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Al-27 S-32 Cl-35.5 K-39 Ca-40 Fe-56第I卷 (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12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 下列物质加工或应用中未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2.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常温下,100 g 46%乙醇水溶液中含有H原子数为12NaB.23g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aC.标准状况下,2.24 L CC14含
2、有的共价鍵数为0.4NaD.l molN2与4mol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小于2Na3. 将H2(g)和Br2(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恒温下发生反应H2(g)+Br2(g) 2HBr(g)H0,g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a;若初始条件相同,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ba与b的关系是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4. 某离子反应中共有H2O、ClO- 、NH4+、H+、N2、C1-六种微粒。其中c(ClO-)随反应进行逐渐减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该反应的还原剂是NH4+B.消耗l mol氧化剂,转移2 mol电子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3、3D.反应后溶液的酸性明显增强5. 向含有0.2 mol Fel2的溶液中加入a mol Br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当a=0.1时,发生的反应为2I-+Br2=I2+2Br-B.当a=0.25时,发生的反应为2Fe2+4I-+3Br2=2Fe3+2I2+6Br-C.当溶液中I-有一半被氧化是,c(I-):c(Br-)=1:1D.当a=0.28时, 4Fe2+10I-+7Br2=4Fe3+5I2+14Br-6.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由H2(g)、I2(g)、HI(g)气体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B.高压比常压有利于由SO2和氧气合成SO3的反应C.红棕色的NO2,加压后
4、颜色先变深后变浅D.黄绿色的氯水光照后颜色变浅7. 根据下图所给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碳的燃烧热为b kJ/molB.2C(s) + O2(g) = 2CO(g) H = -2(b-a) kJ/molC.2CO2(s) = 2CO(g)+O2(g) H = +a kJ/molD.C(s) + O2(g) = CO2(g) H a2=a3 D.容器中S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丙=丁0”或“0”)。(3)该反应的催化剂为V2O5,其催化反应过程为:SO2+V2O5SO3+V2O4 K1 1/2O2+V2O4V2O5 K2则在相同温度下2SO2(g)+O2(g) 2SO3(g)的平衡常数K=_ _
5、(以含K1、K2的代数式表示)。 V2O5加快反应速率的原因是_。(4)在7.0% SO2、11% O2、82% N2(数值均为气体体积分数)时,SO2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2,则列式计算460、1.0 atm下,SO2(g)+1/2 O2(g) SO3(g)的Kp=_(已知:各气体的分压=总压各气体的体积分数)。 图2(5)综合第(4)题图给信息,工业生产压强通常采用常压的原因是_。28. (15分)A+BX+Y+H2O(未配平,反应条件略去)是中学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回答:(1)若Y为黄绿色气体:当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且A为黑色固体时,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当A、B
6、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_ 。实验室处理尾气Y时常用NaOH而不用NaHSO3溶液,其原因是(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_ _。(2)若A为单质,B为无色油状黏稠液体,当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则A可能为_ _,检查其中刺激性气体产物X的方法是_ _。(3)常温下A在B的浓溶液中会“钝化”,且A可溶于X溶液中,若A为金属单质,A和B以物质的量之比1:4反应。过量的A和100mL2mol/L的B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溶液稀释至500mL后溶液中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 _。含amolX的溶液溶解了一定量A后,若溶液中两种金属阳离子的物质
7、的量之比为1:2时,则被还原的X是 mol。(4)若A、B、X、Y均为化合物。向A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的焰色为黄色。则A与B按物质的量之比1:4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 。(5)若A、B、X、Y均为化合物。X为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则盐A是_ _盐,生成气体X的离子方程式为 ,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 。29. (15分)【化学与技术】苯酚和丙酮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异丙苯氧化法生产苯酚和丙酮,其反应和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相关化合物的物理常数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密度(g/cm-3)沸点/异丙苯1200.8640153丙酮580.789856.5苯酚941.07
8、22182回答下列问题:(1)在反应器A中通入的X是 。(2)反应和分别在装置 和 中进行(填装置符号)。(3)在分解釜C中加入的Y为少置浓硫酸,其作用是_ _,优点是用量少,缺点是_。(4)反应为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反应温度控制在5060,温度过高的安全隐患是 。(5)中和釜D中加入的Z最适宜的是 (填编号。已知苯酚是一种弱酸)。a.NaOH b.CaCO3 c.NaHCO3 d.CaO(6)蒸馏塔F中的馏出物T和P分别为 和 ,判断的依据是 。(7)用该方法合成苯酚和丙酮的优点是 。30. (15分)【物质结构与性质】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元素,A2-和B+具有
9、相同的电子构型;C、D为同周期元素,C核外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D元素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回答下列问题:(1)四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填元素符号),其中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2)单质A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其中沸点高的是 (填分子式),原因是 ;A和B的氢化物所属的晶体类型分为 和 ;(3)C和D反应可生成组成比1:3的化合物E,E的立体构型为 ,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4)化合物D2A的立体构型为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单质D与湿润的Na2CO3反应可制备D2A,其化学方程式为 ;(5)A和B能够形成化合物F,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晶胞参数a=0.566nm,F
10、的化学式为 ,晶胞中A原子的配位数为 ,列式计算晶体F的密度 。31. (15分)【有机化学基础】I.有机物A、B、C、D、E之间发生如下的转化:(1)写出C物质的结构简式: 。(2)上述转化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 。(3)属于加成反应的有 。(用反应序号填写)(4)向A的水溶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并加热时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5)B+DE: 。(6)乙烯生成聚乙烯: 。II:已知葡萄糖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乳酸,乳酸的结构简式为试回答:(7)乳酸分子中含有 和 两种官能团(写名称)。(8)乳酸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9)乳酸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0)乳酸
11、在浓硫酸作用下,两分子相互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环状酯,此环状酯的结构简式为 。1-5CCACB 6-10ABBAB 11-15BCBDC 16-20DDCDD 21-25BCBCC26. (16分)(1)增大青蒿素与乙醚的接触面积,提高浸取率(2分) (2)漏斗和玻璃棒; 蒸馏 (各1分) (3)B(2分) (4)氯化钙或五氧化二磷;碱石灰;(2分) 在F后连接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或U形管;(2分)C15H22O5(2分) (5)C(2分) (6)B(2分)27. (14分)(1)2;(1分)D ;(2分) (2)0;(2分) (3)(K1K2)2 ;(2分)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12、,有效碰撞几率提高;(2分)(4)Kp=0.070 atm/0.0022 atm(0.079 atm)1/2=113/atm1/2 (3分)(5)常压下SO2的平衡转化率已经很大,再增大压强,对设备要求较高;(2分)28. (15分)【答案】 (1)MnO2+4H+2ClMn2+Cl2+2H2O;(1分) ;(1分)HSO3+Cl2+H2OSO42+2Cl+3H+(2分)C、Cu; (1分)将气体X通入品红溶液中,若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X是SO2(或其他合理答 案)(1分)(3)0.3mol/L;(1分)(1/4)a 或(4/7)a;(2分)(4)NaAlO2 NaCl;(2分)(5)铵 (
13、1分),NH4+OHNH3+H2O;(1分)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粘在玻璃棒上,靠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则说明该气体为氨气 (或其他合理答案) (2分)29. (15分)(1)氧气(或空气)(2分)(2)A C(2分)(3)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腐蚀设备(2分)(4)放热 (1分) 可能会导致(过氧化物)爆炸(2分)(5)c(2分)(6)丙酮、苯酚;苯酚的沸点高于丙酮(2分)(7)原子利用率高(2分)30. (15分)(1)O 1s22s22p63s23p3(1分)(2)O3 O3相对原子质量较大,范德华力较大 分子晶体 离子晶体 (4分)(3)三角锥形 sp3(2分)(4)V形 4 (各1分) 2Cl2+2Na2CO3+H2O=Cl2O+2NaHCO3+2NaCl (或2Cl2+Na2CO3 =Cl2O+CO2+2NaCl)(2分)(5)Na2O 8 (各1分) 2.27 gcm-3(2分)31. (15分) (1)CH3CHO。 (1分) (2) (1分) (3) (1分)(4)有(砖)红色沉淀产生;(1分)(5)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1分)(6) (2分)(7)羧基 羟基(2分)(8)+2Na+H2; (2分)(9)2+ Na2CO32+H2O+CO2; (2分)(10)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