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量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政治是()A神权政治B皇权政治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2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D神权与王权结合3(2014砀山月考)“封建制”本意即为“分封制
2、”,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土。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此处所指“封建制”的是()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B汉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C明太祖封七子朱榑于青州D康熙封四子胤稹为亲王4(2014广东六校联考)文王世子之制,是指周文王在位之时便指定周武王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时这种制度还处在初创时期,其后,这种世子制度逐渐成为成文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也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A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B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C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D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5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
3、,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确立正统地位 B树立专制权威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6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7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
4、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8在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有皇帝家仆的性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时期取消丞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变化过程体现的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是()A公天下意识不断加强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家天下”意识不断强化D皇帝治理国家的能力不断下降9司马光在评论古代中枢权力演变时写道:“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以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然中书亲近,而尚书
5、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据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大权在握B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C曹魏时,中书的权力开始超越尚书D东晋以后,门下分割中书的权力10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11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
6、的是()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12(2014定远模拟)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内阁D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4山东烟台质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
7、且体系完备、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唐)杜佑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唐太宗材料三隋统一全国后,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材料四(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檐曝杂记(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结合
8、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6分)(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太宗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6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作用。(4分)(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哪些新举措?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4分)14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
9、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二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材料三明代有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官僚体制。中国的官僚体制是一种文明,中国的官僚制度,毛病当然是有,但本身能进行这么高级的运作,
10、使得国家保持这样的状态,很了不起。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宿景祥材料四要把政权的强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兴衰区分开来。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做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毛佩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8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明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变化是什么?谈谈你对材料四中“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的理解,
11、指出“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的主导因素。(8分)答 案1选C材料信息表明,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国多为兄弟之国和“姬姓之国”,体现了明显的血缘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分封制属于以血缘为纽带的族权政治,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政治,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是秦朝正式确立的。2选D在古代,统治者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卜筮)。“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占卜的官员,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统治者正是这样凭借神权实现其政治目的。3选D根据分封制的含义,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而康熙封的亲王,只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但没有
12、封地。4选B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立子以贵,用血缘关系亲疏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巩固统治。故B项是最佳答案。5选B本题以皇帝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二为一,皇帝只能是君主的专用称谓,其主观目的应是树立专制权威,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说法错误。6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即不实行分封制,“使后无功伐之患”,避免了诸侯之间的彼此征伐,这是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肯定。7选B从材料信息看,汉代初年,丞相权力较大,文帝求情后赦免邓通一事充分说明了这
13、一点。故选B项。8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家国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整个封建时代皇权不断强化,而官僚机构只是皇帝旨意的执行机构,据此及材料可知C项正确。A项与题意相反,错误;中央集权的强化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故B项与题意无关;家族式统治并不能说明皇帝治理国家能力的不断下降,故D项错误。9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由“西汉以丞相总百官汉公卿稍以失职矣”不难看出A、B两项叙述正确;由“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可知D项叙述正确。曹魏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只是说明中书与尚书分工不同并没有体现出中书权力超越尚书,故答案为C项。10选D宋朝禁止官员入酒肆,不让王公贵族“
14、取食于四方”的做法有利于约束权力的滥用,故D项说法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11选A汉代实行察举制、征辟制,选官依据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即需德才兼备。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注重“以文取士”而非科技素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12选B根据题干所述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是废丞相,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选B项。13(1)创新:实行郡县制。进步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制
15、度:三省六部制度。优越性: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可以尽可能防止决策失误。(3)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举措: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清设军机处。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14(1)特征: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官僚政治逐步形成。(2)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3)变化:废丞相、设内阁。理解:明朝时中国已步入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但新的经济因素在滋生(资本主义萌芽),新的思想文化在萌发(反封建反礼教的早期民主思想和文学艺术)。主导因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