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1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改革就是要彻底地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的含义的理解。改革一般体现为温和性和妥协性,而对旧的、传统的东西并不是彻底地革除,错误,B项正确。答案:B2“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
2、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梭伦改革的措施中明显“侵犯所有制”的是()A鼓励发展工商业B建立四百人会议C实行财产等级制度D规定占有土地最高限额解析:材料中“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信息说明尽管梭伦改革解除债务的政策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但是这种“侵犯”是执行社会公正的结果,是公正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措施,所以得到民众的支持。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答案:D3“克里斯提尼用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代替沿袭已久的颇具权威的惯例,意在用对整个城邦的忠诚替代传统的对部落和氏族的忠顺。”这里“基于理性的体制”表现在()A设立了四百人议事会B设立了五百人议事
3、会C确立了“贝壳放逐法”D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解析: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政选区,每区选五十名代表组成五百人议事会,从而取代按血缘部落选举代表的方式,这是其“基于理性体制”打破贵族统治的惯例的体现,B项正确。答案:B4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改革都取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解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挠,进展并不顺利,C项错误,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孝文帝改革有利于鲜卑族的封建化,二者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都取得了成功,A、B、D三项正确。答案:C5下列
4、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C唐蕃联盟 D清军入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通过迁都洛阳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加强了民族大融合,故答案为B。A、C、D三项均不能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的大融合,排除。答案:B6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之,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A冗官 B冗兵C积贫 D积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北宋军队战斗力低,军纪涣散的情况,这是北宋积弱
5、的体现。答案:D7王安石制定的“强兵”之法有()设明法科保马法设军器监将兵法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设明法科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取士之法”,排除含的选项,答案为D。保马法、设军器监、将兵法均属于王安石的“强兵”之法,表述正确。答案:D8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解析:从材料中的“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可知教皇在强调教权高于世俗王权,A
6、项正确。答案:A9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解析: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性,加速了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开展。答案:B10日本有明治维新、中国有戊戌变法,两国变法的施政纲领分别是()A五条誓文应诏统筹全局折B劝农局处务条例新学伪经考C“四民平等”孔子改制考D五条誓文变法通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五条誓文是明治维新的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答案:A11穆罕
7、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A制定宪法 B创办近代工厂C改革传统教育 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B、C、D三项是二者的共同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没有制定宪法,这是二者的不同点。答案:A12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解析:本题
8、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从材料中表头的时间“19791984年”提示可知,当时正处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的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长率都比城镇要高,这正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所在,B项正确;A项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开始;材料只是反映了增长率的情况而不能真正体现出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13题22分,14题15分,15题15分,共52分)13(22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于是以鞅为大良造。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
9、列传材料二:1522年新约全书的德文版在德国出版。1534年,整本德文版圣经出版。德语圣经是宗教改革运动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教义的源泉,而且是统一德国语言和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动力。杨平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及其影响材料三:在经济上,它完成了在帝国主义鼎盛时期成为经历工业革命的唯一的非西方国家的奇迹。似乎无可置疑的是,日本人对文化的独特性的强烈意识,对天皇崇拜和国家崇拜的传统,军人光荣感和勇猛的武士道精神,对纪律和刚毅的强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不畏牺牲的政治文化,加强了日本为战略上的安全和获得市场及原料而扩张为“大东亚”圈这一目标的动力。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汉代王充说:“
10、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意义,并指出商鞅变法对后世产生的影响。(8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马丁路德翻译德文版圣经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德文版圣经的流传对德国的宗教、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8分)(3)你怎样理解材料中所说的“奇迹”?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能够说明日本明治维新有怎样的历史局限性?(6分)答案:(1)意义:商鞅在秦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商鞅在秦国建立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商鞅变法使秦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
11、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主要原因:路德认为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拉丁文圣经一般老百姓根本不懂,天主教会也不允许普通教徒阅读。作用:路德翻译的圣经广为流传,使得本国的普通教徒都可以直接阅读,而不用再依赖教会及其教士们,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同时,德文版圣经为德国语言的统一、民族意识的加强做出了巨大贡献。(3)“奇迹”: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掀起工业革命的热潮,仅仅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到一战前,日本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历史局限性:工业革命兴起后,取得海外市场的目标和军
12、国主义相结合,推动日本加入欧美国家瓜分和争夺殖民地的行列,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1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
13、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达。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纸币的背景,并指出纸币出现的意义。(9分)答案:(1)措施: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减少每贯钱的枚数;禁止铜币外流;对铸币征收高额出口税;试行铸用铁钱;使用金
14、银(如金沙、银锭);发行纸币和票据。(答对三点即可)(2)背景:宋代出现币源危机;政府为解决危机所采取措施的乏力;铜钱笨重不利于长途运输;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答对三点即可)意义:一定程度缓解了币源压力;便于交易、运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后世纸币的发行与运用影响深远。15(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歆(西汉末年刘歆)窥见此,造作古文而扫除今学。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材料二:
15、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四: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
16、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4分)(2)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4分)(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1)观点:西汉末年以来儒家经典是伪造的。意图: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2)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3)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变法的理论体系。(4)含义:思想启蒙。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