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6讲一、选择题1(2021河北张家口模拟)宋代朝廷对于地方状况的了解,除基层报至主管部门有据可查的账籍及印历外,不少是自监司、台谏、特使等各类官员的巡行见闻中得来的,百姓中的传言、谣谚是经常被搜集的对象。宋代这一做法()A增强了监察机关的权威性B推动了地方权力的相互制衡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朝廷了解地方状况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目的都是更多地了解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C项。2(2021山西太原模拟)宋代史籍所载商人投资教育、延师设学、令子弟科场得志的实例颇多。如神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的冯京,出身于商贾之家,
2、立志向学,最终“三元及第”,蟾宫折桂。这些记载反映了宋代()A价值取向的时代性B选官制度不拘一格C社会结构发生异变D平民政治得以实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商人投资教育、延师设学、令子弟科场得志的实例颇多”“官至参知政事的冯京,出身于商贾之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理念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宋代商人投资教育和参加科举,没有反映选官制度的标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无法得出社会结构发生异变的结论,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实行皇权至上的官僚政
3、治,并没有实现平民政治,故D项错误。3宋代失势的文官至多遭到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牢狱也属罕见,而岳飞虽功勋卓著,仍不免以“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害于风波亭。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应是()A岳飞功高盖主B宋代削弱相权强化皇权C重文轻武政策D宋代文职官员才华出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失势的文官至多遭到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岳飞被害于风波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吸取唐末教训,一直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岳飞为武将,其命运的结局与宋代这一传统政策有密切关系,故C项正确。4宋辽并立时,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
4、的故事演绎得更加丰富。据此可知当时()A政权之间战争异常惨烈B理学成为宋辽的官方哲学C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D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在北宋和辽国都被民众纪念,这体现了忠烈节义受到宋辽民间推崇,故选D项。51072年,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的一次空前大捷。这说明()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答案】C【解析】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材料中北宋的军事胜利说明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宋代
5、积弱的局面,故选C项。6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时间事件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1038年西夏建立1044年宋夏达成和议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140年南宋取得郾城大捷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和议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和辽经历了多次战争,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保持了很多年的和平;北宋和西夏、金,南宋和金等政权之间也是战争不断。但总体上说,此时期是一个各民族政权并立,力量彼此消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时期,故D项正确。7辽朝统治
6、者采取“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一制度()A保护了先进的农耕文明B使民族矛盾加剧C体现了民族自治政策D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制度是鉴于辽朝统治区域内汉族与契丹族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的统治方法,这一因俗而治的制度保护了先进的农耕文明,有利于辽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南北面官制度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排除B项;南北面官制度是建立在维护契丹族优势地位
7、基础上的行政管理制度,不能体现民族自治,排除C项;南北面官制度坚持“藩汉分治”,不利于国家统一,排除D项。8金史兵志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又说“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据此可知,早期的猛安谋克()A是军政一体的部落组织B是对中原政治制度的创新C扩大了金朝的统治基础D推动了金朝的封建化进程【答案】A【解析】材料“诸部之民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征兵”说明早期的猛安谋克是兵民合一、军政一体的组织,故A项正确。9(2021安徽安庆模拟)元朝行省最初的职能是掌管地方的钱粮、户口、
8、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而军政则由行枢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后,罢行枢密院,颁给行省长官代表军权的虎符。从此,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行省职权的这种变化()A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C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D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职权由最初的仅掌政务到军、政二权合一,体现了行省权力的扩大,这便于行省及时有效地处理地方政治、军事事务,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地方行政体制包括多方面内容,材料仅涉及地方行省职权的变化,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行省职权扩大属于地方行政变化,而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央内部权力的变化,排除B项;地方权力增大不一定会
9、弱化中央政府权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中书省拥有压制地方的实力,且行省内部存在分权制衡,因此元朝行省并未弱化中央政府权威,排除C项。10(2021福建龙岩模拟)元代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但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反映了()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B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相互兼顾C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协调发展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但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具有地方最高官府和朝廷
10、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为中央集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主辅相结合的特点,故选D项。11(2021东北三省三校联考)元世祖在四大汗国与中原地区,以及中原各行省之间建立了发达的驿路。在行省之下的省与府之间、府与县之间修筑了大道,形成了三级交通网络。明清两朝对此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这表明()A交通完善决定经济的发展B发展交通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C驿路建设是政府工作重点D道路交通发展有严格的承接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驿路、大道的修建便利了“各行省之间”以及“行省之下的省与府之间、府与县之间”的联系,也便利了政令的传达和消息的畅通,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故B项正确;交通状况会影响经济
11、的发展,但是并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A项;驿路建设只是政府工作之一,并非重点,排除C项;根据材料“明清两朝对此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可知,道路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的承接性,但也具有发展性,排除D项。12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表明当时元朝()元朝中期吏部统计表(单位:人)类别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总计朝官9381 1512 089 京官155351506外任官5 68914 23619 925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B注意发挥汉族地主作用C实行四民平等政策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根据元朝中期吏部统计表可知,朝官、京官和外任官中汉人和南人的比重都高于蒙古人、色目人,这说明元朝统治者注重发挥
12、汉族地主的作用,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2021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
13、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唐朝后期节度使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兵力;监督地方行政,由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掌控。宋朝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行政、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元
14、朝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
15、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北宋苏洵六国论(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作用。说明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2)材料三中苏洵的论述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答案】(1)特点: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历史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碰撞中交融:北宋与辽、西夏通过战争与和议,在边境建立贸易市场,经济、文化得到交流;西夏仿效宋朝制度设置行政机构,创造西夏文字。(2)目的:让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联系:材料一所述的史实,即北宋统治者一味纳岁币贿赂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进行论述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