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下: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解读这篇精读课文是看图学文。图上画的是春天的景色,全图呈绿色基调,有远山、湖水、稻田,桃花盛开,柔柳轻扬,各种颜色的花竞相开放。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燕子,它们有的正在湖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还有的停在远处电线上歇息,它们给早春的湖光山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课文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课文以燕子为记叙的线索,可以按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燕子的飞行和停歇的顺序来理解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看图和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征,了解燕子的外形及活动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作
2、者细致观察和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来源:学|科|网Z|X|X|K 学会本棵12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 看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办法。 积累优美词语、句段。2、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体会语言的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交流,根据课文内容作诗、作画。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源:学+科+网Z+X+X+K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来源:Zxxk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
3、小燕子师:多么熟悉的歌曲,我们的童年生活里都少不了这首歌,听到这首歌,就会让我们想起美好的童年,你想唱一唱吗?(学生轻唱)多么可爱的小燕子,你喜欢它吗?这节课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小燕子。(板书课题)点评:以一首孩子喜爱的老歌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二、回顾,温习课文的脉络文章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四个方面指名回答,并由回答的同学分别板书四个方面。点评:由学生参与板书更符合新课标准要求,体现人文性,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这样做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来源:学科网三、小组合作学习,深入体会1、出示要求选择一段你最喜欢的课文,读一读,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4、。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组内汇报交流,组员互相补充。2、学生按要求,先自己研读,再组内交流。点评:课上要“动静结合”,即既让学生静下心自主阅读体验,又要创设时空给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让智慧启迪智慧,灵感激发灵感。三、集体研读可依学生的发言打乱课文顺序研读课文。(一)第一自然段可删换“乌黑光亮的”、“俊俏轻快的”、“剪刀似的”、“活泼机灵的”体会这些词语表现出小燕子的可爱。(二)第二段“蒙蒙的”可以换成“哗哗的”吗?“微风”一句缩到最简是 ?体会“千万条”这些修饰词语的好处,并指导朗读,读出舒缓、轻柔的语气,体会柳丝的柔美多姿。抓住“赶集”、“光彩夺目”
5、等词语体会词义,感悟春天的美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达出来。(三)第三段从“斜着身子”、“唧唧地叫着”、“一转眼”等词语体会燕子飞行的多姿多态、飞行的快乐等。(四)第四段出填空: 像五线谱, 像音符,谱出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燕子停在电线上像五线谱,谱出了一首春的赞歌,你能给这首歌取个名字吗?拓展:欣赏春之声圆舞曲点评:每一自然段都在深入体会词句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是为了能读出感情。为歌曲取名,有助于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并发展了学生思维。春之声圆舞曲是一首世界名曲,欣赏它既联系于课文,给学生以艺术熏陶,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四、拓展延伸来源:1、师:春天是那样生机勃勃,燕子
6、是这样伶俐可爱。郑振铎写了一篇散文,你打算用什么形式表达你喜爱之情呢?(学生可能说用唱歌、读文、画画等形式。)出示:燕子歌词(第一段)。古诗春晓。现代诗春的消息部分章节结合课文内容改写歌词、古诗、现代诗。选择其一,也可以画画。2、根据选择的内容进行重新分小组。3、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4、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5、小结点评:让学生用唱歌、读文、画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突出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用多种体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设计也张扬了学生个性,提高了学生能力,还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能行”;小组合作则更有助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设计理念1、创设情境引孩子体悟浓浓的“情”本课
7、所描写的画面生动,语言精妙,构成生动、迷人的意境,教学时要把学生引入情境,从而更好地体会感受文本对燕子的喜爱和春天之美的赞赏之情。可以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对春天的了解;也可以用媒体等其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还可以通过教师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展现情境,轻松优美的音乐渲染情境,入情入境的范读,带入情境。2、赏读语言引孩子美美地“品”中积累课文描绘的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和作者的赞美之情都融入于文本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孩子欣赏到这里的生机勃勃的春景,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教者要引导孩子欣赏语言,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品”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再背诵下来。指导背诵要指点背诵方法。3、自读探究让孩子真正地“动”中收获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本课教学,应该充分灵活地利用教材,多渠道营造情境,从而多层面唤起学生的体验,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相信孩子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