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知识梳理】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中国国情: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旧中国少数民族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历史传统: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3)现实选择: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前途命运。(4)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明确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2、过程:(
2、1)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3)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5)正式确立: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依据宪法,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成立。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发展:(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2)198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法制轨道。(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4)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意义:(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2)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3)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5)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1、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两个共同”)2、目的: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进“五个认同”)3、措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4、目标: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知识拓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