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完善路径赵天明摘 要: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教育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优化了人才培养结构,使得高等教育被普及,面向社会输送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长与社会岗位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这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服务系统,全面提升高校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教育指导作用,高校应立足于就业市场发展形势与学生差异化的就业需求,构建起新时期就业教育服务平台。关键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服务机制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5-0183
2、-02教育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使得现阶段高校招生、教育、管理等形式都发生了转变,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度上涨,导致就业竞争形势日趋激烈。与此同时,由于区域性就业结构、学科教学课程比例、职业规划理念等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在毕业阶段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了更好地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对学生就业观、发展观进行积极的引导,高校陆续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改革,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就业引导。一、高校现行就业指导体系存在的实践问题1.就业人数与就业指导规划目标存在矛盾。高等教育招生条件放宽,在提升了专业教育受教育人数的基础上,也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度上涨。截至 2018 年,高等教育毕
3、业生人数已经达到了 800 万以上,就业市场的竞争机制更残酷。面对基数、增幅数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以及叠加就业的往届生,使得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大学生的职业预期与用人单位所给薪酬、待遇之间存在差距,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积极性受挫,就业意向不足。与此同时,高校在设置就业指导目标时,没有结合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学生差异化的发展诉求,职业规划内容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就业课程形式意义重于实践内容,参考价值不强,学生的就业意向、专业能力、发展潜力及表现优势等得不到重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目标难以落实。2.区域性就业结构不均衡,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信息化、數字化等现代技术带来的科技
4、革命,使得原有的产业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专业人才资源作为影响企业产业市场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其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素养、信息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等都是高校重点培养的目标。然而,从目前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表现来看,高校更注重学科专业基础的教育,实践技能水平相对较弱。区域性就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复合型人才的就业选择范围更广,在职业发展方面倾向于在一线城市、经济较为繁荣的区域就业。而与此同时,内地二三线城市、县域城市的事业单位有限,且公务员或事业单位需要选拔性考试,录取门槛高,录用人数少,其吸纳高校毕业生能力有限。3.政策环境存在问题,就业指导方式不合理。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5、较强、自我认知思维完善、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但在岗位适应能力、工作经验等方面稍显弱势。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政府应该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进行政策性引导。然而,就现阶段的就业形势来看,政府部门没有完全发挥政策规范的监管、引导、促进、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对人才市场的供需调整缺乏针对性。除此之外,高校在进行就业引导服务时,对相关就业政策的内容、规范、区域间的差异性等理解不透彻,很难为学生提供对应的就业指导,如就业指导中很少提到部分地区对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由特殊的加分政策等。此外,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仅仅偏重于大学生这一端的引导,忽略了协同联动效应,最终影响了大学生就
6、业率的提升。二、现阶段高校就业服务机制的表现特征1.保障特征。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在面向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保障机制。一方面,通过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为学生的就业选择、企业查询、政策了解等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为学生就业夯实了信息基础;另一方面,设立了对应的法律保护机制,由政府为主体,包括就业管理、职业教育、劳动投资等方面进行了立法,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平等的法律保护。2.多方联合趋势。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时,高校与企业、政府间形成了有效的联合机制。一方面,学校与企业通过相关协议拟订扶
7、植计划,利用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建立实训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形式,实现了校企之间的资源整合,学生的就业途径被拓展;另一方面,政府结合就业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通过政策引导,改善了区域人才需求的不均衡结构,对高素质人才的分配进行了宏观调整。3.对人才市场需求形势的动态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受产业发展形势、经济格局、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高校的就业服务机制需要结合外部就业环境、政策等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的特征,新常态下的就业市场使得学生的就业途径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在扶植不同经济形式、丰富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基础上给予大学生更多机遇与展示舞台,但也预示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强
8、,这对大学生自身的专业、职业、核心素养等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规划也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三、完善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机制的有效路径1.对课程规划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健全就业服务功能。目前,产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持,人才市场中,高水平、专业能力较强、核心素养较高的人才选择空间更大。为此,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规划过程中,应科学调整学科教育内容、专业教学结构,依照人才市场发展导向,设置课程内容,提升毕业生对口就业的比例,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在就业教育与服务平台的设置方面,高校成立就业指导中心的目的是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了使服务更加个性化,各二级学院可以成立领导小组,面向学生提供更详细
9、、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功能。从宏观指导层面来看,人才的配置应该兼具均衡性与效率性。因此,应选择专业知识较强、工作经验丰富及社会实践能力较强的人员从事具体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升高校就业引导、服务工作的实效性。2.拓宽就业选择空间,建立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当前阶段,在校学生在进入毕业季前,对专业就业信息普遍存在了解不深入、关注度较低的问题,就业选择空间相对狭窄。为此,高校应针对学生的就业意向、择业态度、专业能力等,定期宣传专业就业信息,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有意识的进行自主学习,提升綜合就业实力。首先,应发挥高校就业资源整合优势,提高高校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主动性,为学生链接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在校区党工委的组
10、织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优质人力资源,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其次,建立双向信息共享平台,面向合作企业推送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企业、单位的就业信息,利用共享中心实现信息的交互。最后,应积极举办校园招聘活动,或者就业指导中心深入调研、合理规划,利用暑期时间,组织各学院先后赴全国地市开拓就业市场。3.深化校企联合,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校企联合是高校提升学生就业比例的重要方式,在校企联合开展教育、培训、实习等活动的过程中,一是需要企业结合具体的岗位人才需求,向高校提供一定的教育指导,加强在资金、技术与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参与机会,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教育内
11、容包括技术层面、人文素养层面等,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同时为企业甄选人才、培训项目打下基础;三是建立起专业教育、实践技能训练、通识技能培养的多元化教育机制,明确学生就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四是开展分层教学,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前参加职业认证、等级考试,使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增加砝码;五是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为后期的岗位对接打好基础,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六是高校可以结合企业人才招聘标准,举办校园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4.以大学生差异化职业发展诉求为基础,规范就业指导工作流程。在开展就业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学生作
12、为就业发展的主体,其自我认知、自主学习能力是影响起就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时,首先,应该明确学生的职业规划目标,结合其自身能力表现、特长、就业意向等进行教育指导,保证就业服务的有效性与专业性;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职业规划分为短期规划与长期发展目标,以便于制订详细、明确的就业计划,保障自身在职业规划过程中能够应对不同程度的困难,对于危机具备充分的考虑、具有相应的应对能力;最后,为保证高校就业教育改革的有效落实,应建立起配套的教育服务、管理机制,聘请有经验的从业者、管理人员、优秀毕业生等进行演讲,分享自身的职业发展经验,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前沿信息与相关学科就业前景等,
13、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更好地实现就业对接。四、结语就业竞争形势的复杂化、不均衡发展特征,不仅加剧了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得人才配置结构出现问题,同时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建立现代化就业教育管理机制成为高校提升学生就业比例的有效途径。为此,高校应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诉求出发,对就业市场形式进行动态把握,建立起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在深化校企联合的同时,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机制的引导与教育功能。参考文献:1蒋大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181-182.2吕宇栋.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涵、标准与路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21-124.3赵爱琴.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14).4杨乐.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新校园(阅读),2018,(4).5张名艳,张阳.论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精准帮扶J.教育与职业,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