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篇目二大学之道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1835 上传时间:2025-1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篇目二大学之道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篇目二大学之道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篇目二大学之道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篇目二大学之道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篇目二大学之道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课 篇目(三) 大学之道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

2、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作者简介: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

3、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注释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亲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全宜。 10.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11.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12.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13.格物:推究

4、事物的原理。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四、导读理解1、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答: _明确: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

5、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2、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_明确:

6、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3、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答: _明确: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_明确:“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5、“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_明确:“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7、“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自我检测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2)知止而后有定(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4.请将下面这个句子按要求改写,不得改变句子原意。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1)委婉的语气_(2)强烈的语气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明

8、明德”中的前一个“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彰明。(2)止:动词活用为名词,停止的地方,文中指“至善”的境界。(3)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清明。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2.答案:D解析:虑:思虑精详。3.答案:(1)大学:古义,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今义,高等学府。(2)至于:古义,到;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4.答案: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现象恐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吧!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现象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解析:根据要求,第一句要求是委婉语气,可以考虑“是不是”“恐怕等含有推测语气的词语进行重组。而第二句要求是强烈语气,可以考虑用双重否定的“不能不”,也可以考虑否定词和反问语气的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