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文言文二则部编 RJ六年级上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情景引入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邦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认为该书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其为吕氏春秋。背景资料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并注意生字的读音。猜猜文章主要内容。课文朗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zh4ngshng多音字字词学习汤(tng)(shng)喝汤汤汤课文解读(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2)借助注释来理解。(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4)结合插图理解。(5)小组讨论,问同学。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初读课文,先自己尝试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文解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弹。刚刚。心志,情志。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
3、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会儿,不久。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刚开始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高山,锺子期听了以后说:“这琴弹得真好啊,气势巍峨就像那高大的山!”一会儿,伯牙弹琴时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听了后又说:“这琴弹得真好呀,气势宽广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破琴,弄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
4、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会弹琴、锺子期会听?伯牙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琴艺绝伦,他肯定不止志在高山流水,想象:他还会志在哪里?高山流水也罢,清风明月也罢,总之,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锺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種子期能真正理解,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子期死了,
5、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背诵指导背诵前先反复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理清课文的层次;然后按照“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的顺序来背诵。伯牙鼓琴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破琴绝弦锺子期听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死知音难觅结构图示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与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的情感。伯牙锺子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课堂小结俞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拓展延伸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