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过关训练8大学之道一、基础巩固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道:宗旨、原则B知止而后有定定:志向坚定不移C安而后能虑虑:思虑精详D虑而后能得得:心得、收获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之:结构助词,的B在止于至善在:介词,在于C定而后能静而:连词,表顺承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连词,来,表目的3下列各项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B物有本末C欲治其国者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4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在明明德B先齐其家C事有始终D则近道矣5下列与礼记大学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
2、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礼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C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后与春秋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D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等八条目。6有研究发现,针对同一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后的学习效果保有率是不同的(见下图)。请根据此图反映出的规律,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为同学们提出学习改进建议。要求:建议合理、具体、切实,150字左右。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保有率答: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文本一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
3、“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节选自礼记檀弓上)文本二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
4、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
5、,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节选自说苑立节)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文中同“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B爱,文中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意思不同。C士,文中指品德好、有学识的人,与过秦论中“六国之士”的“士”意思不同。D劫,文中指劫持,与苏武传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劫”意思相同。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6、是()A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公子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献公的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D白公胜被申鸣领兵包围,他忌惮申鸣是名冠天下的勇猛之士,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译文:(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译文:11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
7、谈你的看法。答:三、拓展训练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概括其体现的孔子对于“乐”的认识。(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注韶:歌颂舜因文德受到尧禅让的音乐。武:歌颂武王灭商功绩的音乐。答:基础过关训练81解析:D项,得:处事合宜。答案:D2解析:D项,以:介词,把,表方式、手段。答案:D3解析:A项,大学,古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实施
8、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答案:A4解析:A项,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B项,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D项,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答案:C5解析:C项,“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包含春秋。答案:C6答案:示例:学习方式五花八门,要选择适合且效果好的。不同学习形式的收获(保有率)差别比较明显。听讲最低,其次阅读、视听结合,而最高的保有率为教授他人,其次是实践练习,分组研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深层次去考虑应该是跟投入是成正比的,看来精力投入越多知识转化越高!这里的“投入”更多的是指时间、精力和学习意愿,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化被动学习为“主动”
9、,课间可以选择给同学讲题的方式来巩固记忆,或者利用假期亲自实践。课堂上有机会的话积极投入到小组的研讨中,当然日常学习还应该是以听讲为主,语文课上依然重视阅读。7解析:文言断句。两个“吾”字,一个作上句的宾语,一个作下句的主语,符合“顶针断句”的规律,中间要断开;第一个“与”是动词,意思是“帮助,援助”,“子与吾”语意、结构皆完整。故应在C处点断。“吾与子分楚国”意思是我和你瓜分楚国,句意完整,其后要断开,故应在I处点断。“吾”作“不与”的宾语,“子父”作“则死矣”的主语,“吾”与“子父”中间要断开,故应在M处点断。答案:CIM8解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两句中“爱”的意思都是“吝惜”。答案:B
10、9解析:“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错误,文本一中的“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说的是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诬陷申生,晋献公想要杀了申生。答案:A10答案:(1)父亲会认为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2)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11解析:理解文意。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两则文本中找到申生和申鸣尽孝的相关内容,分析两人分别是如何尽孝的。由文本一中的“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君老矣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等句子可以看出,申生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始终为晋献公着想,矢志尽孝。由文本二中
11、的“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等句子可以看出,申鸣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遵从父亲的意愿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出仕,矢志尽孝。由文本二中的“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等句子可以看出,申鸣出仕后忠君爱国,违背父命而为国赴难。然后通过对比得出两人尽孝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案: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不同之处是:申生始终站在晋献公的角度考虑问题;申鸣开始时尽心做孝子,后听从父命入仕,在国难之时违背父命为国赴难。【参考译文】文本一骊
12、姬在晋献公面前诬陷申生“谮申生于晋献公”,状语后置,晋献公将要杀了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为什么不(“盖”同“盍”,相当于“何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世子申生说:“不可以。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这样做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世子申生说:“不可以。父亲会认为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陷入死亡的境地。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即便如此,我的国君年纪大了,他的爱子年纪尚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就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吗?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那就是我受到您的恩惠而
13、甘心去死了。”文本二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在家奉养父亲,他的孝顺在楚国闻名。楚王想授予他国相一职,申鸣推辞不肯接受。申鸣的父亲说:“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为何不接受啊?”申鸣回答道:“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做君王的忠臣,这是什么道理?”他父亲说:“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奉行大义,你快乐我也就没有忧愁了。我希望你做国相。”申鸣说:“好。”于是入朝,楚王任命他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准备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制止他,说:“丢下父亲自己去死,难道(其)可以吗?”申鸣说:“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而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于是辞别父亲
14、前往,领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勇士,如今领兵包围我,我该怎么办呢?”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说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白公胜说:“好。”于是前去劫取申鸣的父亲,用兵器挟制他,告诉申鸣说:“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亲的孝子了,只能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君王的饭,躲避君王的祸难,不是忠臣。使君王的国家安定,自己的父亲却被杀死,不是孝子。忠孝之名不能两立,忠孝之行不能两全。像这样活着,有什么颜面在天下立足呢?”12答案:乐要以仁为基础;乐与礼能够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乐要兼具道德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