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449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素养目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1)巩固政权的措施:学会分析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理解这些举措的影响和意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熟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充分认识社

2、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唯物史观)(见学生用书P96)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_北平_中南海怀仁堂)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_临时宪法_的作用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下午三时,在_天安门_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_官僚资本主义_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

3、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_新民主主义_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点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二、人民政权的巩固剿匪镇反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_土匪_和一切反革命武装土地改革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 的农民被束缚在_封建土地制度_之下依据_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_时间1950 年夏至19

4、52年底意义农民从_封建土地制度_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_工业化_扫除了障碍稳定物价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_人民币_,倒卖银元,加剧_物价_飞速上涨续表稳定物价措施党和政府采取经济措施和行政、法律手段,进行“_银元之战_”和“_米棉之战_”,结束了物价暴涨的局面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结果到1952年底,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抗美援朝背景1950 年6 月25 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_三八线_”

5、,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过程1950 年10 月,以_彭德怀_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1953 年7 月, 美国不得不在_朝鲜停战协定_上签字意义中国人民取得_抗美援朝战争_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_国际地位_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

6、程碑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一次建交高潮按照“_一边倒_”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按照“_另起炉灶_”和“_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_”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日内瓦会议时间1954 年4 月地位新中国首次以_五大国之一_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成果由于美国的阻挠,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_印度支那问题_得以政治解决意义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_国际争端_、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12 月,

7、中印两国谈判,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1954 年6 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_和平共处五项原则_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_平等互利_,和平共处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4月地位战后第一次没有_西方殖民国家_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的作用中国提出并坚持“_求同存异_”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意义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_友好合作_关系创造了条件亚非会议后,中国_独立自主_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点拨】“求同存异”之“同”“异”“

8、同”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愿望。“异”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依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内容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_第一个五年计划_,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_资本主义工商业_的社会主义改造成果过渡时期中,我国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_社会主义改造_道路。1956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_资本主义工商业_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_社会主义经济制度_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

9、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构建根本政治制度_人民代表大会_制度。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_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_人民民主_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_政治协商_制度、_民族区域自治_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点拨】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

10、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改革生产关系,他们之间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的关系。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体系构建】(见学生用书P98)【情境史料】史料一史料二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习近平在纪念中国

11、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0月23日史料探究(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该法颁布的意义。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阅读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答: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中朝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这是中国出兵朝鲜最主要的原因。其次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此外,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兵参战。【史论生成】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政权的主要举措对内政治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武装残余力量,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巩固新生政权经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市场秩序对外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胜利,为国内开展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迁移应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的物价暴涨局面。与“银元之战”相比,“米棉之战”的显著特点是(B)A通过强制手段调控价格B依据市场规律增加供应C放任自流听凭市

13、场调节D发行票证实行定额供应【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米棉之战”主要打击的是投机倒把,国家通过调控等手段,依据市场规律增加供应,这是与“银元之战”的主要区别,B正确;A是两者的共同点,排除;“米棉之战”中政府强力干预,而非放任自流,排除C;“米棉之战”基本顺应市场规律,而非计划供应,排除D。2下面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A)类别粮食棉花油料1951年比1950年增长/%8.748.822.41952年比1951年增长/%14.126.512.5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B社会主义改造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愿望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过渡时期总

14、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大幅度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情境史料】史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辟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史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与我国建交国家情况统计表时间数量建交国家194

15、9年10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朝鲜、波兰、蒙古、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1950年9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瑞士、列支敦士登、芬兰1951年1巴基斯坦1952年01953年0史料探究(1)阅读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答:包容性: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开放性: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创新性: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

16、,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成果的积极影响。答:使新中国不孤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打破美国孤立政策。【史论生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1原因(1)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现实考虑(需要)。(2)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包围中华人民共和国。(3)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2影响(1)有利于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和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2)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3)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封锁(打破了外交孤立局面)。(4)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17、的基本格局。(5)制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选择范围。【迁移应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一边倒”政策(C)A使中国加入了进步的社会主义阵营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C独立自主选择了符合国家利益的政策D清算了国民政府时期的不平等外交【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主要是基于保卫刚刚成立的国家政权,独立自主选择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C正确;A没有体现出“平等”的信息;B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意义;D属于“另起炉灶”的意义。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完整提

18、出,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A力图打破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B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包容性C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立D有利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承认世界多样性和包容性,故B正确;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加强与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友好关系,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不是力图打破两极格局,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政策的方向不同,但是二者并不对立,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废除不平等条约无关,排除D项。【情境史料】史料一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

19、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史料二全国各地根据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和主席对于第三次全国互助合作会议的指示,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连原有的一万四千个社在内共有九万多个社,参加农户达一百七十多万户,完成原定计划(三万五千个社)的两倍半以上

20、,总路线的宣传教育、粮食统购统销和农业生产合作化,这三项工作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的展开。摘自第二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报告史料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点及影响。答:特点:和平方式,逐步过渡,与工业化同时并举。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奠定基础。(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实质。答:内容:总路线的宣传教育、粮食统购统销和农业生产合作化。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史论生成】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21、原因1到1952年底,党的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实施党的最高纲领)提上日程。2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1)二者都是个体私有经济,分散、落后,束缚生产力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2)随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展开(特别是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小农业、小手工业经济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1)资本主义工商业是一种私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国营经济)相矛盾。(2)要扩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实现工业化建设计划,都需要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迁移应用】1有人认为,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

22、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三大改造(D)A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1956年底基本完成,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正确;国民经济恢复的时间是1952年,与三大改造时间不符,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通过编制经济计划,同时根据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排除;“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C排除。2读1952年、1957年各类所有制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该图直接反映出(B)1952年、1957年各类所有制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A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任务B工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成果得到巩固C社会主义改造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D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解析】根据材料,与1952年相比,1957年公有制在工业中占有绝对优势,私有制基本被限制在极低的范围内,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出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巩固,B项正确。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