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天鹅听课感想“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2、?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听课感想:看天鹅是“读儿歌识字学拼音”的第一课。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体现二期课改的教学观念。1.教学“鹅”字时,要求学生注意看清发音口形,自然渗透拼音,为后面的拼音教学作好铺垫。2.生字教学方法能体现多样化。如“小”,通过出示一大一小两样物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出来的,意思相反。又如,“白”,通过出示“百、日”,让学生去一笔和加一笔的方法来识记生字,有机地渗透了识字规律。3.在拼音教学中,通过读,通过游戏“猜一猜,帮助老师配配音”等帮助学生进行拼音
3、的巩固,达到了激发起学生学好拼音的愿望。建议:学完课文,可设计课外拓展这一环节,如朗读诗人骆宾王写的咏鹅,即起到复习巩固所学生字的作用,又达到了拓展识字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不足:执教老师上课的激情不够。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看天鹅教学反思教学背景:看天鹅这篇课文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入学准备课后的第一篇课文,属于
4、读儿歌识字学拼音的范畴。儿歌篇幅很短,描绘了天鹅湖上的天鹅很多,天鹅的各种特点以及景色的美。在对这首儿歌的学习和朗读中,体会阿姨带“我”看天鹅的乐趣。儿歌朗朗上口,很多小朋友在上课之前甚至都会背诵这首儿歌,这也对我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认真听讲提出了要求。教学片断:儿歌的特点就是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孩子们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往往也没有理解就开始背诵。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理解儿歌所表达的意思、字的写法和朗读背诵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体会儿歌有节奏性的美感时,一边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笔画和字,以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朗读外,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一:找找“小天
5、鹅,大天鹅”中出现的一对反义词,在学生自己找出后,可引申其他简单的反义词,例如“多少、高矮、胖瘦”比较直观的词。问题二:在通读儿歌后,找找作者所描写的天鹅的特点有些什么。“有大小、多、白”,并说说分别可以在哪里看出天鹅有这些特点。通过对学生的提问,让他们开动小脑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还将“横折”的书写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书写中注重了对学生写字笔锋的关注。但在实际的书写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很多的学生都不能把我所说的笔锋,体现在自己的书写中。这一点也是我需要改进的。孩子们在一节课下来都基本可以背诵这首儿歌了,但是在他们背诵和朗读中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拖音现象很严重。在正常的说话过程
6、中不会出现的拖音却在朗读中无法改变,这也是我需要帮助孩子们努力改善的地方。教学反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确实也出现了很多意料外的问题。例如:有学生因为会读、会背了,反而不愿意听课了,对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学生活动环节中可能学生参与的力度还是不够。而在最后的同桌齐读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都愿意参与到这个比赛中来,同桌两个人到黑板前齐声朗诵这首儿歌,在下面听的学生也听得很认真。看来这样的活动还是要多加入到教学设计中。而在比较枯燥的笔画、笔顺教学中也可以加入“小老师”等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学生还是对朗读很感兴趣的,我也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入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语文的美感,对学习语文更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