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风筝 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9951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风筝 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风筝 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风筝 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风筝 人教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风筝 人教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进行感情朗读,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2.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了解风筝,导入新课1.回顾古诗,导入。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

2、读这首古诗,出示: 村居 (清) 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2.了解风筝的有关资料。读一读资料袋里的内容,看看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读资料袋,我们了解了风筝的来历和历史,知道了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都,搜集和利用资料是我们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好好运用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我么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一课,一起去体会风筝带给大家的快乐。(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2)思考:课文围

3、绕风筝,一共写了哪几件事?分别在是哪些自然段?2.交流,检查学习情况(1)读词语重点指导“磨坊”两个多音字的读写(2)交流思考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说得很清楚,那么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是由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呢?引入课文: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出示: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这样我们能很轻松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根据它的提示把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这是我们今后的习作中要学习和运用的

4、。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一)第一自然段,体会“最大的快乐”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理解最大的快乐,指导朗读。)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和这群孩子一起去做风筝吧!(二)感悟做风筝的快乐。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充满希望、快活,相机处理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1)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

5、憬”。(出示词语并贴到黑板上。)你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吗?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查词典,看看词典中的解释和我们猜的一样吗?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2)虽然我们都在憧憬着,可是做好后的风筝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我们”依然快乐。(出示词语“依然”),“依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所以,“依然”的意思就是“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

6、却依然快活呢?(4)是啊,即使什么也不像了,风筝却依然美丽,我们也依然快活,因为那是我们的幸福鸟。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自己再去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指名读。齐读。(三)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和丢风筝的着急。1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谁愿意来放风筝,给我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我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2听了这位同学朗读,谁来告诉大家,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快活。)谁愿意站起来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中,你认为最快乐的地方?(1)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

7、(出示:“拼命”、“翩翩飞舞”两个词语。)(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也飞起来了!(快乐、希望、自豪、幸福)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就让我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齐读“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指名回答。)多么开心啊!就让我们开心地站着

8、,快快乐乐地齐读第3自然段吧!3.我们放风筝的快乐还不仅如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接着读下去,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快乐的心情呢?生读第四自然段的1、2句。风筝飞到了云彩上去了,把我们的快乐也牵到云彩上去了!这样激动的心情你通过朗读1.2句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两人左右)生互评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1)文中还有一个词也是表示“极快地”意思,是哪个词?(倏地)你还可以换个什么词?(一下子、唰地)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9、着急。)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学生汇报。)(2)什么是“大惊失色”?(拆字组词理解词语。)(3)什么是“千呼万唤”?这里的“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很多,“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喊了很多遍。)(4)此时,孩子们在千呼万唤着什么?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多么着急,伤心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忽然”)(5)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四)体会找风筝的心情。1过渡:千呼万唤,却唤

10、不回飞走的风筝,最亲密的伙伴飞走了,你们甘心吗?想怎么样?找齐读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看看他们有没有把“快乐”找回来。孩子们找到了吗?他们用心找了吗?你怎么知道的?四处寻找了半个下午,依然没有结果。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怎样?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吗?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出示最后一句话:“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幸福鸟找到了吗?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 课堂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名字,读读课题吧风筝。 课后习题 1、用几句

11、话写一写一次玩耍或活动时候的心情变化。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积累下来。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

12、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板书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13、。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做 充满希望 快活10.风筝 放 快活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找 哭了 垂头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