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2.蚕姑娘_苏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6903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2.蚕姑娘_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2.蚕姑娘_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2.蚕姑娘_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

2、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第一课时安排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一些关于蚕的知识,了解蚕经历了“卵蚕茧蛾”四个阶段,学习第一自然段。一、复习导入: 昨天的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蚕姑娘一课,同学们交流了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到的蚕的知识,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了解到蚕姑娘一共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卵蚕茧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蚕结茧前的生长变化过程。二、学文:1.师:蚕姑娘一共变了几次?(一)指导学习第一次变化(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蚕生长过程的学习表格”)蚕眠的次数原来的模样成长的过程醒后的模样第一次又瘦又

3、小吃睡脱醒变黄姑娘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2.师: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第一次变化吧!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生:有两句话。3.师:读书,就要好好地读,读通,读懂,有耐心地读,再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次用默读的方法,并动动手,把第二自然段中写蚕姑娘变化的动作词圈起来。(出示课件文字:成长过程)生:动作词有:睡、变、醒、吃、脱4.师:你能用“先接着然后的句式把这几个动作词按顺序连起来说一说吗?生:蚕姑娘先吃了几天蚕叶,接着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然后脱下黑衣裳,醒了,最后变成黄姑娘。5.师:睡前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件文字:睡前的样子)生:是又黑又小的。6.师:同学们学

4、得很仔细,书上插图中的小同学和你们一样也在仔细地观察蚕姑娘的变化,看看,他们是怎样观察的?生:有一个男同学拿着本子作记录。生:女同学把桑叶翻开看看。7.师:是的,边观察边作记录是一种很好的观察方法,他们也发现了蚕姑娘吃了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了,如果你就是图中的小同学,发现这样的现像,你的心情会怎样呢?生A:我会很着急。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

5、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生B:我觉得很奇怪。8.师:带着你的好奇心、着急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句。9.师:(出示课件又黄又瘦的蚕姑娘的图片)同学们,快看:生: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10.师:蚕姑娘在睡前与睡后有什么变化?看着蚕姑娘的变化,你高兴吗?让我们读一读蚕姑娘的第一次变化吧!11.师: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吗?出示课件:()的蚕姑娘,吃了(),就睡在(),(),脱下()。醒了,醒了,变成()。12.师: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蚕眠”我们叫它头眠,后面的三次分别叫二眠、三眠、大眠(二)学习第二、三、四次。1.师过渡:瞧,连她

6、的睡眠都这样有趣,那么二眠、三眠、大眠与头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继续学习就知道了。同桌同学合作学习:2.自由读课文3、4、5三个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比一比,找一找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划出来。填写表格。根据学生的表格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学习。(1)出示比较。为什么不用“就”而用“又”?(2)读一读,比较句子。蚕姑娘脱下旧衣裳。蚕姑娘换上新衣裳。蚕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3.师: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生A:三个句子都有“蚕姑娘”一词。生B:第三个句子其实是前两个句子合在一起的。生C:合在一起时,把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去掉。生D:还要把第一个句号改成逗号。4.

7、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可真强,前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你再读读下面的两组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出示练习句:猴子穿着小孩的衣服。猴子爬到高竿的顶上。5.师:出示课件:蚕姑娘脱下黑的、黄的旧衣裳,换上了嫩白的新衣裳,想想蚕姑娘这时会怎么想,怎么说?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语气读读这一句吗?6.你能根据刚才的学习,把蚕姑娘四次生长变化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吗?利用图片,把老师的板书补充完整吗?7.积累词句:师:表格的内容基本上都汇报了,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你填写的表格,你还能发现什么秘密?还有哪些有趣的知识?生A:我发现第一次的蚕姑娘是又黑

8、又小的,变成黄姑娘后,第二次就用“又黄又瘦”,都有一个“黄”字,有承接作用。生B: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都用了两个“又”字。师:你还说这样的词语吗?生C:绳子又细又长。生D:西瓜又大又圆。生E:我还发现了很多反义词,有黑对白,胖对瘦,睡对醒。师:从这些词语中,你感觉到蚕姑娘的成长与变化了吗?师:你觉得她的变化怎么样?出示课件:( )的变化生:神奇的变化;有趣的变化;奇妙的变化。四、表演体验,读好课文。1.一次次变化的蚕姑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

9、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2.你们能用朗读向大家展示那么惹人喜爱的蚕姑娘吗?让大家一起来感受她变化的神奇与有趣吧!(1)同桌同学从2、3、4、5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段落,进行朗读表演的练习。(2)小组竞赛。师生共同评议。(3)挑选表现最好的4位学生合作表演。(4)人人都是可爱的蚕姑娘,齐读齐演。3.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研究它们,我们就能揭开它们成长的秘密,得到很多的知识,也能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我们知道蚕姑娘在蚕床上经过四次睡眠,身体渐渐发亮,那么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