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D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C2以下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膜两侧物质分子的排列是不对称的B组成膜的物质分子的运动使膜具有一定的流
2、动性C磷脂具有保护、润滑、识别和信息传递的作用D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答案:C3性激素是一种固醇类物质,它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部,这主要与细胞膜的哪项结构有关()ABCD答案:A4植物的花粉四处飞扬,却只有落在同种植物的柱头上才会萌发,落到其他植物的柱头上不会萌发。经研究发现,以上事实是由于细胞之间存在着识别作用,这种识别作用与细胞膜的哪种成分有关()A糖蛋白 B磷脂C糖脂 D胆固醇答案:A5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A液泡失水皱缩B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进行脱水缩合C变形虫的变形D人鼠细胞融合答案:B6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脂质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
3、工膜。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极性端(亲水)与非极性端(疏水)的排列是不同的,搅拌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甲所示)。图甲(1)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说明_。(2)图乙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乙该结构具有的功能特性是_。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造成膜的损伤,增加膜的通透性,B的完整化学名称是_。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说明B具有_。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均有此结构,但执行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区别,这是由于图中_(填字母)的不同所致。答案:(1)脂质体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选择透过性磷脂双
4、分子层 一定的流动性AA级基础巩固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欧文顿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易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C流动镶嵌模型是由桑格和罗伯特森共同提出的D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解析:欧文顿通过实验提出了“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才经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流动性问题。流动镶嵌模型由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答案:D2下列四项是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模式图,正确的是()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排
5、列方式为:亲水性头部排在外侧,疏水性尾部排在内侧。答案:A3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当温度增加到15 以上,膜质的流动性发生变化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上运动C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解析:由图示可知,在低温时形成嵌合体的比例较小,温度适宜时比例较高;15以上时膜质的流动性明显发生变化;据图无法得到融合比例与时间的关系。答案:D4透析型人工肾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膜材料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
6、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A流动性特点B信息交流功能C磷脂双分子层结构 D选择透过功能解析:血液透析膜是从功能上模拟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滤去代谢废物并保留营养物质,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血液透析膜不要求具有生物膜的流动性和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不具有信息交流功能。答案:D5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D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蛋白解析:细胞膜外表面上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答案:D6下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部分功能
7、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结构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名称是_。(2)构成细胞膜的结构和大多是可以运动的,这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_。(4)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中均有与此相似的结构,但执行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区别,其主要原因在于膜结构上的_不同。细胞中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及细胞膜统称为_。解析:(1)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分布在其中。(2)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基础。(3)细胞在吸收物质上具有选择性,这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4)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在物质组成上是类似的,而膜的功能复杂程度是
8、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的;各种生物膜共同组成了生物膜系统。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2)一定的流动性(3)选择透过性(4)蛋白质生物膜系统B级能力训练7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AS12S2 BS12S2CS12S2 DS2S12S2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因此细胞膜铺成单分子层后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口腔上皮细胞还有具膜的细胞器和细胞核,因此口腔上皮细胞生物膜铺成单分子层后大于细胞膜表面积S2的2倍。答案:B8将大量磷脂分子放入清水中,搅拌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9、是()解析:依据“相似相溶”原理,磷脂分子不可能散乱地分布在水中。答案:A9罗伯特森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暗层是蛋白质分子。这一观点的局限性最主要在于()A不能解释生物膜的化学组成B不能解释生物膜成分的相似性C不能解释脂质类物质较容易跨膜运输D不能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解析:罗伯特森较科学地说明了细胞膜的构成,但其还没有说明这种结构的特点,所以其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生物膜成分的相似性以及脂质类物质较容易跨膜运输等问题,但这个静态的结构不能科学地阐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答案:D10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
10、,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出现了斑点。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解析:根据图示信息,放射性的荧光物质用激光束照射时荧光消失,停止照射荧光恢复,说明荧光物质并没有跨膜运输。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激光束照射可加快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C11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
11、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 下保温0.5 h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_物质。(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与细胞膜结构“模型”相关的_的观点是成立的。(3)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4)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 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_。若在0 下培养40 min,则发现
12、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能与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结合的应是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即题中所谓的“抗原”物质。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开始时因温度和时间的关系,不同膜上的荧光性表现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其物质的流动性暂时未得到体现。将融合细胞置于37 下保温30 min后,温度适宜,膜上的分子因流动而发生重新排列,表现出荧光点均匀分布的现象。答案:(1)蛋白质(2)蛋白质等膜物质分子能够运动(3)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一定的流动性(4)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细胞
13、膜的流动性特点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体现12请根据以下所提供的条件探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鲜的红色康乃馨;烧杯;玻璃铅笔;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量筒。(1)简要说明膜的成分与选择透过性的关系。_。(2)康乃馨的红色部分是指细胞哪一结构?_。(3)完善下列实验设计,验证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第一步:选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用玻璃铅笔标上A和B。第二步:_。第三步:_。结果预测:_。原因分析:_。(4)此实验体现的最主要的实验思想是什么?运用这一实验思想设计实验时应特别注意什么?从实验结果分析,此实验的关键是什么?_。(5)此实验主要验证了哪些膜的选择透过性?_解析:康乃馨的红
14、色部分位于其细胞的液泡中,正常情况下其色素分子是不能透过细胞膜的,若用盐酸处理其细胞,则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将改变,这是实验设计的出发点。答案:(1)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取决于膜的组成成分中的载体蛋白(2)康乃馨的红色部分是指液泡(3)第二步:在A、B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15%的盐酸和清水第三步:选等量的红色康乃馨花瓣,分别放入A、B两只烧杯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预测:水中的花瓣仍为红色,水仍呈无色;盐酸中的花瓣红色逐渐变浅,而盐酸溶液变红原因分析:盐酸对活细胞具有很强的伤害作用,它可以将细胞杀死使其丧失选择透过性,而清水对活细胞无伤害作用(4)体现的主要实验思想为对照实验设计的实验思想。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特别注意遵循等量原则,即向烧杯中加等量的盐酸和清水;选等量的康乃馨;处理相同时间。此实验的关键是用盐酸还是用清水处理康乃馨花瓣(5)此实验主要验证了液泡膜和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