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3206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 西周的分封制是一个由中心向外扩展,由上层的政治势力来控制各地的社会形态。通过分封把周王朝的政治体制、典章制度、文化意识等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形成了各地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由此可知分封制A. 便利于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 促进了国家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 使地方逐渐丧失发展的独立性【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认为分封制“把周王朝的政治体制、典章制度、文化意识等带到了分封制度

2、所及之地,形成了各地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意味着在分封制下,不同区域制度、文化意识等逐渐走向认同,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B正确;题干并未涉及经济交流,排除A;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分封制下容易形成地方独立割据,排除D。2. 西周时期,与中原较近的诸侯国墓葬内除了突出国君及夫人的地位外,其他有血缘关系的族人也会埋葬在其附近,但晋国公墓内只有诸侯国君及夫人墓,未见其他与之有血缘关系的族人的墓葬。这种现象说明A. 周礼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淡薄B. 诸侯国与周王室血缘亲疏导致墓葬差异C. 周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渐趋瓦解D. 诸侯国与周王室地理位置影响墓

3、葬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期,与中原较近的诸侯国墓葬内除了突出国君及夫人的地位外,其他有血缘关系的族人也会埋葬在其附近”可知西周时期,周礼对贵族的墓葬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具有血缘关系的贵族一般都葬在同块墓地;但材料中晋国公墓只有诸侯国君及夫人墓,未见其他与之有血缘关系族人的墓葬,说明丧礼制度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较小,A项正确。晋国国君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故不是诸侯国与周王室血缘亲疏导致墓葬差异,B项错误。丧礼是维护宗法制的重要制度之一,而宗法制渐趋瓦解是在东周时期,C项错误。材料强调周礼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淡薄,与地理位置的影响无关,D项错误。3. 元朔五年,汉武帝

4、用士人拜相制取代列侯拜相制,任命老儒公孙弘为相,然后封侯,“其后以为政事”,士人拜相制A. 改变了权力分配的格局B. 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机制C. 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D. 提高了行政办事的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列侯拜相制,任命老儒公孙弘为相,然后封侯”可知,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列侯拜相制,改变了权力分配的格局,A正确;据材料体现的是宰相的来源,体现的是君主权力的加强,而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不符题意;材料说明的是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列侯拜相制,改变了权力分配的格局,而不是统治思想的问题,C不符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提高了行政办事的效率”,D错误。4. 东

5、汉末年,形成了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一些社会名士对士人的品评往往可以左右被品评之人的仕途进退,成为朝廷选举的风向标。这一局面A. 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B. 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C. 导致了政治局势的混乱D. 有利于察举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东汉末年一些社会名士对士人的品评往往可以左右被品评之人的仕途进退,成为朝廷选举的风向标”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操纵舆论,干预政府官员任用。根据所学可知,曹魏确立九品中正制,由政府来品评人才,故B正确;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错误;东汉政治相较于西汉本身就是混乱的,故C错误;察举制是西汉的选官制度,而且其标准是孝、廉,与材

6、料内容不符,故D错误。故选B。5. 公元前406年,雅典在“阿吉纽西审判”中,当有人向雅典公民指出,他们对将军实行集体判决而不是对每个将军单独审判为非法时,据说他们暴跳如雷,“如果有人居然不让人民做任何他们乐意的事情,那岂不是太可怕了!”结果是当时在雅典的6名将军被集体处死。这反映了在当时的雅典A. 公民意识强烈B. 民主违反了法治C. 司法系统遭到破坏D. 人民主权原则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如果有人居然不让人民做任何他们乐意的事情,那岂不是太可怕了!”可以看出,雅典的直接民主其实是多数人的暴政,这种民主并不遵循法制的原则,而只是依照公民的意志,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雅典民主的

7、弊端,而不是公民意识的问题,也没有体现人民主权,排除AD;材料中也有司法审判,因此不能说明司法系统遭到破坏,排除C。6.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遇他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 帝国时代法官判案违背法律原则是罗马法发展的必然结果B. 罗马帝国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C. 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僵化D. 法官解释法

8、律条文使原有的公民法废除【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到罗马帝国时期,遇他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发展,十二铜表法的某些内容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僵化。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公民法的内容不再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而需要改变,法官判案违背法律是罗马法的必然结果与材料主旨不符,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B错误;罗马帝国逐渐扩张过程中形成的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继承,而不是废除,D错误。故选C。7.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

9、,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A.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B. 国王掌控实权C. 金融监管体制趋于完善D. 宪政体制已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议会有财政权,政府使用的军费要经过议会批准,之后再经国王盖章银行才给予支付,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及其之后,这个程序是得到法律保障的,是宪政确立的结果。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可知A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与材料的表述正好相反,排除;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金融监管体制,排除C。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参议员每州两名,由各州

10、议会指定,总统由每州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最髙法院机构由参议院提名及同意后,再由总统任命 产生。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实践分权制衡的政治理想B. 构建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C. 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D. 防止联邦政府权力专制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美国联邦参议员、总统、最高法院机构的产生不经过选民的直接选举,而是通过指定和任命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避免普通选民对参议员、总统和最高法院施加压力,以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的产生,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机构之间的分权制衡,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排除AB;该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而不是防止联邦政府权力

11、的专制化,排除D。故选C。9. 恩格斯在分析某次战争时,指出“它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早已行不通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这一战争A. 刺激国人“开眼看世界”B.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C. 加速资产阶级投身政治D. 促使中国两大矛盾合流【答案】C【解析】【详解】据“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可知,本次战争时间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且在此次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放寬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可知本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资产阶级投身政治,主张变法维新,故选C项;

12、鸦片战争后刺激国人“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使中国两大矛盾合流,排除ABD三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联系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10. 某文件宣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这里的“中国革命之需要”主要是( )A. 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B. 启发广大国民的民主觉悟C.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D. 推翻列强支持的军阀统治【答案】D

13、【解析】【详解】材料内容出自国民党一大,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就此开始,其中国民大革命的对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因此材料中的“中国革命之需要”主要是推翻列强支持的军阀统治,D正确;A是辛亥革命的成就,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是在1915年,排除。故选D。11. 下表是部分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相关分析正确的是()时间1921.71927.41927819341937年初人数575.7万1万多30多万4万多A. 第一次增长的原因是农村道路的开辟B. 第二次增长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关C. 第一次下降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D.

14、第二次下降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造成的【答案】B【解析】【详解】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共党员的第二次增长是1927年到1934年,这一阶段内中共转向农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随着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党员人数也得到提升,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故选B;第一次增长是在1921到1927年,农村道路的开辟是在1927年以后,排除A;第一次下降是因为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排除C;第二次下降是因为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排除D。故选B。12. 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人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近代

15、以后黄宗羲思想境遇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他反对君主制的主张符合近代以来的发展潮流B. 他主张推翻封建制度为近代的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C. 君主立宪制已成为国人的共识D.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结合本题中黄宗羲思想不同的境遇可以推导出在近代反对君主专制,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D正确;结合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A错误;黄宗羲尚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并不主张推翻封建制度,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13. 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

16、順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这反映了王阳明学说A. 包含了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B. 肯定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C. 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D. 主张为人处世要学会趋利避害【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务求公私两便”的信息体现出在内心反省基础上注重实际的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相符,正确;王阳明的思想并不是肯定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错误;材料中强调修身要和实际相结合,并不是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错误;材料中提及的“主张考虑利害”,并不是要学会趋利避

17、害,错误。14. 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 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 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 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 皇权源于宗教祭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帝”字的含义经历了祭祀最高天神(动词)到天帝(名词)再到人间最高统治者(名词)的演变,可见汉字往往能够反映中国文明的特征,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神共治并不能体现在“帝”字的含义演变中,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是中国特有;C选项错误,天

18、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的思想,不是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选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祭祀。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15. 阿伦布洛克在评价西方某一运动时说:“古人世界的重新发现释放了新的能力,刺激了想象力,最后发现了新的真理,创造了新的形式,而不仅仅是恢复了过去已被淹没或歪曲的许多价值。”该运动A. 复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内核B. 诠释了全新的文化体系C. 导致了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诞生D. 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古人世界的重新发现释放了新的能力,刺激了想象力,最后发现了新的真理,创造了新的形式”,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

19、文化,诠释了全新的文化体系,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并非复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内核,排除A;C指的是古希腊时期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起源,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不符合题意,排除D。16.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这一“最重大的变化”( )A. 为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B. 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根本动力C. 使人们开始从封建愚昧中解放D.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

20、合所学可知,这一“最重大的变化”主要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启蒙运动的兴起,它们为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故A正确;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启蒙运动不是根本动力,排除B;C项是文艺复兴运动,排除C;D项是指量子理论,出现在20世纪,不符合材料的时间。17. “卡门有强烈的个性,独特的道德标准,她邪恶堕落,却又独立自由,宁肯付出生命,也要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这是观众对于歌剧卡门的评价。下列作品创作风格与其一致的是()A. 红与黑B. 双城记C. 唐璜D. 等待戈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卡门有强烈的个性,独特的也要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并结合所学可知,卡门注重抒情性、

21、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属于浪漫主义。唐璜是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品,符合题意。C正确;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不符合题意,A错误;双城记是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品,不符合题意,B错误;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代表作品,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18. 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文言文一致之效。”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A. 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B. 表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C. 是近代中

22、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D. 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所采取的重要举措【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联系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出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白话文的使用和“文学革命”的口号,表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故答案为B。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是解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A错误。我国的民族观念兴起是在甲午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C错误。文学革命有利于传播新思想,与维护民族共和无关,D错误。19.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

23、泽东在西北(延安)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 探索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B.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C. 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D. 指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毛泽东在西北(延安)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可以判断出这是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果,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是这一时期的成果,明确指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方向,D正确;AC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提出的,排除;B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排除。故选D。20. “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

24、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A. 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B. 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 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可以得出所述为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是在文革之前;C是在1995年提出的;D是在1956年,在文革之前。21. 1948年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技术困难为由,开

25、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6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上述措施A. 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B. 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C. 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D. 客观上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时间1948年1月,事件开始封锁、6月-切断了;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等信息可知冷战加剧,客观上推动了1949年军事集团北约的建立,D正确;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A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错误;此举没有削弱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反而进一

26、步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的建立,C错误。22. 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A. 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B. 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C. 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D. 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答案】B【解析】. 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土地被地主占有。农民一无所获,B正确;汉代注重儒家思想,A错误;重农抑商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C错误;商鞅奖励军功,冲击的世袭的官制,D错误。23. 日本1870年的地理教科书舆地志略中对比中

27、日两国:“贵古贱今,妄自尊大,自称中华,视外国为夷狄禽兽,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却依然固守旧习止步于数千年前之开化之域”;“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这段文字A. 显示出西方文明观念影响日本B. 体现出强烈的海外扩张意识C. 尚未突破传统的儒学华夷观念D. 客观分析了中国的旧习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870年、“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已经开始,A正确;材料是对比中日两国,没有体现其海外扩张意识,B错误;据材料“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

28、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可知,C错误;材料是对比中日两国的状况,D项太片面。24. 1955 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提出“全球史观”,并呼吁要“重新估价历史”。许多具有全球视野的著作相继问世,如麦克尼尔的世界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威尔斯的世界史纲等。这一现象反映出()A. 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走向终结B. 时代潮流影响文化发展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D. 美国全球战略对史学研究产生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以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往来更加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趋向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全球史观”和许多具有全球视野的著作,反映了时代潮

29、流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故选B;西方中心论尚未走向终结,A项说法有误,排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C;全球史观的出现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非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排除D。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

30、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材料二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

31、”的态势。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并简述晚清以来“新的共同体意识”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因及意义。【答案】(1)特点:以中国(自我)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缺乏近代主权意识。内涵:以民族独立为核心;以民族平等观念为准则;追求民主自由;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2)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实行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进入新时代,出现环境、

32、疾病、恐怖主义等问题;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意义: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有利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 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可归纳出以中国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及儒家礼教秩序为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及缺乏近代主权意识。内涵:根据材料一“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从以民族独立、民族平等观念、民主自由追求及发展资本主义潮流进行概括

33、。(2)原因:根据材料二“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从我国国家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全球化背景下各种问题及互联网发展进行阐述;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顺应时代潮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进行分析阐述。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在近代中国,我们看到了几种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其中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潜藏的。首先,自然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命运的兴衰。其次,在整个近代中国,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

34、主题,它时而浮现到表面,时而转入地下。这种动力经久持续。第三种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这个新天地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强加到中国头上的。即抛弃旧中国的成分,采纳近代西方的东西。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徐中约认为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即追求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动力,此观点正确。论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即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林则徐、魏源等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则足

35、中国人最早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付之于实践,在它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结论:综上所

36、述,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懈地进行近代化的探索和实践,成为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强大动力。【解析】【详解】观点:根据题干要求“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可得出答题思路,即提炼出题干中较为明确的观点,并表明立场,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根据材料“第三种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这个新天地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强加到中国头上的。即抛弃旧中国的成分,采纳近代西方的东西”可提炼出观点,并表明立场。观点:徐中约认为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即追求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动力,此观点正确。论证:根据材料“抛弃旧中国的成分,采纳近代西方的东西

37、”可知,在论证过程中主要提供的史料是近代中国不断近代化的相关史实。如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地位、洋务运动内容和评价、戊戌变法在推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辛亥革命推动政治近代化方面的作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等。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懈地进行近代化的探索和实践,成为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强大动力。最后在结论部分中回归论题,实现总结升华。27.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力争和平,法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纷纷起来,组织各种各样的反战活动。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洛加诺公约使战后一度在欧洲称霸的法国从宝塔尖.上惨重地跌了下来,法

38、国已没有实力去抗衡德国了。希特勒为了迷惑西方民主国家,避免与他们直接过早对峙,上台伊始就公开宣称反对布尔什维主义。出于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英法等国虽然对希特勒的违约和扩张抱有戒心,但还是相信了希特勒的反布尔什维主义的表态,致使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迟迟不能建立。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法国政府无人过问此事; 1938年9月法国总理达拉第参加了慕尼黑会议,会议强行把捷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8月,德国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至此,希特勒完成开战的准备。摘编自夏洪亮法国推行对德绥靖政策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在二战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

39、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影响。【答案】(1)原因:经济危机的影响,无暇顾及外部事务;一战后法国产生反战思想(和平主义思想);法国实力下降,极力避免战争;希特勒的欺骗宣传;反苏反共本性的驱使。(2)影响:二战中法国消极抵抗致使其迅速亡国;不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纵容了德意等国的对外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牺牲了小国利益。【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可知,经济大危机,使法国无暇顾及外部事务;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法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纷纷起来,组织各种各样的反战活动”得出一战后法国产生反战思想;根据“法国已没有实力去抗衡德国了”得出法国实力下降,极力避免战争;根据“希特勒为了迷惑西方民主国家”得出希特勒的欺骗宣传;根据“出于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得出反苏反共本性的驱使。(2)影响:根据“致使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迟迟不能建立”得出不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根据“慕尼黑会议,会议强行把捷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得出纵容了德意等国的对外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牺牲了小国利益;根据所学可知,二战中消极抵抗致使法国迅速亡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