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C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D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解析:选B依据材料,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应该是为解决汉初王国问题而提出的“推恩令”,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2在唐朝的政治运行中,门下省对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这里的“封还”指的是门下省()A将不合理的决策交付皇帝审议B重
2、新拟定诏令以备皇帝的审核C将未通过的诏令发中书省重拟D与中书省重新拟定皇帝的诏令解析:选C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从三省的职权分工来看,既然门下省是审核诏令,那封驳之后当返回中书省重拟,故选C项;草拟和颁发诏令都是中书省,因此封还当交付中书省,排除A项;门下省没有拟定诏令的职权,排除B、D两项。3宋真宗时,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
3、子了解民间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上述现象不能反映()A三司是朝廷主管财政的部门B宋代相权对君权形成了一定制约C宰相和三司使是上下级关系D宋代部分官员具有“民本”思想解析:选C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并非上下级关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三司掌握国库的收支,是朝廷主管财政的部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宰相“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说明宋代相权对君权形成了一定制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宰相让皇帝了解民间的水旱灾害,说明宋代部分官员具有“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中国古代某机构是“纠劾百官,辩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下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可知该机构的职
4、能是()A监察 B行政C谏议 D司法解析:选A依据题干材料“纠劾百官,辩明冤枉”可以看出该机构的职能是监察职能,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5“竹林七贤”是古代著名隐士,生活在魏晋时期,他们超然物外,不附权贵,才学突出。有学者认为,魏晋时期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大家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仕途影响较大。这种现象()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宗族观念C维护了分封体系 D科举制走向衰落解析:选B根据材料“官职往往被少数大家族所垄断”,并结合所学,此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官,注重血缘门第,故选B项。6唐初进士科只考时务策,后来先考帖经(熟读经史),再考杂文(文字写作)对策。
5、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更是以“诗赋取士”。由此分析,进士科有利于()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鉴别官员道德品质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解析:选A题干关键信息“熟读经史”“文字写作”“诗赋取士”强调了文化水平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作用,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故A项正确;科举制选官标准主要是才学,故B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取士,不一定能够全面考核、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故C项错误;唐代科举考试不分世庶,故D项错误。7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B文化教育落后
6、,官僚人才缺乏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由此可知,题干现象的原因是北宋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的结果,故A项正确。8元朝的行省不是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它的实行既是为了避免宋代过分分权所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
7、,也是为了避免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这说明行省()A主要着力于政治与军事控制B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产物C彻底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机构解析:选B从题中“既是为了”“也是为了”可以看出行省制的设置是在吸取了以前地方制度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产生的,故选B项;元代行省制度对地方管理不仅包括政治与军事控制还有经济等方面,排除A项;C项“彻底”二字太绝对,排除C项;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目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负责审查“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
8、聚敛为奸”等官员的不法行为。 据汉书整理 材料二行省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在元世祖前期和中期,多数行省是以中书省宰执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并且在世祖末、成宗初逐步过渡到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据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整理 (1)材料一中“”处应填的官职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官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该官职的职能在东汉末年所发生的变化。(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在元代的双重属性,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行省制创建的积极意义。(9分)解析:第(1)问,材料所述的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刺史制度;其特点,结合材料中该官职的职能和工作等方面分析; 结合所学,指出其变化。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以中书省宰执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逐步过渡到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可得出中央派出机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影响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等方面分析。答案:(1)官职名称:刺史。特点:代表中央(或皇帝)行使权力,位卑职重(或权限较大)。变化:由监察转变为地方行政管理。 (2)属性:中央派出机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中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