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9年2月13日,由于无法跟探测器取得联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宣布结束“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的使命,“机遇号”已经在火星上运作了15年。读天体运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 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共有( )A. 一级B. 二级C. 三级D. 四级2. 比图中最高天体系统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A. 太阳系B. 银河系C. 河外星系D. 可观测宇宙【答案】1. B 2. B【解析】【分
2、析】【1题详解】考查天体系统的判断,火星和机遇号属行星系统一级,火星和太阳属恒星系统一级,所以共有二级,故选B。【2题详解】图中所示的最高级是太阳系,而比太阳系还高一级的是银河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考查天体系统的判断,要求学生根据天体系统的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3. 2020年6月23日,随着第55颗北斗卫星的发射成功,我国开启了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的时代。下列与北斗卫星属于同一类型天体的是( )A. 月球B. 金星C. 北极星D. 哈雷彗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北斗卫星是围绕地球运行的天体。金星、北极星、哈雷彗星均为不围绕地球的天体,月球为地球的天然卫星,与北斗卫
3、星一样,均围绕地球运行,二者属于同一类型。据此分析本题选A。【点睛】天体分为两类:自然天体、人造天体。围绕恒星运行的为行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为卫星。4. 突然迸发的巨大火舌掀起一场夹杂着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等剧烈变化的太阳风暴,转瞬间,人们的手机信号消失、电台里的歌声被噪声替代.这一幕在科幻片里常见的情景,也许会在现实中上演。对材料中“电台里的歌声被噪声替代”的合理解释可能是( )A. 电磁辐射干扰了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B. 高能粒子流撞击了地球磁场C. 电磁辐射干扰了人造卫星D. 高能粒子流影响了当地电网正常运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
4、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材料中“电台里的歌声被噪声替代”的合理解释可能是,电磁辐射干扰了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A正确。故选A。【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近几十年的研究还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
5、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5. 关于地球形成早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气圈出现的时间早于水圈出现的时间B. 水圈出现的时间比地球内部圈层形成早C. 水圈与大气圈同时形成,一起演化D. 大气圈的氢和氧结合成为水圈中水的来源【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科学家认为,地球起源于大约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星云盘内的物质经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原始地球。此后,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渐渐聚集到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广泛发生的火山喷发,释放出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圈。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
6、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水圈,大气圈形成早于水圈,A对。故选A。【点睛】地球的形成:原始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逐渐聚,集到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层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由里向外依次形成地核、地幔和地壳。6.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A. 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B.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C. 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D. 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古生代末期(二叠纪大灭绝,超过96%的地球生物灭绝)和中生代末期(白
7、垩纪大灭绝,又称为恐龙大灭绝),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一共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分别是奥陶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7.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 )A 二氧化碳B. 臭氧C. 氧气D. 氮气【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氮气(N2)约占78%,氧气(O2)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CO2)约占0.03%,还有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如臭氧(O3)、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等,因此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氮气。故选D
8、。【点睛】本题属于基础题,熟记基础知识即可回答。8.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新疆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白天作用弱,夜晚作用弱B. 白天作用强,夜晚作用强C. 白天作用强,夜晚作用弱D. 白天作用弱,夜晚作用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读图可知,图中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为大气逆辐射。“早穿皮袄午穿纱”说明新疆昼夜温差大。新疆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多晴天;晴天的白天,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大。A正确,B
9、、C、D错误。故选A。【点睛】保温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9.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读图,完成下题。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A. 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升高B. 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C.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D. 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火山灰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10、气温降低,AB错误;火山灰使得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昼夜温差减小,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火山灰云团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这样写道:“飞机平稳的飞行在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特点是( )A. 对流运动显著B. 水平运动显著C. 上升运动显著D. 下沉运动显著11. 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下列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11、)A. 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B. 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C. 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D. 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答案】10. A 11. A【解析】【分析】【10题详解】“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为对流层,底部热,上部冷,对流运动显著。故选A。【11题详解】因水库水面和库区周围地面比热容不同,白天和夜晚会出现湖陆风现象:白天增温时,地面增温快,形成热低压,水面增温慢形成冷高压,风由水库吹向四周,A正确;水库中心区夜晚温度较地面高,存在上升气流,白天为下沉气流,B错误;热力环流的方向白天和夜晚不同,C错误;D.晚上水面降温慢,地面降温快,水面形成低压,地面形成高压,风由四周吹向水库。D错误。故选A
12、。【点睛】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太阳辐射能(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热高压);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冷低压)在同一水平面,高压流向低压。等压面的凹凸:高凸低凹,空地相反(做题时,先判断给出的是近地面的气压,还是高空的气压)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2.热力环流的实例: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海白菜”,夜晚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白骨精”,夜晚吹山风“黑山老妖”;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力环流:近地面,郊区流向城市“交流城”(要求画对应的热力环流图)下图示意近地面的风及其受力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 图中各箭
13、头,表示风向的是A. B. C. D. 13. 图中所示的风是A. 北半球高空风B. 南半球高空风C. 北半球近地面风D. 南半球近地面风【答案】12. A 13. C【解析】本题考查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12题详解】图示意近地面的风及其受力情况,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风向主要取决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是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摩擦力和风向相反,所以图中对应的为风向,为地转偏向力,为摩擦力,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故选A。【13题详解】从题干可知,图示意近地面的风及其受力情况,A和B错。图中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说明位于北半球,C对D错。故选C。下图示意
14、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温度和盐度随纬度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 曲线分别代表( )A. 海水密度海水温度海水盐度B. 海水盐度海水密度海水温度C. 海水温度海水密度海水盐度D. 海水温度海水盐度海水密度15. 曲线在赤道附近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 赤道附近降水量大于蒸发量B. 赤道附近降水量与蒸发量都很大C. 赤道附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D. 赤道附近降水量与蒸发量都很小【答案】14. D 15. A【解析】【分析】【14题详解】全球海水的温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曲线表示海水的温度;副热带海区所处的纬度较低,水温较高,蒸发量大,而降水较少,所以盐度最高,全球海水的盐度由由副
15、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曲线表示海水的盐度;水温高,海水密度小,所以曲线表示海水的密度。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曲线表示海水的盐度,在赤道附近,虽然水温较高,会使盐度高,但是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稀释作用强,所以盐度较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全球海水的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16. 下图为世界表层海水密度分布图。读图,影响图中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海水温度B. 海水盐度C. 海水深度D. 海水运动【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影响世界海水密度的因素,据图可知世
16、界表层海水密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增大,这是由于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减弱,温度减低,海水吸收的热量减少,因此密度不断增大,A正确。故选A。【点睛】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温度、盐度、压力。下图示意世界局部海城等温线,图中两处等温线弯曲是受洋流影响而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 图中两处洋流分别是( )A. 暖流、暖流B. 暖流、寒流C. 寒流、寒流D. 寒流、暖流18. 图中( )A. 洋流可以加快海轮北上航行速度B. 洋流可以加快污染物净化速度C. 洋流可以加快海轮南下航行速度D. 洋流可以控制污染物污染范围【答案】17. C 18. B【解析】【分析】【17题详解】由图可知,图中处海水越往北温
17、度越低,判断北半球,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则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北半球寒流;处海水越往南温度越低,判断为南半球,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则处洋流自南向北流,为南半球寒流。C正确,ABD错误。故选C。【18题详解】洋流自北向南流,可以加快海轮南下的航行速度,A选项错误。洋流自南向北流,可以加快海轮北上的航行速度,C选项错误。洋流可以加快污染物净化速度,B选项正确。洋流会使污染范围扩大,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在海水等温线图中判断洋流流向的方法:等温线凸向与洋流流向一致。19.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修筑水库的目的主要是改变水循环的哪个环节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
18、【分析】【详解】修筑水库改变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图中为降水,为地表径流,为地下径流,为蒸发。B正确,故选B。【点睛】水循环环节和类型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意义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水汽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通过这样的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得到持续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水汽蒸发,降水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海上内循环水汽蒸发,降水循环水量最大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懒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图为“某地区典型的草本植物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0. 该植被生长的地区,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A. 炎
19、热B. 湿润C. 干旱D. 寒冷21. 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 地下部分分支减少B. 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C. 地上部分叶片变大D. 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答案】20. C 21. B【解析】试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题详解】从图中看,该植被地下部分的根系发达,地上部分却矮小,可知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该植被为了吸收地下水分,根系发达,C正确。【21题详解】随着全球变暖,蒸发加剧,该地会更加干旱,地下部分为了吸收水分,会向更深处生长,B正确。下图为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四种地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2. 图中地貌与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A. 甲流水堆积B
20、. 乙风力搬运C. 丙海水堆积D. 丁风力侵蚀23. 若乙图表示流动沙丘,下列说法正确的A. A坡为背风坡B. A坡风力大于B坡C. B坡为迎风坡D. B坡比 A坡坡度小【答案】22. D 23. B【解析】【分析】【22题详解】甲图是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A错误。乙图是在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的新月形沙丘,B错误。丙图是在海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海蚀柱,C错误。丁图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风蚀蘑菇,D正确。故选D。【23题详解】由图可知,A坡比B坡缓,A为迎风坡,B为背风坡,A坡风力大于B坡,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流动沙丘的迎风坡坡度小于背风坡坡度。下图为某区域手绘图,比
21、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完成下面小题。24. 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a,b,cB. b,a,cC. c,b,aD. c,a,b25. 河流在弯曲处的流水作用是( )A. 凹岸、凸岸均侵蚀B. 凸岸侵蚀、凹岸堆积C.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D. 凹岸、凸岸均匀堆积【答案】24. D 25. C【解析】【分析】【24题详解】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中,断面河道宽浅,应位于河流下游,对应c;断面河道深窄,呈V字形,位于河流上游,对应a;断面河道较宽,水流较浅,位于中游,对应b。D对。故选D。【25题详解】河流在曲流处,受流水惯性影响,凹岸冲刷,凸岸淤积,故选C。【点
22、睛】河流的侵蚀地貌:朔源侵蚀:如瀑布;下蚀:使河谷加深;侧蚀:使河谷变宽。堆积地貌:冲积平原(山区洪积扇冲击平原;中游河漫滩平原;河口的三角洲平原)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其形成受成土母质、地貌、气候、生物、时间及人类活动 的综合影响。据此完成问题。26.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A. B. C. D. 27. 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红壤,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 )A. 植被丰富,提供的有机质多B. 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C. 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D. 人口稀少,对土壤破坏较小【答案
23、】26. B 27. B【解析】【详解】1.成土母质的形成主要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结果,生物在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不符合题意;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受微生物的制约,微生物生命活动对有机质积累影响较大,因此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起着主要作用,符合题意;生物活动对土壤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不起主要作用,不符合题意;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因此生物对土壤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起着主要作用,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
24、、D。故选B。2.与南方地区相比,东北地区水热条件较差,生物新陈代谢速度较慢,因此当地植被给土壤提供的有机质较少,A不符合题意;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容易积累,因此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而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微生物活跃,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因此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B符合题意;地形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因此地形平坦不是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红壤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东北黑土和南方红壤是自然形成的土壤,人类活动可以一定程度改变耕作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但不是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红壤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土壤有机质主
25、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其中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原始土壤中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就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如树木、灌丛、草类及其残落物,每年都向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受微生物的制约,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都会影响有机质的转化,特别是气候条件对有机质积累影响较大。下图为长江流域1949年以来发生洪涝的次数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 影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区域与最少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地势差异B. 距海远
26、近不同C. 人口和城市多少D. 经济发展水平29. 治理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有效的方法有( )大量兴建污水处理厂退耕还湖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陡坡修梯田A. B. C. D. 【答案】28. A 29. B【解析】【分析】【28题详解】据图可知,长江流域上游的青藏地区和横断山区发生洪涝次数最少,主要受地势落差大的影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区域是洞庭湖平原,由于地势低平,区域汇水量大,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导致洪涝灾害增多。故选A。【29题详解】在中上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工程)可以在河流汛期时蓄积洪水,明显减轻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同时湖泊周边退耕还湖,恢复湖泊的调蓄功能,是最有效的措施。
27、大量兴建污水处理厂和陡坡修梯田,不能缓解洪涝灾害的威胁。故选B。【点睛】考察洪涝灾害的原因和防治措施。30. 2015年度亚马孙热带雨林保护计划指出,由于人为因素,从2005年8月到2015年8月,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减少了约20万平方千米,与400年前相比,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面积整整减少了一半。亚马孙热带雨林大面积减少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自然灾害减少全球降水增加雪线上升产生厄尔尼诺现象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亚马孙雨林大面积的破坏,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雨林具有调节大气成分的重要功能,雨林的破坏
28、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全球变暖加剧,雪线上升,错,正确;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减少不会导致全球降水量的增加,错;厄尔尼诺现象与亚马孙地区雨林大面积减少关系不大,错。故选A。【点睛】1.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益深刻影响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世界生物基因宝库。2.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影响全球水循环和全球水平衡;影响全球碳氧平衡;导致雨林物种大量灭绝。31. 截至2018年1月27日,位于菲律宾吕宋岛的马荣火山(位置如图所示)喷出的碎屑流已经超过9百万立方米,当天马荣火山及其周边地区还遭遇了强降雨。菲律宾有22座活火山。菲律宾多火山是因为地处( )A.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29、碰撞边界B.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边界C.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边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菲律宾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边界,板块活跃,因此多火山,A正确。不临近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B、C、D错误。故选A。【点睛】1.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地壳内部稳定。2.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冰岛多火山活动;32.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A.
30、 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B. 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C. 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D. 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B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D错误;跟生命相比,贵重财物并不重要,C错误。故选B。【点睛】考察泥石流的危害。下图为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3. 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
31、大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A. B. C. D. 34.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 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 科技发展水平D. 资源状况【答案】33. C 34. D【解析】【分析】【33题详解】读图可知,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主要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迁移的自发性较强,人口的流动规模较大,民工流动数量大大增加,经商、务工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正确,错误。故选C。【34题详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
32、主要的因素为该区域的资源状况因素,D正确;其他因素均非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故选D。【点睛】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与“自然环境的优劣;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35.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春运不属于人口迁移B. 疫情期间,我国各省市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属于政治因素人口迁移C.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D.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答案】B【解析】【分析】【详
33、解】春运中人口流动大多为短期流动,属于人口流动,A正确;疫情期间,我国各省市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只是人口短期流动,不属人口迁移,B错误;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加大,人口流动限制放宽,因此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C正确;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机会较多,生活条件较好,吸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人口迁入,因此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故选B。【点睛】人口迁移三要素:a.空间移动;b.变更居住地(跨越行政区);c.时间限度(一般一年)。(季节移动、短期旅行不是人口迁移。)36. 下列关于人
34、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人口合理容量相对固定,不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很多,资源是首要因素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最高是20亿人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正确。人口合理容量相对固定,但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错误。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在8-9亿左右, 错误。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正确。正确,故选C。2020年6月,我国南方地区普降暴雨,持续时间长,多地遭遇洪涝灾害。相关部门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了云系监控、数据分析和天气预报,为抗洪抢险及时提供科学依据。下图示意地
35、理信息技术的部分工作流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7. 迅速获取受灾面积信息,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 遥感(RS)B. 地理信息系统(GIS)C. 全球定位系统(GPS)D.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38. 对本次灾情进行信息处理、判断分析,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B. GISC. GPSD. BDS【答案】37. A 38. B【解析】【分析】【37题详解】RS能够拍摄遥感图像,迅速获取受灾面积的信息,A正确。GIS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储存地理空间信息;GPS和BD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BCD错误。故选A。【38题详解】GIS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和储存地理
36、空间信息,可以利用GIS对本次灾情进行信息处理、判断分析,B正确。RS的主要功能是拍摄遥感图像获取信息;GPS和BD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遥感(RS):拍摄图像;获取“面”的信息;侧重“看”。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定“点”的位置。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处理、储存地理空间信息;侧重“想”。智能手机是外卖送餐员的基本配置,地理信息技术则为餐饮行业的外卖外送订单提供调度和跟踪功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9. 外卖网站需要随时掌握每位送餐员在城市中的位置,这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B. GPSC. GISD. 数字
37、城市40. 外卖订单在接收到送达期间,外卖网站能实时提供送餐员位置给顾客,使顾客能在智能手机的地图上查看自己订单的配送位置。这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B. GPSC. GISD. 数字城市【答案】39. B 40. C【解析】【分析】【39题详解】注意关键词“位置”,需要用到定位功能。GPS为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定位与导航,外卖网站需要随时掌握每位送餐员在城市中的位置,需要用到GPS技术,B正确;RS为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获取(突出于面状地理事物的获取);GIS为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查询与分析;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
38、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多种地理信息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运用的技术更综合,涵盖的范围更广,对送餐员位置的及时获取,没有必要用到数字城市系统,D错。故选B。【40题详解】注意关键词“查看”,送餐员领取订单后,能够通过手机规划最优路径,顾客能够在智能手机上查看自己订单的配送位置,这个过程中,送餐员路径的规划与分析,顾客对送餐员位置信息的查询,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范畴,C正确,RS、GPS、数字城市均不是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故选C。【点睛】RS、GPS、GIS技术对比总结如下表:第II卷(综合题,共40分)41.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
39、求。(1)填出大气层的名称:A_,B_,C_。(2)A层气温变化的规律是_,原因是_。(3)臭氧层位于图中大气的_(填字母)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4)适合飞机飞行的大气层是_(填字母),当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增多时,_(填字母)层中的电离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答案】 (1). 对流层 (2). 平流层 (3). 高层大气 (4).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5).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6). B (7). B (8). 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结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读图分析,ABC从地面向高空表示的大
40、气层次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2) A为对流层,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距地面越远,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3)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 ,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4)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高空飞行;当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增多时,说明太阳活动活跃,会扰动高层大气C中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增高而降低(-0.6/100m);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人类生活在该层底部,被称为“人类之家”;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增高而递增;气流以平流为主,天气晴
41、朗,能见度高,利于高空飞行;人类的“保护伞”;高层大气气温随着高度的增高先降低后升高;电离层影响无限短波通信。42.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填写水循环环节名称:C_,G_,H_。(2)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_(填字母)。(3)塔里木盆地的水循环类型是_,华北平原的水循环类型是_。(4)为了减轻城市内涝,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这一措施改善了水循环的_条件,减少了_,增加了_。(填字母)【答案】 (1). 水汽输送 (2). 地表径流 (3). 地下径流 (4). G (5). 陆地内循环 (6). 海陆间循环 (7
42、). I (8). G (9). H【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详解】(1)根据水循环的分布及过程可知,图中C、G、H属于海陆间水循环,它们分别代表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2)人类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都是影响地表径流,所以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应图中的G.(3)塔里木盆地居于内陆,这里的水体最终消失在荒漠之中,故塔里木盆地的水体主要参与内陆循环也称陆地内循环;华北平原的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其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4)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改善了下渗(环节I)条件;减少了地表径流(环节G);增加
43、了地下径流(环节H)。【点睛】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其主要形式有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其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 地下径流等。目前人类主要可以干预地表径流。43. 下图左图为某地自然环境示意图,右a、b两图为该地某处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判断河流景观照片图a应位于、两地中的_地,该地貌主要受流水_,其地形剖面呈_型。(2)左图中A为冲积扇,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其分布在_,B处地貌是_。(3)下列地形区中,与处地形一致的是( )A.壶口瀑布 B.长江三峡 C.黄土高原 D.珠江三角洲【
44、答案】 (1). (2). 侵蚀 (3). V (4). 流水沉积 (5). 河流出山口处 (6). 河口三角洲 (7). B【解析】【分析】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流水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详解】(1)读图可知,河流景观照片图峡谷应位于、两地中的地,该地貌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河道比较深,其地形剖面呈V型。(2)图中A为冲积扇,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主要分布在出山口的位置;B处地貌是河口三角洲。(3)处地貌是峡谷,只有长江三峡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 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深加宽。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
45、侵蚀的结果。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44. 新月形沙丘又叫移动沙丘,下图为新月形沙丘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_,新月形沙丘的陡坡是_(填字母),理由_(2)该地貌属于_地貌,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表现为_。(3)新月形沙丘的危害_。(4)新月形沙丘广泛分布于我国下列哪个地区( )A.柴达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5)下列与新月形沙丘成因一致的地
46、貌是( )A.黄土高原 B.风蚀蘑菇 C.喀斯特地貌 D.冲积平原【答案】 (1). 西北 (2). B (3). 等高线密集 (4). 风积 (5). 干旱 (6). 掩埋农田村舍;破坏交通;使沙漠范围扩大 (7). D (8). A【解析】【分析】本题以新月形沙丘为载体,考查了风成地貌。【详解】(1)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由此判断,A是缓坡,B是陡坡;根据沙丘缓坡一侧是应分破,斗破一侧为背风坡,并结合指向标判断风向为西北风。(2)新月形沙丘最初只是一种较小的盾形沙丘,它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此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
47、形成旋涡进行堆积。新月形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新月沙丘主要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该地区的的自然环境特征表现为干旱。(3)新月形沙丘又称是移动沙丘,继续流动风沙会掩埋农田村舍;磨蚀交通,侵蚀交通线的地基;同时会扩大沙漠范围。(4)由(2)题知,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塔里木配第位于西北地区,故选D。(5)新月形沙丘主要由于风力沉积形成的。黄土高原风力沉积,A选项符合题意。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冲积平原流水沉积;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1.风成地貌主要外力作用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磨蚀作用)、风力沉积2.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
48、残丘风蚀沟槽雅丹地貌风积地貌:沙丘45. 读“地震的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A、B、H分别是_、_、_。(2)汶川地震中成都和宜宾遭受的破坏程度不同,与图中的(填字母)_,_是衡量地震有关破坏程度的指标,_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3)世界大多地震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A.火山地震 B.陷落地震 C.构造地震 D.人工诱发地震(4)针对地震的监测,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数字地球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答案】 (1). 震源 (2). 震中 (3). 震源深度 (4). L (5). 烈度 (6). 震级 (7). C (8). B【解析】
49、【分析】本题以地震的构造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基础知识。【详解】(1)地球内部岩层快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如图中的A点。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如图中的B点。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如图中的H线。(2)地震烈度是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如图中的L,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3)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故选C。(4)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定位,遥感(RS)用于调查、监测,地理信息技术(GIS)用于管理、分析、表达。自然灾害的监测是遥感(RS)的功能,故选B。【点睛】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震中区破坏程度较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区烈度则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