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三)12《木兰从军》苏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6743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三)12《木兰从军》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三)12《木兰从军》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三)12《木兰从军》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木兰从军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复习部首查字法,能比较熟悉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字典、投影仪、课件。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花木兰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环节一、创设教学情景1、听动画片歌曲。2、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女英雄花木兰。板书

2、课题,齐读。(出示文中第一幅插图)二、学生自主学习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2、出示:名字 征兵 父亲 年老多病 女扮男装 胜利 将军 将士 朝廷 年龄 战袍 渡 燕山 赫赫。(1)自由读。(2)思考: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二环节三、学习成果展示1、开火车读,及时正音,评价。2、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四、教师精讲点拨1、教学两个个多音字。将 燕 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多,谁来说说?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评议。3、再读课文,把你

3、认为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第三环节五、巩固训练提升1、学习生字。2、用同样的部首查字法查“廷”“康”“起”三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告诉老师,说说你是怎么查的。第二课时第一环节一、创设教学情景1、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女英雄,名叫木兰(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从军”就是替父当兵。齐读课题。2、复习生字词。3、设疑。(1)木兰为什么要从军?(2)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快打开书本找找原因。二、学生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熟课文。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第二环节三、学习成果展示1、你找到木兰从军的原因了吗?2、根据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1

4、)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呀,情况多么危急呀!所以朝廷要紧急征兵,谁来读好它?指名读。(2)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是焦急万分,谁来读好它?(指名读)她急什么我不太明白?如果你就在现场看到文书,那请你们是支持父亲去,还是反对他去呢?请说出理由。(引导学生从“家”和“国”两方面来思考)所以木兰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齐读)夸夸木兰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

5、,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3)她的家人会同意木兰从军吗?为什么?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小组讨论、表演)指名表演,评价。四、教师精讲点拨1、过渡: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一路上跋山涉水,餐风饮露。2、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红色的字都是动词,从“披、跨、渡、过”这一连串的动词你读出来什么?(2)请把你的体会朗读出来呢?夸夸木兰。(3)经过千辛万苦,木兰到了战场上,你觉得战场上的木兰怎样?同学们想象一下,花木兰在战斗中的表现。(4

6、)经过多年的征战,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谁来读这句话?你为什么这样读?(读出时间之长、功劳之大)(5)再读这一段,体会木兰的英雄形象。3、木兰终于胜利回乡了,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出示第二副插图,结合理解“文静秀美”)将士们看到了女装的花将军会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体会将士们的惊讶。指导读文中最后一段话。4、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了吗?(出示第一自然段再读)第三环节五、巩固训练提升1、学习生字。2、背诵课文。2、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板书设计:12、木兰从军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

7、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

8、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女英雄。“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

9、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教学反思: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10、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在备课时,考虑到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现在较远,所以我采用了动画片花木兰片断导入,意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回答问题时,提醒他们应当说一句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我觉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第二段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并请他们演一演。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这么做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当然,在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如何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以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