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31479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唐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周天子授士授民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授士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一背景下,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之为“家”,效忠于“家”。这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宗法制的强化B. 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伏笔C. 促进了民众的国家认同D. 扩大了“家天下”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虽然诸侯小宗服从天子大宗,但是对于士,庶民等而言,只知效忠“家”,不知效忠“国”,形成有“家”无“国”的离心力,为诸

2、侯割据以及大夫篡国创造了条件,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CD两项与材料主旨相悖逆,排除。2.西周宗法并非一成不变。对抗商时,周人就实行不分亲疏强调长幼、共享政权同尽义务的“昭穆制”;西周中期后,则普遍采用上下尊卑,命令服从的“大小宗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A. 宗法制的强化与发展B. 土地财产分封的有限性C. 集权统治的日益加强D. 周公确立的周礼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初期的“昭穆制”遵循严格的宗法制。西周中期以来,土地财产不能无限分封,各国便采取便于集权的“大小宗制”,这说明现实需要决定宗法制的演变,故B符合题意;A选项是表

3、现,而不是背景,不符合题意;西周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故C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渐破坏,D不符合题意。3.诗的首篇关雌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A. 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C. 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D. 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答案】C【解析】【详解】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的教化色彩,故选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从汉代开始,A项没有体现

4、,排除;周代的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崩溃,后世儒家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而不是周代的宗族规则,排除B;儒家讲究入世观念,儒家对诗经的解读符合现实社会状况,不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排除D。4.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B. 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C. 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D.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外朝制度,中朝多决策,丞相代表的外朝日益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其权力受到削弱,丞相受制于皇帝的程度大大加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错在“开始”,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5.先秦以来,“周公辅政”的典故流传甚广。东汉时,周公“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被人们轻易提起。这一变化反映出A. 君权神授思想影响增强B. 儒学因王莽篡汉受到冲击C. 儒家纲常伦理得到强化D. 东汉后儒学重新成为正统【答案】C【解析】【详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后,君臣尊卑伦理得到强化,周公“摄行天子事”与这一发展趋

6、势不符,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A项;这一变化不是儒学受到冲击的结果,排除B项;儒学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排除D项。【点睛】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6.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

7、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 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D. 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可知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秦朝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选项排除;材料与科举制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无关,排除D。7.下图是现在日本的中国古代书法作品丧乱帖

8、(局部),被评论为“字势如斜而反正,笔意形断而意连”。这幅作品反映出A. 汉代书法篆刻艺术的交融B. 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C. 唐代恢弘大气的盛世气度D. 宋代纤细精巧的艺术追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著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名帖之一丧乱帖,用笔挺劲,结构纵长,属于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体现了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故选B。从“羲之”二字判断,该作品至少是在晋代及以后才产生,排除A;丧乱贴属行草体,不是唐代狂草,不能体现唐代恢弘大气的盛世气度,排除C;同时也不是宋代楷书,不能体现纤细精巧的艺术追求,排除D。8.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

9、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 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 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 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选拔标准和方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排除A。 材料没有反映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而是强调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排除C。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排除D。9.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

10、,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B.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C.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D.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来看,文官防止皇权被外戚所掌控,对皇权非常维护。故答案为D项。A项宋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是集体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官防止外戚干政,不是舆论监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分散相权,排除。10.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刻印,而对于天文

11、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北宋政府此举旨在A. 引导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B. 垄断印刷行业的新技术C. 完善科举考试的内容体系D. 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刻印,而对于天文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等信息可知,允许大量刻印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经典,而禁止一些图书出版,说明其目的是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D正确;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于唐代,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禁止民间印刷书籍,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C错误。11.李渔的闲情偶寄曾对元代杂剧有这

12、样的评价:“其句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杂剧A. 言谈粗鄙导致缺乏精品B. 很少有知识精英参与创作C.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 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答案】D【解析】【详解】“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说明,元代杂剧通俗易懂,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有世俗化和生活化的特征,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故选D。材料未涉及精练的艺术特色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杂剧是否由民间艺术家创作,精英同样可以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故B项错误;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无关,排除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和分析材料关键信息

13、“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分析能力,据此可判断出元杂剧的生活化特征和世俗化特点。12.元王朝将全国的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划分为数十种户计,主要分为军户、匠户、民户、儒户等,无论何种户计,一旦被签入籍,就世代相袭,不得变更户计。元代这一做法有利于A. 缓和社会矛盾B. 统一赋税的标准C. 强化社会控制D. 提高生产力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元代的户籍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全国的人户分为不同户计,且不许变更户计,这有利于元朝加强对全国民众的控制,故选C项;这种把

14、人口按不同职业强行划分而不许相互流动的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会加剧社会的矛盾,故排除A、D两项;在这一户籍制度下,不同职业的户计承担不同赋税,如匠户可免交赋税,故其并不利于统一赋税标准,排除B项。【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古代的户籍制度本身属于政府管理控制的手段。13.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A. 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B. 表明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C. 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D.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

15、可知,这反映的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生态农业。其产品主要进入市场销售,商品化程度高,正是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该经营模式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不同;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雇佣关系,不是租佃关系;C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不能说明此时期农业技术趋向成熟。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4.清初,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居六部之上,奏折都须经内阁票拟后才送 交皇帝。康熙中期时,皇帝发给有上奏权的官员折匣,匣上加锁,钥匙由皇帝和官员各执一把,官员奏折放于匣内,批示后的奏折再交付内阁。这一变化说明A.

16、内阁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B. 阁臣无权再直辖六部处理政事C. 君主旨意的机密性得到了加强D. 内阁仅作为顾问机构参与决策【答案】A【解析】【详解】原本内阁掌握票拟权,先于皇帝作出有关决策再呈交皇帝,一定程度会影响皇帝,密匣制度出现后,奏折直接呈交皇帝,内阁失去了票拟决策的权力,皇帝完成决策后交付内阁执行,内阁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故选A,排除D;内阁负责执行,仍可辖理六部,皇帝决策后的奏折仍然需要交付内阁,旨意并没严格保密,故排除B、C。15.清代两湖地区的米粮生产与供应直接影响着江南地区的米价波动。江南米粮转运中心苏州“来船稍阻,入市稍稀,则人情惶惶,米价顿长数倍”。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17、A. 江南农村经济逐步走向没落B. 两湖地区成长为中国经济中心C.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供不应求D. 区域分工与经济联系的密切【答案】D【解析】【详解】清代时期,两湖地区是重要产粮区,而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手工业相对发达,区域分工导致两湖地区的米粮生产与供应直接影响着江南地区的米价波动,故D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依然比较发达,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说明两湖地区成长为中国经济中心,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供求关系紧张,但不至于供不应求,故C不符合题意。16.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

18、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A. 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B. 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 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南方大地上的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运动。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可以判断出是社会动荡的现实阻碍了南方经济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银行制度的出现,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对南方经济的影响,B选项排除;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19、,D选项排除。17.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A. 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B. 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C. 揉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D. 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答案】B【解析】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均具有民主思想,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要汲取上述人物的民主思想精华,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是写孔子改制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并未否定君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也未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

20、8.“(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基于这一认识,陈独秀A. 主张变革现有政治体制B. 呼吁推动社会思想启蒙C. 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D. 转变了支持的工农立场【答案】B【解析】【详解】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因此要推动社会思想启蒙,故答案为B项;陈独秀的主张没有涉及变革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陈独秀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陈独秀对工农运动的态度,排除D项。19.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

21、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A. 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 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C. 民主革命内涵进一步丰富D. 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革命的内涵由英雄革命转向革命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可见孙中山在五四运动之后逐渐意识到工农大众的力量,选项C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材料中时间为1924年,选项A排除;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只是依靠的力量有所转变,选项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

22、广大民众无关,选项D排除。20.1944年,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向题”的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点差异较大,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而中国的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向题”。这反映出此时的中美两国社会A. 将报纸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B. 在素质教育方而的差异很大C. 都注重政治导向和家国情怀D. 受战争的创伤程度并不相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本土远离主要战场,所以受到战争的创伤程度较轻,而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战场之一,深受战争的荼毒,故两国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点是有差异的,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

23、有体现报纸的交流功能,它只是在强调两国学生阅读关注点的差异性上,排除A;中国学生关注“时事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属于家国情怀,故两国在素质教育方面无法通过材料表现出较大差异,排除B;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与政治导向无关,排除C。【点睛】本题最重要的是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对历史作出合理的解释,学生可根据选项的内容来帮助自己理解材料。21.毛泽东曾说道:“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文中的“现

24、阶段”指的是A. 国民革命时期B. 土地革命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不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故A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没有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帝反封建,故B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故C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与其它民主党派联合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号召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

25、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与其它民主党派联合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2.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以来才出现的。对此理解准确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自觉”A. 源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 建立在王朝统治危机基础上C. 受到救亡意识的影响而催发D. 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认为中华民族虽然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但是作为一

26、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以来才出现的,这是因为从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不同阶级日益觉醒,产生了民族自觉意识,故选C项;近代以来,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领土被割让,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中国近代民族自觉不仅体现在地主阶级身上,也体现在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身上,故B项错误,排除;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23.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A.

27、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B.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 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D.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可知,这是1940年,涉及到的人物“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 毛泽东、朱德”,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合作背景下的一次战役。根据材料“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役的百团大战,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选项A正确;选项B是武汉会战的影响,排除;台儿庄战役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排除C;选项D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信息判断出这是百团大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24.商务印书馆

28、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A. 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B. 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C. 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D. 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答案】C【解析】【详解】“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的说法是在1906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夜,革命形势正迅速高涨,对当时的清政府而言,稳定国内政局是至为关键的当务之急,故上述说法反映了时代和局势的的变化,这是其应对之举;“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是在193

29、3年的说法,当时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激化,挽救民族危机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教科书在这时的作用一方面是给学生史实,另一方面是利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为国家救亡运动贡献力量,所以会有上述说法。综上所述,ABD都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准确解读,而两个材料所处的时代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之下,所以社会性质是一样的,故C的说法是对上述材料的错误解读,故选C。【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这类题一定要看清题干中的设问,如这一题是“解读有误”,也就是说要选择不正确的说法,为了防止出现审题失误,要注意看全选项,只要是看全选项就知道ABD都是对的,所以这会促使我们再返回去看题干的设问

30、,就不容易出现本来明白但选错的问题了。25.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A. 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B. 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C.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D. 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说明美国没有参加,“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会议,“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应该是万隆会议,此次会议

31、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正确;和都是是日内瓦会议;是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26.下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A. 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制定B. 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C. 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D. 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可知,涉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故答案为D项;A项的时间是1949年9月,时间不符,排除;B项的时间是解放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的时间是1954年。排除。27. “不满、谴责、批评”是19491

32、971年中国对联合国外交的主要政策趋向,并在19661967年逐渐达到最高点,然而1971年迅速降低到23年来的最低点。这一变化的外交背景是A. 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B. 中国与美国关系已开始正常化C. 不结盟是动的兴起与发展D. 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反对美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1971年中国对联合国的不满、谴责、批评降到19491971年的最低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新中国的合法席位,故选A项;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故排除B

33、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28.下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A. 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B. 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C. 世贸组织对华贸易的促进D.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柱状图显示1987年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直线上升,主要是1984年之后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说明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B正确;材料中百货零售网点数量信息与对外开放关系不大,A错误;中

34、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不符合材料时间,C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21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时间,D错误。29.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 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B.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C. 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D. 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雅典法令出台的整个过程都有公民参与和监督,并最终由公民大会决议并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民主运作方式的公开透明,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法令出台程序的公开透明,并未表明公民参

35、政议政的真实态度,故A不符合题意。雅典法律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非保护平民的利益,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法令出台程序的公开透明,与司法审判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30.罗马法学家编纂民法大全时参考了多部法学著作,探讨了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还担负着解释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这主要表明罗马法学家A. 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B. 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C. 热衷于立法工作的理论研究D. 乐于从事罗马法的普及工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学家在探讨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同时,还将法学理论与

36、时间相结合,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担负着解决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选项并未完整地概括材料主旨,只是表述了题干的后一部分,错误;C选项并未完整地概括材料主旨,只是表述了题干的前一部分,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普及工作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1.从公元12世纪开始,欧洲流行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高耸削瘦、冷峻深沉.表达出神秘、哀婉和崇高的情感。文艺复兴后,哥特式建筑衰落,新时代的建筑师喜欢使用古希腊的柱式结构和古罗马的穹顶拱门,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A. 欧洲建筑美学深受新教的影响B. 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

37、理念C. 复古思潮深刻改变建筑美学D. 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答案】D【解析】【详解】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建筑采用希腊和罗马的风格,是为了“欢快充实”,而这正是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的反映,D项符合题意。新建筑风格是受文艺复兴影响而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受几何学影响,A、B两项不符合题意。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借古希腊罗马之名进行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而不是纯粹的复古,C项不符合题意。32.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 继承,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 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这一规定的实质是A. 议会立法限制

38、国王宗教信仰自由B. 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 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D. 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立法完善王位继承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选D。材料的主旨并不是立法限制国王的宗教自由,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排除B;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是正确的,但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手段,排除C33.美国制宪过程中,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南方则认为奴隶人数应被列入各州人口总数。此争论反映了南北方矛盾焦点集中于A. 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B. 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

39、C. 国会席位的分配问题D. 联邦权力与州权划分【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北方认为奴隶作为财产不应算作人口数目,而南方认为奴隶应被列入各州人口总数,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国会中参议员每州两名,而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因此南方主张奴隶列入各州人口总数,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南方众议员所占的比例,争夺更多的国会席位,故C项符合题意。美国制宪过程指美国独立战争之后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是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合题意,故A项不符合题意。奴隶是否计入总人口与现代化道路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南北方之间的争夺,联邦和州之间的权力划分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40、,故D项不符合题意。34.1871年4月2日,巴黎公社颁布了公职人员薪金法令,规定公社机关职员的年薪最高为6000法郎,而这个薪额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年薪;随后,公社决定取消衫市政厅使用豪华轿式马车,并规定公社为在市政厅办公的公社委员提供的用餐费其家属不但享用。这些措施利于A. 树立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B. 明确公社委员的责任意识C. 激发公社领导的担当意识D. 强化公社委员的公仆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巴黎公社规定公社职员的最高年薪,而且其年薪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年薪,同时取消供市政厅使用的豪华轿式马车等措施,这有利于强化公社委员的公仆意识,选项D正确;材料所列的措施针对的主体是公社

41、职员,与人民群众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巴黎公社对公社委员的一些限制,并未明确公社委员的责任意识,也不能激发公社领导的担当意识,故排除B、C两项。35.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前计划经济国家开始拥抱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分享贸易、跨国投资和技术外溢的收益。目前构成全球贸易总额84的164个WTO缔约成员国中,超过半数是在1995年1月1日确定的创始成员国之后加入的。这表明A. 全球化扩大了多边治理体系范围B. 世界格局变化冲击了旧的经济秩序C.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D. 世界经济格局和权重发生显著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获

42、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前计划经济国家拥抱经济全球化,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找到了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特定的位置,积极融入多边治理体系,这扩大了多边治理体系范围,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体现旧的经济秩序受到冲击,故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虽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故排除C项;D项中的“权重发生显著变化”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题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为了吸引海外各国派遣使团通商,以壮国威,明初对各国均一律

43、实行厚待贡船的“优值”及“免税”政策。海外各国纷纷派遣商团前来访问,中国的贸易范围也逐步扩大,明政府花销加大,政府不堪重负。为减轻财政负担,自永乐年间开始,政府逐渐开始限制前来通商的使节团数量。到了明朝中期,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并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到了隆庆、万历年间再度开海以后,外国商船来华只要按比例纳税后便可入市交易。由于来华外商必须通过官牙行的中介才能进行买卖,不可以与民间商人直接交易,因此这还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贸易。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答案】趋势:由开放逐渐保守

44、。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海防松弛,倭寇骚扰;西方殖民者的东来;海禁政策的影响;国家财力的下降。【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明初对各国均一律实行厚待贡船的优值及免税政策”“到了明朝中期,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并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等信息可以看出,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趋势是由开放逐渐保守。其原因可以联系所学,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倭寇骚扰、西方殖民者的东来、海禁政策的影响和国家财力下降等方面来回答。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

45、,都发现了春秋中晩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历史影响。【答案】新现象:铁犁牛耕的出现。影响:铁犁牛耕的出现,加速土地的开垦,推动农业的发展;是形成精耕细作的重要条件;推动了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等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其历史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推动农业发展和精耕细作、推动土地制度的变化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等方面来回答。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46、要求。材料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请求忽必烈大汗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阔阔真,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据永乐大典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怀疑者认为游记只是据传闻写成,但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中提出:“我倾向于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

47、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这与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相似,希罗多德并没有去过他所记述的所有地方,可他的著作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看法:马可波罗游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史料价值又是有限的。(1)马可波罗游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永乐大典与马可波罗游记中都曾记载元朝曾遣使至波斯,且使者中三人名字相同,可见马可波罗游记是真实的,可信的;即使马可波罗游记只是记录了中国和远东的见闻,它也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是有限的。如

48、永乐大典中并末记载派遣马可波罗家护送公主一事,可见马可波罗游记可能只是记载了一个传闻,因此这会影响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总之,马可波罗游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做为史料又有其不足之处,应该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解析】【详解】首先,根据材料“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可以概括出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看法;然后,根据材料“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据永乐大典记载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观点即可。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