取之无道,用损害道德甚至丧尽天良的手段谋取名声则应当受到鞭挞。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可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另外,“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但社会上有些伪君子,他们不顾道德、不择手段地获取“好名声”,其真正目的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考生可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其原因,揭穿其庸俗丑恶的目的。第(2)题用书信这一文体来考查考生对当今文化问题的关注。从文体上看,限定考生写书信,因此所写文章要符合书信的格式,且对象是“全社会”。从审题来看,一方面,考生可抓住材料中的“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种诗意渐渐成了远去的风景,令人惋惜”这一关键句,写传统书信的好处以及对其的态度。另一方面,考生也可论述在信息时代,传统书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行渐远了,代之而来的,是无处不在的电话、短信、电子邮件、视频聊天等,进而论述这些载体的优越性。总之,面对书信这种极有诗意的文体渐渐成为远去的风景的文化现象,考生能够把道理讲清,再写出情感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