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182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5页
2012届历史一轮复习选修讲议4.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岳麓版).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1 东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政治家 名师归纳 1.正确评价孔子的核心思想“仁”(1)积极:“仁”即爱人,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爱护人民的主张。爱人精神就要积极参加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求仁行仁,所以“仁”的提出还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该思想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情。(2)消极:“仁”的思想必须与其表现形式即典章制度特别是“礼”“义”相结合,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因此,就不能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孔子虽讲“爱人”,但却又把劳动人民看做“小人”,虽主张“求仁”要通“六艺”,但又鄙

2、视劳动等。这些消极落后的东西,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巩固,越来越阻碍社会的进步。2柏拉图与孔子的比较 柏拉图与孔子几乎是东西方同时期两位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人。作为不同文化形态的代表人物,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特点。相同点:第一,都是影响深远的著名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对历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柏拉图的思想,成为西方思想的源头,对后世影响巨大。第二,都有鲜明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孔子的理想社会是恢复周朝的礼制,为推行自己的政治设想而孜孜以求。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设想,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实践而游说。第三,都是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创办私学,培养大批有影响的学生。柏拉

3、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是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第四,都是影响深远的世界文化名人。不同点:第一,哲学思想的不同。孔子侧重于现实理想社会的构建,着眼于人的道德修养。柏拉图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第二,政治构建中的设想不同。孔子的理想社会是等级有序的西周,而柏拉图是斯巴达式的贵族制。第三,教育内容的区别。孔子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而柏拉图教学内容更宽广一些,涉及较多的自然科学学科。3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和孔子的“中庸”思想的不同点有哪些?(1)前者主要体现在城邦价值的实现上;而后者则是建立在关注政治生活中的人伦关系的基础上的。前者关注城邦道德价值的实现,他的

4、“中道”是为了实现城邦的和谐,也就是稳定统一、高度文明和实现幸福的善,他的“中道”思想出发点就是为了实现理想政体的梦想。而孔子虽然也关注统治者与国家之间治理问题的所谓天意的性质,但这种关注是从人的修养、人心、人情和世俗家庭的经验来实现理想政治的。孔子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倡“中庸”,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2)前者侧重于阶级统治的合理性分析;而后者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决策手段。亚里士多德认为中产阶级是最好的执政者,为了论证中产阶级执政的优势和合理性,他从天性的角度说明在中产阶级身上有着一种中道的美德,这是其他阶级不具有的,并且由中产阶级执

5、政的共和政体的存在,也是合理的。而孔子的“中庸”思想主要是一种政治决策的手段,他认为,在做政治决策时,要善于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和解决各种政治问题。4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者异同(1)相同:三者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2)不同:统治效果不

6、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5唐太宗成为名君的原因(1)选贤任能: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因关系疏远或曾是政敌而舍贤才。不拘一格,因材致用,因而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重用的一批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或军事家。(2)兼听纳谏:唐太宗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他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因此朝

7、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风气。(3)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时,大臣们都很重视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方针政策。唐初的赋税徭役都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减轻了很多。在征发力役时,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4)华戎同轨,爱之如一: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6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评价(1)康熙帝历经八年,平定三藩之乱,使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后,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8、,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3)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平定葛尔丹的叛乱,从而使清朝控制了漠北蒙古,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4)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和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等措施,尊重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缓和了阶级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5)康熙帝命令清军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并取得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迫使俄国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维护了中国的主权。考题研析 【例1】命题视角:考

9、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2010重庆)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

10、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所欲达到的目的。(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解析 回答第(1)问内涵从材料一中归纳和概括即可,工作、思想和目的注意联系所学

11、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并从中进行概括;回答第(2)问时注意归纳概括材料二,影响需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要从材料中概括新加坡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作法。答案(1)内涵: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工作: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核心思想:“仁”;目的: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2)评价: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理由:孔学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影响: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3)方法: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影响: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秩序。【例2】命题视角:考查对康熙帝的认识。(

12、2010江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

13、,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答案 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答案 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解析 本题比较简单,以近几年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变化为大背景,以康熙皇帝收复、治理台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回答第(1)问要注意设问的限定语“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回答第(2)问要兼顾措施和作用两个方面。【

14、例3】命题视角:考查中西思想文化的比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文雅是滑稽和呆板的中庸。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娇柔是坚韧和病态的中庸。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孔子 结合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有关“中庸”的论述,试着比较中西方思想中“中庸之道”的内涵。解析 结合二者的哲学思想、“相对性”“度”等方面作简明扼要的分述即可。答案 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与其政治观、认识论是一

15、体的。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中庸之道”是一种美德,是对激情的控制和支配,不能完全消除,不能放纵,应该舍弃其两端而取其中。“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因人因环境的差异有所不同。而孔子更多是从圣人的角度强调如何做,没有指出为什么做,强调的是一个“度”“过犹不及”,有初步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例4】命题视角:考查对唐太宗的认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卷192 材料二:太宗曰

16、:“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贞观政要论安边(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答案 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致国危君亡,要以民为本。史实: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轻徭薄赋”的措施。(2)从材料二知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答案 团结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3)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制定了哪些政策或措施来治理国家?结果怎样?答案 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不拘一格,广招人才等。结果: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解析 本题主要是对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的考查,从其治国思想、制定

17、的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实行政治制度、重视人才等角度进行考查,换言之,考查的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回答时注意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考情分析 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对于本部分内考查较多,特别是对孔子的思想和中国古代政治家的考查较多。在今年的高考备考复习中要对儒家思想的内容、对现实的影响和古代政治家在维护国家统一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关内容多加关注。高考展望 1.考查中西文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很受武帝赏识。材料二

18、:1916年5月,李大钊写了长篇政论文章民彝与政治,写道:“自有孔子,而吾华之民族不啻为孔子而生,孔子非为吾民族而生焉。孔子生而吾华衰。四千余年历史之足夸,即其四千余年之足病者乎?”材料三:柏拉图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因为圣奥古斯丁曾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请回答:(1)材料一、二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答案:材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的思想奉为统治思想,大加支持。材料二:对孔子进行批判和否定,认为他的思想导致了中国的长期落后。(2)结合时代特征分

19、析孔子的思想,遭遇不同态度的主要原因。答案:支持的原因: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以及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都需要思想上的统一,被改造后儒家思想适应了这一要求。遭到批判的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挽救民族危机,探索新的革命出路都需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3)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有何共同影响?答案:都曾被统治者改造和利用,成为思想统治的工具;都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

20、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材料三:(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施)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

21、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0 请回答:(1)材料一中鲁迅先生对秦始皇的“焚书”政策有何评价?你是如何看待“焚书”政策的?答案:鲁迅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且“秦的思想”是博采众长的。焚书的实质是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也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这一观念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答案:观念: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影响: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民族交流和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盛。(3)材料三中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的决策有何影响?答案:影响: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台湾的发展。(4)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的著名帝王?答案:是否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否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