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8684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8周 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阳东广雅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8周集体备课记录年级高一科目历史主备教师郭颜各日期4.15课题第13、14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时 2参与人员 郭颜各主备教案(由主备教师填写或另附详案).C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3)掌握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4)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

2、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被迫开放的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今天我们又主动开放,与世界市场接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这两次融入世界市场?”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3、;(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学重难点】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2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多媒体教学法。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

4、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基础梳理】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背景:(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2)国内方面:“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

5、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概念: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

6、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创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影响: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经济特区利用有利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国际为导向,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

7、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时间:1984年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时间:19851992年区域: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

8、带。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特点: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的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

9、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初步形成:(1)格局

10、: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简介:1、世贸组织

11、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贸组织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实施各项贸易协定;为各成国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并为多边谈判结果提供框架;解决成员间发生的贸易争端;对各成员的贸易政策与法规进行定期审议;协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关系,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2、 中国加入世贸的历程: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

12、的观察员。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进行了长达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1)它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6)也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

13、而维护合法权益。(7)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重点探究】1. 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有哪些?为什么要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2何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3“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 4试述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课堂小结】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

14、相应的义务,履行对外承诺,这可能给中国的一些产业带来挑战和压力。但是,我们有改革开放20年来积累的经验和一定的承受能力,我们有信心迎接这个挑战,并通过改革,变压力为动力,促进国民经济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单元设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从此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所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指中国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通过学习,要了解和掌握近现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变迁的表现和历程。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及其对我国近现代政治

15、、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变革的进步意义;认识到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本单元的重点是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和大众传媒的变迁,难点是分析各项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本课概述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

16、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的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要求展

17、示时间7分钟左右,方式不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小结导入

18、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的工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传统的社会。它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么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又有什么变化呢?请我们的同学们展示给我们看。情境导入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教室。(同学们哄堂大笑)师:同学们在笑什么?生:老师的服饰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师:那么,你们看看哪样是“土”的,哪样是“洋”的?怎么搭配才合适呢?生:(七嘴八舌)瓜皮帽长袍马褂老板鞋;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皮鞋等等。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除了服饰之外,社会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出现了中国传统向西方的学习和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

19、样的变化吗?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吧,它会给你答案的。视频导入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断。合作探究: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自主学习: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过程评价: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100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社会生活相对于100年前发生的变化更是巨大。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推进新课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467。问题情境1: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

20、迁?自主学习: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板书)一、服饰方面问题情境2: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自主学习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多媒体课件展示:重点介绍:中山装的由来。(参见备课资料)过程评价: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仍然流行。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山装,此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自主学习2: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过程评价: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20

21、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过了改革与创新。多媒体课件展示: 图1彩绣高领长袄、马面裙图2缎光片袄裙穿戴展示图(传世实物)(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自主学习3: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过程评价:列宁装是苏式服装;干部服是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形成的。自主学习4:女装:列宁装、布拉吉(俄文译音,意为连衣裙)、中式便装多媒体课件展示:列宁装的主要特点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款式极其简单:宽松的短袖,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一条布带。但由于布拉吉

22、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条纹),质料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主学习5: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多媒体课件展示:过程小结: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个性化)问题情境3:近现代中国服饰为什么会发生变迁?合作探究: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动,中国服饰发生变迁。(板书)二、饮食方面问题情境4:你知道多少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区别?自主学习1:中餐四大菜系师生互动:你能说出四大

23、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四大菜系口味特点特色招牌菜鲁菜清香、鲜嫩、味纯三蛇龙虎会、龙虎凤蛇羹、油包鲜虾仁、八宝鲜莲八宝盅、蚝油鲜菇、瓦掌山瑞、脆皮乳猪等粤菜鲜、嫩、爽、滑葱烧海参、烩乌鱼蛋、蟹黄鱼翅、奶汤核桃肉等川菜味浓、重辣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一品熊掌、怪味鸡块、麻婆豆腐、干烧岩鲤等淮扬菜清淡、味甜叫花子鸡、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炖蟹粉狮子头、清蒸鲥鱼等自主学习2:西餐。作为大众饮食方式传入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问题情境5: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合理,及

24、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多媒体课件展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买米、买油,除了口袋里要有钱外,还得要有一种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购物票证,否则就买不到东西。问题情境6: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自主学习1: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

25、质生活的基本需要。自主学习2: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板书)三、居室建筑问题情境7:你知道多少中西方居室建筑?自主学习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多媒体课件展示:自主学习2:西式住房开始出现(外国人来华后)。多媒体课件展示:合作探究: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师生互动: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完全欧化了的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富贵人

26、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开始采用“公寓、别墅、新村、花园”等。西式家具(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市民的欢迎。中国的一些地方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同时也不完全西化,典型特征:中西合璧)过程评价:现代建筑形式更加丰富。多媒体课件展示:198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板书)四、习俗风尚问题情境8: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婚丧礼俗。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婚姻;农村中仍是传统葬礼,土葬,跪拜作揖等;蓄长辫、女子缠足、搞迷信活动。日历使用阴历,女子遵从“三从四德”,女

27、子地位低下。多媒体课件展示: 旧式婚礼民国初期 新式结婚照问题情境9: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自主学习:(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解放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问

28、题情境10: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自主学习:(1)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课堂小结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

29、上国际的潮流。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板书设计 活动设计学科的进步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什么影响?按照和我们社会生活变化关系较密切的几个学科进行分组讨论。学科小组研究任务语文学科小组总结语文作品中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描写政治学科小组怎样用政治理论观点看待社会生活变化历史学科小组哪些历史事件影响了

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物理学科小组我所了解的哪些物理知识影响了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化学学科小组我了解的化学知识怎样影响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生物学科小组生物学科的进步是怎样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各学科选举代表来展示研究成果:语文学科小组的总结:大清国在日本留学生的辫子:“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孔乙己穿的旧长袍,要“一碟茴香豆”等。政治学科小组的思考: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这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等。历史学科小组的分析:工业革命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社会生活趋向简洁、方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

31、运动等。物理学科小组的归纳: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方便了人们出行,例如:火车的发明、汽车的发明、轮船的制造等;电的发现和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关发明如电灯、电视、电影等。现代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是深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例如:手机的发明、网络的创设和扩大等。化学学科小组的发现:原来化学离我们这么近,比如:我们现在衣服的多数面料都是建立在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女同学穿的丝袜等。生物学科小组的感慨:生物学的进步帮助人们从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如:达尔文“进化论”的发表和传播打破了上天造人的迷信;人死后精神也同时消失推动了丧葬风俗的简化、文明。过程小结:“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自己的核心观

32、点。首先请语文学科小组的代表总结。”(教师依次请其他组代表发言)“文学艺术的创作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近代中国要向西方学习,向先进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进一步认清世界,也更进一步认清自己。”“封建迷信害死人。”等。习题解答学思之窗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题关键:从1978年以来,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思路引领:内部因素。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的成果。本课测评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

33、因素。解题关键:从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思路引领: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外界因素,内部因素。答案提示:表现: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地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从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因素: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讨论记录 十三课主要是向同学介绍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历史,承接十二课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使学生对这一历史阶段我国的经济政策有整体了解。十四课属于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内容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教学反思 备长签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