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物体的微细结构(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 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
2、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和方法 .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二)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三)教科书说明 内容共两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美丽的晶体”;第二部分是“制作晶体”。
3、活动内容是先观察再制作。 第一部分:观察美丽的晶体 教科书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注意过各种各样物质的结构是怎样的吗? 如果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质,我们能发现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日的是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提出即将学习的任务。 观察物质的结构从身边熟悉的食盐、碱面、味精等物质开始,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食盐、碱面。看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碱面和我们平常肉眼看见的是否一样。同种物体的每一个颗粒的形状是否大致一样? 在放大镜下,学生将看到的是各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晶莹、剔透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的微粒,比如食盐、白糖的晶体都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等。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晶体: 白糖、食盐、碱
4、面、味精的颗粒都由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组成,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接着教科书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第8页上的照片分别是水晶、雪花、维生素c、黄铜矿等晶体。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正因为各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形状,所以晶体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地质学工作者,常常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岩石中的晶体,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以鉴别岩石。第8页右上的图片显示的是在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石英、长石、云母的三种晶体。 第二部分:制作晶体 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
5、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指导学生制造晶体的方法可以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减少水分法,也就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课本上介绍的制作的方法是蒸发法,即先制作物质的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片上,让其自然蒸发。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晶体比较小,教科书上还介绍了一种制作比较大的晶体的方法。用一只大的玻璃杯,多放些水和食盐,直到食盐全部溶解为止。用漏斗过滤溶液,将过滤后的溶液注人一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一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浸泡在溶液中,然后静置数天。
6、在玻璃杯底首先出现了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然后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人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如果在杯中继续倒人饱和食盐溶液,则晶体的生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四)教学建议 1.观察美丽的晶体。 学生在四年级曾经观察过矿物的晶体,教师可以从这里切人。再次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的图片,问问学生还记得这是什么吗?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有着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 然后教师接着说,除了矿物有着规则的几何形体,自然界的许多物体也有这样的结构,我们知道吗?白糖、食盐、碱面是我们做饭菜时经常用到的材料,今天我们来仔细地观察它们的形态。 接着是学生分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
7、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碱面,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怎么样的。不仅观察每一颗粒的形状,还要观察同种物质的所有颗粒的形状。并在记录单上画出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晶体形状。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总结,这些物体的颗粒有什么特点。最后教师小结: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碱面,虽然它们形状各不相同,但同种物质的颗粒都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然后教师问问学生还知道自然界中的哪些晶体物质。除了学生的回答和教科书上插图所示,教师还可以进行补充,比如装水的容器中的水垢等。并告诉学生在自然界很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
8、才能看见。比如花岗岩中的三种矿物晶体,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形状不是很清楚,这就必须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地质工作者鉴别岩石和矿物时,就常常根据晶体形态来作出判断。 2.制作晶体。 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知道自然界的晶体是怎样产生的吗?然后讲解自然界的晶体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结晶过程产生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教师可展示相关课件。 我们自己来制作晶体。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得到晶体呢。我们现在制造晶体的方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一蒸发的方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或碱面的溶液,然后用滴管或玻璃
9、棒滴一至二滴在玻片上。为了蒸发得块,滴后要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加热时玻片离酒精灯火焰远一些,慢慢烘干。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 制作好食盐或碱面晶体,再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图记录它们的形态。因为溶液的自然蒸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也可让学生在等待溶液结晶的过程中,先观察别的班级已经做好的晶体,然后再观察自己做的晶体。 最后教师出示自己做好的大的晶体,学生一定很吃惊,也很激动。这时问学生,愿不愿意制作更大的晶体,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制作方法,课后自己制作。 如果有时间,建议教师向学生介绍晶体的用途,最好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如果没有时间,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片,在全班张贴展示。 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