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梅花 鄂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7692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梅花 鄂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梅花 鄂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梅花 鄂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梅花 鄂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梅花 鄂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梅花 鄂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诗诵读 梅花 教学设计课题古诗诵读梅花教学目标1会认“梅、角、枝、寒、雪、为”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古诗,初步感受梅花坚强的品性。学情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让学生感受梅花坚强的品性是教学难点,教学时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对梅花特点的直观感受,如教师语言描述、出示梅花挂图、播放课件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兴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花?为什么?2、老师喜欢的是梅花。大家想看梅花吗?(出示课件)师介绍梅花:这就是梅花,它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它的品种很多,大约有300种。它的花瓣

2、是5片,有红色的、白色的、谈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们武汉市东湖就有一个梅园,是我们观赏梅花的好地方。梅花还是我们武汉市的市花呢。3、宋代诗人王安石也特别喜欢梅花,还为它写了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诵读梅花古诗。(板书诗题)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2、大家读得可真认真!请同学轻轻地合上书,看谁的眼睛亮亮的看着老师。(出示生字卡片)3、认读、理解诗中的新词。(1)(出示课件)大家借助拼音把词读一读,读准,读连贯。(2)检查读词情况,相机帮助学生理解词义。(3)以开火车的形式再次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4、我们把词送回到诗中,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古诗

3、,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三、引导想象美读入境1、老师也想读,你们愿意听吗?(师配乐朗诵)老师读得好听吗?师:老师读得这么好,是有小窍门的,就是一行一行认真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习第一行。(1)谁愿意像老师这样读第一行诗?(出示第一行)师评价。(2)指导朗读。梅花开得多美呀!请美丽的女生美美地读一读。3、学习第二行(1)这些朵朵梅花还是在寒冷的冬天开着呢!谁来读第二行?(出示第二行)(2)梅花迎着呼呼的北风,迎着飞舞的雪花盛开着,你觉得她是怎样的梅花?你能把梅花不怕冷读出来吗?(3)梅花是怎么开放的?梅花没有别的花儿的陪伴一个人开放,多么勇敢呀!你来夸夸它!指导朗读。我们班勇敢的男生们

4、一起来夸夸梅花!4、小结:我们诵读了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这两行就是诗的第一句。它告诉了梅花在不起眼的墙角处,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了。梅花多么不怕冷,多么勇敢呀。我们连起来读一读。5、学习第三、四行。(2)诗人远远地望着,那梅花一朵一朵的,白白的,就想冬天里的什么呀?(3)诗人为什么知道那不是洁白的雪花,而是像雪一样洁白的梅花呢?(4)指导朗读。(5)小结:诗人真会观察,描写了梅花洁白的颜色和淡雅的香气,一朵朵美丽、淡雅的梅花展现在我们眼前。老师也希望大家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四、熟读成诵1、诗人用短短的二十个字就写出了梅花在雪中绽放的美丽景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诗不仅诗句美,还

5、蕴含着美丽的画面。我们把整首诗读一读。在优美的音乐中,我们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美丽的画面。(放音乐)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那个梅花盛开的地方?2、一朵朵美丽、勇敢的梅花已经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留在了我们的心里。谁能把古诗背下来?五、课外拓展古代还有很多诗人都很喜欢梅花,老师就推荐一首唐代蒋维翰的梅花诗,大家一起去欣赏欣赏吧。认读诗题。指名读,全班跟读。学生自由读词。学生自由读诗。指两名学生读,集体评议。指名读。指名读。女生齐读。指名读。集体评价。(不怕冷的梅花)指名读。(梅花是独自开放的。)指名读。男生齐读。指名读。齐读。“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

6、“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指

7、名读。集体评价。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冬天的雪花)(因为诗人闻到了梅花淡淡的清香)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

8、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学生自由读诗。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个别背、能背的站起来背。学生自由读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