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024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历史试题(3-2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历史周测(3.2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90.0分)1.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B. 河北C. 陕西D. 山东2.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据此可知()A. 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B. 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C. 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D. 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3. 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 978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 )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B. 分封制遭破坏C. 青

2、铜冶炼技术成熟D. 宗法等级森严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下列制度中,与家风关系密切的是()A. 禅让制B. 礼乐制C. 世袭制D. 宗法制5.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6. 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

3、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旨在()A. 强化专制集权B. 巩固宗族团结C. 稳定统治秩序D. 维护社会和谐7.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这反映出西周( )A. 文化传承意识增强B. 书法艺术日益成熟C. 宗法礼仪渐趋崩解D. 青铜工艺水平提高8. 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4、9.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10.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 )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

5、得到维护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11. 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秦王扫六合”反映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历史的变化是()A.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B. 从诸侯争霸到设置郡县C.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D.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12. 春秋时期,楚国兼并其他国家,在亡国之地设县管理;晋国国内贵族之间兼并斗争日趋激烈,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楚、晋县制的推行()A. 强化了楚晋两国国君权力B.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C. 推动了社会关系发生变动D. 导致了分封制的彻底瓦解13. 战国时期,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

6、秦昭襄王晚期将“迁”纳人律令体系,使其稳定化与制度化,成为刑罚的一种。秦国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A. 扩大王朝统治疆域B. 瓦解地方反抗势力C. 巩固宗法血缘体系D. 适应集权政治发展14. 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A. 民间社会发育有限B. 基层自治卓有成效C. 县府管理能力不足D. 县域经济长期滞后15. 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表明当时()A

7、. 权责分明B. 唯才是用C. 家国一体D. 官员繁多16. 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门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A. 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C. 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D. 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17.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在位皇帝州刺史的权力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中央决策”

8、A.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B.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减弱D.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涌现18. 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西汉初年颁布的二年律令中,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这反映了西汉初年()A.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D. 关中地区农耕经济发达19.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 有利于维

9、护中央集权B. 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 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 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20. 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A. 君相矛盾得到缓解B. 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C. 中枢权力机构完备D. 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21.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唐朝()A.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 三省长官相互牵制C. 皇权受到制度约束D.

10、 实行集体决策机制22. “御笔”、“手诏”和“上批”是绕开政府和监督机关、由皇帝直接下达的命令。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所引用的此类命令统计,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计109次,而宋神宗有1260次,这说明北宋中期()A. 统治者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B. 王安石彻底改变宋初的体制C. 中枢决策的程序性有所减弱D. 监察谏议制度出现重大变化23.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

11、色的是()A. 秦朝的三公九卿B. 汉朝的“中朝”C. 隋唐的三省六部D. 宋朝的枢密院24.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蚊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挤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人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 进一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25. 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

12、.6322.9826.0915.537.456.832.49A. 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 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 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 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26. 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A. 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B.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 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27. 明神宗年幼即位,内阁首辅高拱为使“政归内阁而不旁落”,欲弹劾司礼秉笔太监冯保。冯保接到高拱的奏疏后并不转送内阁,而是留中不发。高拱再上第二疏,冯保只得发

13、下内阁拟票,高拱草拟皇上批语“俱依议行”后,指使门生弹劾冯保。这体现了当时()A. 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B. 党争导致政局动荡C. 内阁成为议行合一机构D. 专制皇权受到侵夺28. 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纳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由此可以推知明朝()A. 皇权高度集中B. 内阁首辅大权独揽C. 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D. 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29. “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

14、能是()A. 传达皇帝旨意B. 参与行政决策C. 总领全国政务D. 负责监察百官30. 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挖掘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在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A. 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B. 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C. 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高二历史周测(3.23)【答案】1. C2. B3. B4. D5. B6. B7. A8. B9. C10. D11. B12. C13. D14. A15. C16. D17

15、. D18. C19. A20. D21. C22. C23. B24. D25. D26. D27. A28. A29. A30. B【解析】1.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知识迁移并准确判断的能力。【解答】C.“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故C正确。ABD.综合以上分析,此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故选C。2.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要求具备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A.本题与宗法制无关,

16、故排除A。B.依据“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以分封王室家族成员和功臣为主,让诸侯在地方上建立完善的统治,来拱卫周天子的统治中心区域,故B正确。C.说法不符合史实,分封对象还包括功臣和古代君王的后裔,故排除C。D.本项在题干中无依据,故排除D。故选B。3.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依据题干可知,按照周初礼制,只有周王才可以用九鼎,周朝先后都城镐京、洛邑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所以在湖北随州周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应为诸侯所铸。诸侯跨越等级使用周王才可以用的九鼎,实际上体现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17、对诸侯的约束力减弱,B符合题意;周统治显然在我国黄河流域,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B。4. 【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D.“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就是重视家族内部的和谐与秩序,这与宗法制有关,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D。5.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知识,主要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根据材料“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并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指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目的是巩固分封制

18、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嫡长子继承制”是这一制度的核心,此外还确定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等原则。B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故选B。6.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的影响,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A.题干中说的是宗法制,对后世宗族之间关系的影响,不是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故A错误。B.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宗祠之礼,在维护家族认同方面有极强的作用,巩固了宗族的团结,故B正确。C.题干主要体现是宗法制对后世家族的影响,没有表现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故C错误。D.题干体现出宗法制对宗族内部关系的和谐,而不是维护社会和谐,故D错误。故选B。7. 本题考查西周

19、时期的政治制度,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可知这反映出西周更加注重对于自己的祖先成就的颂扬,以及宗庙册命和赏赐的内容,体现了文化传承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B项理解错误,书法艺术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宗法礼仪渐趋崩解不符合西周的历史事实,故排除;D项青铜工艺水平提高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 8.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知识点,要求具备知识迁移,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A.等级制度依然存在,并没有消失,故

20、A错误。B.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社会出现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关系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根据题干“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的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B正确。C.结合已学知识题干中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的影响,故C错误。D.此项是秦朝郡县制确立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B。9. 题干通过设定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这一历史事实为前提,提供了战国秦国和东方六国中有无等级差别现象的对比,说明这些现象反映的历史变化。A项与随着经济发展,各国进行改革废除井田制从而使分封制崩溃这一历史事实相悖,故排除。 B选项中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的发展,分化了周王的

21、权力,使周王室不再被诸侯尊重,这与君主集权是对立的,故排除。 秦国的墓葬显示在东方六国还维护着以等级为突出特征的分封制度的时候,而秦国君主独尊之外无明显等级差别的时代,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故C项正确。 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早在春秋时期,东方六国中的齐国已经有不尊重周王而称霸一时的行为,这已经违反了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要尽的义务。故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分封制和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君主专制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理解两者之间的历史演进关系以及学生获取并解读信息,调用相关知识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比较熟知的两个历史概念分封制、君主专制,墓葬中的

22、现象考生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题干中的引导语“这表明”体现了试题的思维力度,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整理出有效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各选项,而干扰选项中的历史描述与历史事实基本相反,比较容易排除,所以本题应属于中等难度,10.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故无法得出A项的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故B项的表述错误;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宗法制规定,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故由题目中的信息“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作为相互约束

23、的依据”可知春秋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排除与此表不符的C项,故选D。11. 礼乐征伐本来应该自天子出,“自诸侯出”则意味着诸侯坐大,是一中僭越行为,是不正常的政治状态,国运既衰,亡日不远。此时的历史是诸侯争霸。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 故选:B。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秦王扫六合”切入,结合秦朝的统一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秦朝统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 楚国兼并其他国家,在兼并之地设县管理,强化了国君的权力,为中央集权体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在晋国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

24、理,反而削弱了国君权力,增强了国内卿大夫的力量,为地主阶级力量上升奠定了基础,这都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动,故选C; 晋国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别弱了国君权力,排除A、B; 选项D,分封制彻底瓦解,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故选:C。本题考查郡县制,主要考查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过程。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设立之后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3. 材料“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主要是为了瓦解这些新占领区地区的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这些地区的抵抗势力,从而达

25、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扩大王朝统治区域无关,A选项排除; B选项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 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瓦解地方宗法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 故选:D。本题关键信息是“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结合秦朝的统一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一,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14.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

26、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这表明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下,现乡里等基层组织规模较小,民间社会发育有限,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故选A。15. 依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结合“九卿”职能演变情况开展 C正确。 ABD均不是本质的概括,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秦朝中央官职演变的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6. 根据材料“散在郡县的侯国”基本可以确定文中记载的

27、当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再据“尽可能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采取一些发展经济的措施,使诸侯国内经济发展、人丁兴旺,说明地方权力的扩大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因此D项正确; 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历史的进步,故“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是错误的结论,故A错误; 汉代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是汉初政治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封国权力过大,易导致割据,故B错误; 材料没有论及“七国之乱”,排除C。 故选:D。本题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汉初由于统治者错误吸取秦亡教训,在地方推行郡县和封国并行制度,结果引起了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着重考查汉朝的郡

28、国并行制及其影响。了解汉初的郡国设置的原因及汉武帝的“推恩令”,认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趋势。17. 根据表格可知,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权力,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王国问题的解决状况,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无法体现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故C项错误。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汉朝刺史制度的演变及其反映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本

29、题考查对汉朝刺史制度的演变及其反映的问题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 【分析】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通过题干王国在关中买马,必须有中央的批文,这反映了中央对王国的限制,以防止王国对中央形成军事威胁,故C正确。A.通过题干可知,这是在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BD.在题干中不能看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也不能看出关中地区农耕经济的发达,排除BD。故选C。19. 结合题干可知,东汉时期察举制成为地方乡闾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由官家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乡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B项,

30、察举制的弊端在于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题干现象并未改变此弊病,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加强德行的考查,排除。 D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中正官的设立不利于选拔人才的结论,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产生,结合题干现象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本题掌握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及产生背景进行分析解答。20. 材料“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让更多的人提出建议,有利于防止个人决断,出现的盲目性,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故D正确。 ABC的表述和材料内容无关,排

31、除。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三省六部制度的特征以及材料信息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1. 依据材料“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皇权权受到制度约束,故C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君主专制的背景下,皇帝拥有最终决策权,故排除D。 故选:C。本题考查唐朝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2. 材料“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计109次,而宋神宗有1260次”宋神宗直接命令大量增加,说明皇帝的专制程度明显加强,故C正确; 题干涉及的君主专制,排除A; B“彻底改变宋初的体制”说法片面,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监察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排除D。 故选:C。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关键信息有: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计109次,而宋神宗有1260次。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3. 联系汉代的“中朝”制度

33、,皇帝选不断让身边的亲信即私臣充任中朝的人选,来削弱相权,故B项符合;秦代的丞相、唐代的三省长官及宋代的枢密使都不是私臣而来,因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 故选:B。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汉代在加强君权方面的措施,理解“中朝”的目的和特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解在君主专权的情况下,由于皇权独尊和不可分割,这为君主身边的私臣专权提供了条件。24. 根据题干材料“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蚊变”“传的1953人中,布衣人仕者占55.12%”,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有助于改变传统政治结构,扩大统治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

34、ABC三项都与题意无关。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25. 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 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35、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的准确把握。26.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无论是内阁、还是宦官,其权力大小均来源于皇帝,因此题干现象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故排除D,排除C。 内阁一直是没有决策权的,排除A。 题干涉及的君主专制,排除B。 故选:D。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7. A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冯保接到高拱的奏疏后并不转送内阁,而是留中不发。高拱再上第二疏,冯保只得发下内阁拟票,高拱草拟皇上批语俱依议行后,指

36、使门生弹劾冯保”表明,明朝的中枢政务运作制度化。 B“党争导致政局动荡”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机构,而非“议行合一机构”。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设置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体现。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冯保接到高拱的奏疏后并不转送内阁,而是留中不发。高拱再上第二疏,冯保只得发下内阁拟票,高拱草拟皇上批语俱依议行后,指使门生弹劾冯保”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内阁的职权。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28. A从材料可以看出,内阁首辅张居正完全是为皇帝办事,按照皇

37、帝的要求来举荐人才,这体现了当时皇权高度集中的特点。B从材料可以看出,张居正是替皇帝办事,所以权力应该是来自皇帝,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张居正独揽大权。C材料的信息不能够充分证明,形成君臣共主的政治格局。D从选项中的,代皇帝之言,可以看出,内阁没有决策权。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特别是要搞清楚内阁制度的特点。29. 根据“廷寄”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结合所学可知,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A正确。 军机处没有决

38、策权,排除B。 C不符合史实,排除。 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 故选:A。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0. A与题干无关,排除。 B明成祖即位后,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导致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正确。 C与题干无关,排除。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排除。 故选:B。本题解题关键是从大运河枢纽地位的变化切入,结合明朝政治中心的变迁进行思考解答,需要掌握明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史实。明朝初期,华北相对于江南的贫困相当明显。北京的营建使北方的生产和人口迅速恢复。但是,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城市,京师对物资的大量需求无法就近解决,必须依赖于大运河从江南转输。因此在明清两朝,漕运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地位。漕运的繁盛带动了运河沿线市镇的发展,如扬州、临清和沧州等,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