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讲评时要用。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
2、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
3、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
4、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
5、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
6、论述文章中心论点。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7、。(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
8、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
9、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摘
10、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材料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
11、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
12、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C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
13、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D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6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孝 心司玉笙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
14、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15、。这不就是家吗?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喊啥不一样?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大,我不是那个意思。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16、。大,上车!俺不坐它坐不惯。怎么啦?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还是这车舒坦。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那你想坐哈车?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大,咱上哪儿去?找你娘去。俺娘在哪儿?在东地摘豆角儿。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
17、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他不是县长,是俺儿!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小儿,啥事?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18、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咋不走了?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改动)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B.“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C“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
19、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D“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8.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6分)9.文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仁杰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以明
20、经举,授汴州判佐。后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
21、,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
22、罪,由是朝廷肃然。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 (旧唐书狄仁杰传)10.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B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D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
23、手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卷,指道书或佛经。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虫,纸色黄,故称“黄卷”。本文中的“黄卷”即是道书。B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D高宗,庙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被追尊的名号。高宗是守成令主的美号。文中的高宗是指唐高宗李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仁杰注重孝道,对友仁爱。父母在河阳,他登上太行山,思念父母,感慨
24、不已;并州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迈,狄仁杰请求代他出使。B狄仁杰直言劝谏,公正执法。大将军权善才误伐了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他,狄仁杰认为他罪不至死,上奏直谏,终使高宗免其死罪。C狄仁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专横,朝廷慑惧,狄仁杰上奏弹劾他,且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因此得罪了王本立。D狄仁杰体恤百姓,节用爱民。皇帝要去汾阳官,并州长史李冲玄担心皇上途径妒女祠会招致灾祸,就征用百姓另外修路,狄仁杰下令立即停止。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5分)(2)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
25、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至 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B.“青
26、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15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为政中,“ , ”两句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 ”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 ”,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3)阿房宫赋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 ”,则六国能抵
27、御强秦;“ ”,则秦可江山永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但网络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
28、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孤芳自赏 水到渠成B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孤芳自赏 应运而生C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顾影自怜 水到渠成D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顾影自怜 应运而生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B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
29、文学史来回答了。C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D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B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C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D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20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 (6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
30、,按要求答题。(5分)全国共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个城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有人感慨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甚至有人将其“上升”到“文化流失”的高度,认为禁放烟花爆竹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请写一段文字,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要求体现辩证思维,80字左右。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看哭了无数人,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
31、,被北大中文系录取。这篇感谢贫穷引起网上热议,有网友评论:“生活的贫穷让她更加的坚忍不屈、自强不息,更加热爱和珍惜人生。”还有人说:“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表精神贫瘠。不是所有的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的贫穷都那么可恨。”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贫穷不值得感谢。”关于“贫穷”,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和诚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版) 【注意事项】1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讲评时要用。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32、的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
33、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
34、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
35、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36、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解析】选B A项,原文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C项,“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错。原文“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D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说的三次重要
37、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解析】选C C项,文章引述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
38、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解析】选D 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需要很多因素与条件,“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只是其中之一)(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
40、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
41、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42、)材料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对
43、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
44、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解析】选D D项,“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错,原文“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
45、素。C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D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解析】选C C项,“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错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6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从师资和课程的角度落实传
46、统文化教育。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2分)课程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师生参与度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师资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孝 心司玉笙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
47、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
48、弄啥,中不?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这不就是家吗?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喊啥不一样?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大,我不是那个意思。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父
49、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大,上车!俺不坐它坐不惯。怎么啦?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还是这车舒坦。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那你想坐哈车?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大,咱上哪儿去?找你娘去。俺娘在哪儿?在东地摘豆角儿。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
50、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他不是县长,是俺儿!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小儿,啥事?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父亲说,想着
51、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咋不走了?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改动)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B.“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C
52、“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D“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解析】选B B项,突出了“大”对儿媳攀比心理的不满以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8.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6分)【参考答案】交代了“他”父母的身份和生活环境,暗示了老人的品质(3分)点出了他对尽孝的理解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下文“他”与父亲在尽孝问题上的分歧做铺垫。(3分)9.文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53、【参考答案】形象特点:吃苦耐劳;朴实本分;关爱儿子的成长,心中有大爱。(3分)用意:间接表现“他”的孝心及“他”对尽孝的理解;揭示小说主题:百姓是父母,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仁杰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后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
54、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
55、释之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
56、。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 (旧唐书狄仁杰传)10.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B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D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解析】选C 据句意可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卷,指道书或佛经。古人
57、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虫,纸色黄,故称“黄卷”。本文中的“黄卷”即是道书。B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D高宗,庙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被追尊的名号。高宗是守成令主的美号。文中的高宗是指唐高宗李治。【解析】选A A项,文中“黄卷”泛指书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仁杰注重孝道,对友仁爱。父母在河阳,他登上太行山,思念父母,感慨不已;并州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迈,狄仁杰请求代他出使
58、。B狄仁杰直言劝谏,公正执法。大将军权善才误伐了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他,狄仁杰认为他罪不至死,上奏直谏,终使高宗免其死罪。C狄仁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专横,朝廷慑惧,狄仁杰上奏弹劾他,且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因此得罪了王本立。D狄仁杰体恤百姓,节用爱民。皇帝要去汾阳官,并州长史李冲玄担心皇上途径妒女祠会招致灾祸,就征用百姓另外修路,狄仁杰下令立即停止。【解析】选C C项,文中“得罪”应解释为获罪。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5分)【参考译文】“这就是我不敢听从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陷陛下于
59、不讲道义的境地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稍稍缓解了些,权善才因此得以免去死罪。(2)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5分)【参考译文】陛下为什么怜惜有罪之人,而让法律受到损害呢?陛下如果一定要赦免王本立,就请把我放逐到边远无人之地吧,以此做为对忠贞之臣今后的警告。【参考译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祖父狄孝绪,担任贞观年间的中尚书左臣。父亲狄知逊,做夔州长史。狄仁杰小时候,家里有个门客被人杀害,官吏前来询问情况,众人争着争辩对答,狄仁杰读书不止,官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我正在和书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官吏说话呢?”考取明经科,担任汴州判佐。后来又被推荐担
60、任并州都督府法曹。狄仁杰的父母在河阳,狄仁杰前往并州时,登上太行山,向南望见一片白云孤飞,对身边的人说:“我父母居住的地方,就在它的下面。”远望伫立了很长时间,云彩飘走了,他才离开。仁杰孝顺父母,友爱亲朋超出常人。在并州时,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岁大而且有病,按规定他应该出使边远的地方。狄仁杰对他说:“您的母亲有重病,您却要出使远方,怎么能让您的母亲为远在万里之外的您担忧呢?”狄仁杰就到了长史蔺仁基那里,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仪凤年间,狄仁杰担任大理丞,一整年里审判了长期积压不决的案件涉及的人多达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喊冤申诉的。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伐昭陵柏树获罪,狄仁杰上奏认为应该被免职。高
61、宗下诏立即杀了他。狄仁杰又上奏说罪不应该死,皇帝恼怒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柏树,这是让我做不孝顺的人,一定要杀了他。”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时代就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只按律判了弃市当街处斩,没有诛其九族。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陛下制定法律,悬
62、挂在象魏之上,无论徒刑、流放、处死等刑罚,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等级,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让立即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古人说:假如取了长陵一捧土,用什么法来处罚呢?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听从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陷陛下于不讲道义的境地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稍稍缓解了些,权善才因此得以免去死罪。几天后,官授仁杰侍御史。当时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受宠而专权,朝廷里很多人都怕他。狄仁杰弹劾上奏他的罪过,请求把他交给司法部门处理,皇帝特别下诏宽宥他。狄仁杰上奏说:“
63、朝廷即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哪里缺少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呢?陛下为什么怜惜有罪之人,而让法律受到损害呢?陛下如果一定要赦免王本立,就请把我放逐到边远无人之地吧,以此做为对忠贞之臣今后的警告。”王本立终于受到惩处。从此朝廷上下安定平静,秩序良好。高宗将要到汾阳宫去,任命狄仁杰担任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因为皇帝的仪仗要经过妒女祠,而民间传说盛装经过此处的人一定会招来风雷之灾,就征发了数万民夫另外开辟道路。狄仁杰说:“天子出行,千万辆车马,风神雨神刮风下雨为天子清扫道路,妒女敢有什么妨害?”于是立即命令停止开辟新路。(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至 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
64、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参考译文】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赏析
65、】“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位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铜驼,指的是铜驼街
66、,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但洛阳城里的“金谷铜驼”并非故乡的典型特征。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正如杜诗详注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所以棣
67、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棠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棠棣,有人以为就是郁李,以上为郁李花。)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
68、攻入洛阳的情景。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解析】选B B项,“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15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6分)【参考答案】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落寞;眷恋故乡。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心在洛阳;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心感悲哀;思念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任意三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为政中,“ , ”两句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
69、密结合。(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 ”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 ”,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3)阿房宫赋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 ”,则六国能抵御强秦;“ ”,则秦可江山永固。【参考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但网络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
70、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孤芳自赏 水到渠成B罪
71、魁祸首 无孔不入 孤芳自赏 应运而生C元凶巨恶 无所不至 顾影自怜 水到渠成D罪魁祸首 无孔不入 顾影自怜 应运而生【解析】选B 元凶巨恶:指为人所憎恶的恶势力头子。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子,或指坏事的根子。“元凶巨恶”强调程度,而“罪魁祸首”强调最先,更符合语境。“无所不至”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也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此词强调范围。“无孔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符合语境。“孤芳自赏”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符合语境。“顾影自怜”:意为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多用于形容女子孤独失意的样子。“水到渠成”指条件成熟,更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和听凭事物发展的趋势。
72、“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符合语境。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B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C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D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解析】选D 此题关键点在前半句,由原文“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说明前半句中心词为“网络符号浪潮”,故选“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排除A、B
73、;C项后半句语序错。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B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C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D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解析】选A 此题关键点有二:一是“指尖玩意”指网络文学;二是语序。20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 (6分)【参考答案】共享经济是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将自己的闲置物品的使用权通过中间第三
74、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全国共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个城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有人感慨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甚至有人将其“上升”到“文化流失”的高度,认为禁放烟花爆竹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请写一段文字,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要求体现辩证思维,80字左右。【参考答案】燃放烟花爆竹的确是传统文化习俗,是春节的一种符号。然而,它与现代社会人们对洁净环境、人身安全的需求是相矛盾的。我们需要权衡利弊,理性对待,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禁燃。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贫穷带
75、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看哭了无数人,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这篇感谢贫穷引起网上热议,有网友评论:“生活的贫穷让她更加的坚忍不屈、自强不息,更加热爱和珍惜人生。”还有人说:“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表精神贫瘠。不是所有的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的贫穷都那么可恨。”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贫穷不值得感谢。”关于“贫穷”,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主
76、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审题时要注意出题人的设计意图,不能没有边际的任意拓展。第一,我们要对“贫穷”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贫穷就是缺乏钱财,生活拮据困乏。但贫穷既可以指物质上的,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同时,贫穷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参照物不同,贫穷的理解就不同。第二,我们要对“贫穷”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一个分析。贫困的生活对一个人的发展一定会造成很大的障碍,甚至导致一些人永远处于没有希望的境地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贫穷的生活也更能使人在对抗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坚忍不拔的毅力,让人有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第三,我们还需要有“物质与精
77、神互相影响”的观念,既不能绝对强调物质的重要性,也不能绝对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应该客观公允地分析两者的关系。以上三点恰恰是网友争议的根源,也是我们写作的思维起点。另外,考生一定要明白感谢贫穷一文的真正内涵,引文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还可以带来什么?从女孩高考707的高分来看,她没有被贫穷的生活压倒,也没有在贫穷的生活中丧失了奋斗的方向。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贫穷也能够磨练人的意志等。写作时要避免对“贫穷”大赞特赞,似乎一贫穷就成功!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选B 2选C 3选D (
78、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选D 5选C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选B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选C 11选A 12. 选C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4(3分)选B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3分)选B 18选D 19选A 英语答案一阅读+七选五(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21-23 CAD 24-27 CCAC 28-31 CBBD 32-35 CCBB36-40 CADBE二完型填空(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41-45 CBCBA 46-50 DADCD 51-55 CDAAB 56
79、-60 CBBAD物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34567DCBBADB891011121314BDADBCD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1516171819202122ABDABCBDABADACABAC化学答案1B 2C 3A 4A 5D 6A 7A 8A 9C 10C 11D 12A 13B 14D 15B 16D 17C 18C生物答案1-40 ABCCD BAACA BBACA ADBCA BDACC DDCDB BABAC ACDAD政治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DABABCC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CDCBDCA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CBABAADBC历史答案12345678910111213DCCBCBCDDCCAB1415161718192021222324DCBBCDCD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