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答: 答案而且花瓣多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红花映日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处,根据横线后面“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可以推断此处填写与“花瓣多”相关的内容,再根据横线前的关联词“不但”,此处应填写的关联词是“而
2、且”。处,根据横线后面的“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可以推断此处应突出荷花所处位置之“高”。处,根据横线前“荷花则开得特欢”与后面“绿盖擎天”,可以推断此处填写的句子应以荷花为对象,并与“绿盖擎天”对偶。2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依据故都的秋的内容和郁达夫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仿写部分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漏光鸽声碧天,。槐蕊落地,。答: 答案(示例)破屋浓茶小院秋草蓝朵残垣落寞人在故都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解题时先提炼出故都秋景意象,再结合郁达夫在文中表达的感情,将它们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句式拟写即可。3阅读下面“杜甫近体诗中高频叠字的使用
3、次数及其分布位置统计表”的图表,写出三条结论。答: 答案“萧萧”是杜甫写近体诗时使用最多的叠词。杜甫在五言近体诗中使用叠词的次数明显高于七言近体诗。杜甫在五言近体诗中使用叠词的位置通常在句首,其次在句末。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与归纳概括的能力。比较图表中叠字使用的次数,抓住关键信息去分析,注意横向、纵向数据统计的特点,找出杜甫近体诗中高频叠字使用的规律。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对月下荷花的喜爱;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两句表达了对莲花高洁品性的欣赏。(2)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古代诗人笔下的秋景又有不同的况味,辛
4、弃疾破阵子以“,”三句写在秋高气爽的天气下军队演习,场面壮阔;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两句写秋来边塞思念家乡而功名未立不得归乡的感慨。(3)气节,是一个人必备的品格,在国家多难之秋,许多有志青年为挽救危亡,放弃安逸生活,共赴国难;面临生死决择时,坚贞不屈,以身殉道。孟子云:“,。”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案(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分别是朱自清和郁达夫的代表作,它们写于大致相同的年代,同属于艺术散文,既有精彩的写景又有恰当
5、的抒情。两篇文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都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请结合原文和写作背景简要分析其感情基调。答: 答案荷塘月色开篇就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这几天”之所以“心里颇不宁静”,是因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面对腐败的社会现实,作者“心里是一团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不满现实,并幻想超脱现实”构成了该文的感情基调。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句,是全文的“神”之所在。作者之所以要着力描写故都这些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景物,其主要目的正是想借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忧伤。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那段时间,中国社会也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内心苦闷
6、”并力图排解苦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一文的感情基调。2对文本语言特色的鉴赏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在语言表达上堪称娴熟圆满,炉火纯青。对两篇文章的语言美,请结合文本,参照下面的提示,举例并分析。(1)荷塘月色语言美表现在:修辞美,遣词美(动词),音乐美(叠音词)。(2)故都的秋语言美表现在:修辞美,遣词美(动词、形容词),明白如话。答: 答案(1)荷塘月色:修辞美。文中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使读者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美感。拟人、比喻:“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
7、如刚出浴的美人。”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遣词美。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泻”“浮”“洗”“笼”,运用不同的动词,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月光之美。音乐美。叠音词的运用,如“田田”“层层”“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2)故都的秋:修辞美。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形成一种工整、雅致的美感。例如“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来得”,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运用排比,用“慢”“润”“淡”表现江南的平淡细腻之味,与北
8、国的秋形成对比,更突出了故都之秋的味。遣词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一个“饱”字,力透纸背,韵味全出。还有“味”“尝”等字,从这些字词中能够看出,郁达夫在故都赏秋,不仅仅是用眼看,还在用嘴尝,更是用心尝。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如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3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作者写故都之秋,为什么不提有
9、特征的故都秋景,如“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游人如织的颐和园”?答: 答案选材要与主旨及感情基调相合。作者追求“清”“静”,内心笼罩淡淡的“悲凉”,因而文中所选景物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香山红叶、昆明湖水、颐和园等事物,色彩明丽、清朗、热闹,不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故而作者不曾提及。(2019吉林省白山市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今天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
10、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时,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我折上了这一小路。三两个戴着耳机、
11、口里正在默默记诵的清华学子与我擦肩而过。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时不时瞟我一眼。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莲桥那边路灯下一学子在踱步捧读。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石碑,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影,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
12、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七十多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
13、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周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
14、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汲取七十多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恢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
15、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写作者到清华园荷塘,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意在表达作者深深的遗憾之情,为后文的“不能释怀”作铺垫。B第段第一句中,作者虽然没看到荷花,但分明感到有荷花,是因为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已经牢牢根植于作者的心中。C第段采用了排比等手法,表现了朱自清先生不畏权贵、坚守节操、洁身自好、自守自律等优秀的文人秉性。D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触景生情,景色依旧,作
16、者却感慨万千,现代人的道德操守、现代人的民族气节等让人深思。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的能力。A项,“意在表达作者深深的遗憾之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分析可知,原文没有表达深深的遗憾。2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述第段“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答: 答案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融入现代文明的中华民族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解析本题主要考
17、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含意、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需要理解“不能释怀”的意思,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内容。结合原文第段“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分析,“不能释怀”包括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结合原文第段“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分析,“不能释怀”包括领受
18、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结合原文第段“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分析,“不能释怀”还包括融入现代文明的中华民族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3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答: 答案表明文章所写内容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说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暗示今天人们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学作品标题的内涵的能力。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深层含义
19、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结合原文第段“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等分析可知,又见荷塘月色所写内容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结合原文第段“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了否定性回答”分析,暗示今天人们要像朱自清那样,做一个有气节和操守的人。结合原文第段“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七十多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等分析可知,说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