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795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题语 文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所有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 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

2、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

3、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

4、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 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

5、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1页 ( 共 8页)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

6、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

7、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C.中国传统美德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

8、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5.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

9、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深巷里的老墙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2页 ( 共 8页)梁衡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泥瓦匠断没有想到他竟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岁月

10、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 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齐子园画谱。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

11、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

12、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感觉总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了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

13、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在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鲜。现在这绿苔青瓦的矮房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兰州一中2022

14、-2023-1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3页 ( 共 8页)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唏嘘不已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泥瓦匠断没有想到”说明他们在砌墙之初并未想到墙在风雨的侵蚀下,会产生艺术的美感,同时也引出了后文的叙写。B.作者将风雨比作刀、将岁月喻为锥,并运用了“铲”“刻”等动词,写出它们

15、对墙的“雕琢”,让墙具有了立体的美感。C.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完全破坏了老墙之美。D.作者善于选取典型物象,“红土墙”“青瓦”“绿苔”“灿烂的花”等物象让被人遗弃的土墙矮房也具有了独特的美感。7.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8.文章结尾处的“唏嘘不已”,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16、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7、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学半。”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4页 ( 共 8页)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

18、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节选自礼记学记)注:敩 xio,教导,使觉悟。后作“教”。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

19、知/虽舍之可也。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 可也。10.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则群聚而笑之 而:连词,表顺承师勤而功半 而:连词,表转折B 士大夫之族 之:指示代词,意为这些其此之谓乎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则耻师焉,惑矣 惑:迷惑相说以解 说:通“悦”,愉悦D 或不焉 不:通“否”又从而庸之 庸:酬谢1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20、分)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被 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B.北面,即北面称臣,古代君主面见臣子时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朝拜。与之相反的词是南面,即南面称王。C.六艺经传:“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六部儒家经典。现今乐已遗失,“六经”便成了“四书五经”中的“五经”。D.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12.下列对两则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愈用三组对比,分

21、别从今人错误的态度、父母错误的认识和士大夫荒唐的行为三方面说明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B.礼记学记提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C.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D.师说选文第一段将对比重心放在批判对象上,从反面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学记选文第三段则将对比重心放在善学者上,从正面解说增进学问的方式。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2、4分)(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分)(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 14-15题。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渌水楚妃都是乐曲名。14.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前诗首二句交代听

23、琴的场合、缘起,“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B.后诗“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正面描写蜀僧弹琴。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借代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铿锵有力的特点。C.前诗末两句写听琴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思之。 “敢告云山从此始”是诗人的内心独白,是听琴后的人生启悟。D.后诗“客心洗流水”,表层意是听琴让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深层是“高山流水”之典,寓有知音的感慨。15.两首唐诗在描写音乐的技巧上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句描写箫声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兰州一中2022

24、-2023-1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6页 ( 共 8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两句来表现泛舟的快乐,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3)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并用行路来形象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

25、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_的。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谜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_的光明前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 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每一个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展现着民族精神风貌。“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14个字的背后,是中国考古学者百年的不懈奋斗。正是考古,为我们_了文明的来处,为我们寻回华夏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从用一把小小的手铲开启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今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助

26、力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_,扎根田野,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不容置喙 大有可为 揭露 宵衣旰食B.不言而喻 大有作为 揭露 栉风沐雨C.不容置喙 大有作为 揭示 宵衣旰食D.不言而喻 大有可为 揭示 栉风沐雨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B.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

27、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C.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D.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比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7页 ( 共 8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生活中,很多蔬菜适合生吃,不仅味道好, 。生吃蔬菜最突出的好

28、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蔬菜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蔬菜中的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挥发油可以提高身体中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抵抗力。许多蔬菜中都含有一种免疫物质干扰素诱生剂。这种物质会作用于人体细胞的干扰素基因,成为人体细胞的“健康卫士”。( ),起到 防癌、抗癌的作用。但干扰素诱生剂 ,只有在生吃蔬菜时才能被人体吸收;若经高温烹炸,其产生的干扰素则会大大减少。尽管生吃蔬菜有好处,但并不是 。比如,土豆、芋头、山药等富含淀粉的蔬菜必须熟吃,否则其中的淀粉粒无法破裂,人体不能消化。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它进而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能刺激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

29、,抑制癌细胞生长B.它能刺激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进而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癌细胞生长C.它能刺激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抑制癌细胞生长,进而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D.它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刺激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进而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你怎么理解这三种看法?请以“门与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

30、,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字。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8页 ( 共 8页)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期末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2分)1. C2. B3. D4.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1分)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1分)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 的内容;(1分)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

31、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1分) (答一点得1分,共4分)5.(1)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 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2)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3)他们违反了“五不” 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4)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任答一点得2分,共6分)6.C(“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错,只是遮挡了看老墙的视线)7

32、.墙体现了匠人造墙的智慧和艺术,值得解读;墙沉淀了自然与岁月的丰富印记,值得欣赏;墙上承载了许多鲜活的生命,值得思考;墙见证了逝去的岁月与文明,值得品味。(答一点得1分,共 4分)8.对老墙文化的留恋。作者希望“多读几段老墙”及深情“眺望”等,表现对老墙的留恋。对老墙留存的庆幸。“难得”保存“有温度的老墙”“前人的眼泪和笑脸”等,表现作者内心的欣喜和庆幸。对老墙终逝的无奈。“可惜”“弃了”“别了”等,说明随着社会发展,老墙终将消逝,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无奈。对过往文明的怀想。“墙就与人长相厮守”,“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是文明的印记,眺望“老墙”,蕴含了作者对过往文明印记的怀想。(任答一点

33、得2分,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9B(“不足以为人师”,是“不足以(之)为人师”的省略句,中间不能断开,其后要断开;“必也听语乎”中的“也”表句中停顿,不可断开。排除A、C、D。故选B。)10D(A.“群聚而笑之”是说“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嘲笑他们”,“而”表修饰;B.“其此之谓乎”是说“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C.“则耻师焉,惑矣”是说“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惑”意为糊涂。“相说以解”的“说”通“脱”,脱落之意。)11A(“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错误,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白居易。)12C(“强调了善学

34、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错误,此处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13(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1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之”,这些;“不齿”,不与同列;“乃”,竟然;“其”,翻译为表强调语气或反问语气皆可。错一处扣1分。)(2)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 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虽”,即使;“旨”,美味;“至道”,至善之道;“善”,精妙。错一处扣1分。)(3)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固”,本来;“而”,但是,然而;“安”,哪里

35、;判断句各1分。错一处扣1分。)14B(“借代”分析错误。这里作者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是比喻手法。)15.两首诗和“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都运用了侧面烘托(反衬)手法。李颀诗七八句,琴音一出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侧面烘托(反衬)琴音之美。李白诗末两句写诗人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侧面烘托(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答一点得2分,共6分)16(6分,每空1分)(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易错字:摧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易错字:顷、茫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易错字:跬 至)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17.D(不言而喻

36、: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根据语意,这里应填“不言而喻”。大有可为:比喻所做之事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途。原意不能指人,现也可用以形容人。大有作为:意思是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做出很大成绩。根据语境,此处应填“大有可为”。揭示:指出或阐明不易看清的事物。揭露:使隐瞒的事物显露出来。根据语义及后文的“文明的来处”,这里应填“揭示”。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根据语境,此处应填“栉风沐雨”。故选D)18.B(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二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不当,“因为”放在“他们”之前,“所以”放在“

37、中国”之前,所以排除 C、D;二是多重定语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在形容词短语之前,所以排除A,选B。)19引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句话正体现了考古遗存等 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的来处,使语言精练,含蓄典雅,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喻:将历史比作教科书,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比作“活字典”,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不断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探寻文明的来处。(第一点2分,第二点2分,共4分,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20B(根据括号后面“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的信息,其前应是“抑制癌细胞生长”,故排除C、D两项,再根据“进而”一

38、词,可知“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是“刺激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的结果,故排除A项。)21.也确实有益于健康不耐高温所有蔬菜都能生吃(每空2分,共 6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根据前面的“不仅”可知,应填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再根据后面“蔬菜中的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挥发油可以提高身体中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信息可知,应填“也确实有益于健康”之类的内容。根据后面“若经高温烹炸”的信息可知,应填 “不耐高温”之类的内容。根据前面“尽管生知蔬菜有好处”和“但并不是”的信息,可知应填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再根据后面的举例,应填“所有蔬菜都能生吃”之类的内容。)四、写作(60分)2材

39、料分别给出了悲观主义、乐观主义、现实主义三种人对世界的看法,他们分别看到的是墙,门,门与墙,其实这是三种世界观。由此可知,材料的中心词是门和墙。世界上有无数的墙和门,墙,是隔膜阻碍的象征,门是沟通的象征,而门与墙的结合就是沟通阻碍。怎样看待墙与门,反映出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由此可以有三种写作角度,一是站在悲观者的角度,从反面着笔;一是站在乐观者的角度,从正面着笔;一是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辩证分析。参考立意:1.走出困扰,乐观面对;2.笑对生活,打破禁锢,冲破世俗,寻求发展;3.直面现实,打开沟通之门;4.门与墙,乐与悲;5.门在人心;6.门之与墙,就像精神与物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7.敲

40、门者,事竟成; 8.门墙之存在,心态去调整;9.看到墙,却能超然。参考译文:材料一: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

41、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令人奇怪啊!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

42、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 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才能自我勉励,奋发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知识(学问)才会受到尊重;知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会学习的人,能使

43、教师轻松不费力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等到这样时间长了,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会回3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与学的方法。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

44、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可治理;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 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因时制宜的人无所不可,不拘于一途。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节选自礼记 学记)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