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何微教材分析: 比尾巴是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的一篇短文,是一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本篇短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学情分析: 在孩子们眼里,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他们天生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鲜,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校门,自控能力较差,表达能力还很稚嫩,语言也不丰富。因此,课堂上不能死板地进行教学,要设计灵活多样、新颖的活动,激发起学习欲望。教学中,以游戏“森林比赛”活动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增强课堂情趣。 教学目标: 1、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2、认识文中的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3、写好“巴”字。4、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及韵文儿歌的初步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 难点:读好问句,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准备:小动物头饰、幻灯片课件、小动物的彩色照片。 教学过程:一、 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 玩“摸身体”游戏。2、对啊,我们人类是没有尾巴。可是许多小动物们有尾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有尾巴呢? 3、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知道这么多有尾巴的小动物。我们来认识一下“尾巴”这个词语吧!读完你发现了什么呀?(“巴”指导读好轻声) 4、指导书写“巴”字。(
3、“巴”字重要笔画提示;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坐姿操视频准备;配乐书写;投影展示学生书写作业;全班评比。)过渡:同学们比写字比得可真激烈,小动物们也想来比比。所以狮子大哥决定在森林里举行一场比赛,它们要比什么呢?(补充课题“比”,指导读课题)设计意图:游戏导入,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二、 初读儿歌,整体感知。1、 看情境,边看边思考:哪些动物来参加了这次“比尾巴”大赛呢?(视频观看课文情境) 2、(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按照说话格式填空。3、(配乐,课件出示带有拼音词语的动物图片)同桌互相拼一拼、读一读。这次比赛你最支持哪只小动物,请跟它说句鼓励的话,替它加加油吧! 4、齐读课文。设计意图:
4、课件(可爱的动物,配上和谐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老师恰当地引导,自然进入到“比赛”中去。三、 细读儿歌,认识问句。(一)认问句1、边读边想:小动物们在比尾巴的什么特点呀?(教师在黑板上粘贴出示)(学生读) 2、你发现了什么?每句话后面都有个像耳朵一样的符号“?”叫问号。像只耳朵是问号(跟 读) 。(二)读问句(1)师范读,生认真听。(2)师示范读,生跟读。(同桌互相练习读、个别读、齐读)(3)多种形式读问句。(个别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汇报表演读)可是狮子大哥还不知道比赛的结果呢!让我们像狮子大哥来汇报一下比赛结果吧!记得加上你们的动作!(三)说问句(模仿课文一问一答做游
5、戏)过渡:课文中是三个问句三个答句,那让我们也一起来模仿这种形式做一个一问一答的游戏吧!1、比其它动物的尾巴 你们看,其他小动物也想要来比比尾巴呢! 2、我是小诗人,我来写问句(课件出示学生校园生活的图片,小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说问句,合作汇报)设计意图:挖掘课外资源,拓展运用。结合课件所给的图片或联系实际生活,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搜集资料,并学会合作学习。四、生谈收获,配乐朗读1、你最喜欢谁的尾巴?2、你学会了什么?3、环保教育五、作业布置。1、 回家把这首儿歌背给爸爸妈妈听。2、 去动物园观察其他小动物的尾巴,并把它写进日记里。
6、板书设计比尾巴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问句 谁的尾巴弯? 谁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最好看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
7、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