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宁夏石嘴山三中高考生物三模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叶肉细胞内镁可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B. 过量摄入钠盐,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C. 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大,生物抗逆性越高D. 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无机盐的作用: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详解】镁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叶肉细胞的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故叶肉细胞内镁可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过量摄入钠盐,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正确;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大
2、,代谢越旺盛,生物抗逆性越差,C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细胞内钾离子外流有关,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D正确。故选C。【点睛】维持静息电位依靠钾离子的外流;产生动作电位依赖于钠离子的内流。2.科学家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浸泡蚕豆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数据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蚕豆根尖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AC表示B. 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主要是标记蚕豆幼苗细胞中的蛋白质和DNAC. AB时期内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的比值为1:2D. 图中可用来表示细胞间期的为BC和DE,此时期细胞有适度的生长【答案】D【解析】一个完整
3、的细胞周期是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且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据此可知:蚕豆根尖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BD或 DF表示,A错误;DNA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有的蛋白质还含有S等元素,所以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主要是标记蚕豆幼苗细胞中的DNA,B错误;AB表示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的比值为1:2,在分裂期的后期和末期,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的比值为1:1,C错误;图中BC和DE均表示分裂间期,此时期细胞有适度的生长,D正确。【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概念图或模式图为载
4、体进行考查。解答时需抓住问题的实质:一个细胞周期是从分裂间期开始、结束于分裂期,且分裂间期经历时间要大于分裂期;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不同。据此结合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图示分析即可准确判断各选项的正误。3.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则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B. 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均有R型菌出现C. 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D. S型肺炎双球菌是利用宿主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答案】B【解析】【分析】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结论:加
5、热杀死的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可以把R型菌转化为S型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可能原因是搅拌时间太早,噬菌体的DNA没有注入细菌,或搅拌时间太迟,细菌已部分裂解,A错误;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所有的培养基中均有R型菌出现,而只有加入S型菌的DNA培养基中有S菌出现,B正确;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所以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和含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细菌,然后再用含32P和含35S的细菌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
6、菌体,C错误;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相应蛋白质,D错误。故选B。【点睛】易错点: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活,对其进行标记需要先标记其宿主细胞,再用带标记的宿主细胞培养噬菌体。4.某植物根尖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个DNA分子中部分基因的分布状况如图所示,字母代表基因,数字代表无遗传效应的碱基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B. C中碱基对若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C. 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D. 该细胞分裂时,可发生基因A与a的互换,导致基因重组【答案】A【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
7、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详解】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A正确;碱基对的变化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B错误;为非编码区,其中碱基对缺失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D、基因A与a若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则该细胞减数分裂时,基因A与a的互换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A。【点睛】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会引起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染色体变异大多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5.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
8、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2008年2010年,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 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C. 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 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答案】C【解析】【分析】=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1,种群数量不变,1种群数量增加,1种群数量减少。据图分析,20082010年时=2,且维持稳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00112013年时继续增大,种群数量继续增加;在20132015年时下降,但是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
9、增加。【详解】2008年2010年,保持不变,但是1,种群数量是增加的,A错误;2010年2015年,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错误;本图只体现了值,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故选ABD。【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理解值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6.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B. 段发生剧
10、变的原因是A突变为aC. 在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强D. 段过程中,该种群发生进化【答案】D【解析】因为有100个个体,在I解答AA占40%,aa占20%,所以Aa占40%;在III段内aa占40%,AA占20%,所以Aa占40%,A错误。II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B错误。在II段因为AA个体数量是在逐渐下降的,而aa个体数量是在逐渐上升的,所以aa个体的适应能力比AA强,C错误。在I段A基因频率为40%+20%=60%,在III段A基因频率为20%+20%=40%,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点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了生物就
11、进化了。二、解答题7.草莓比较耐阴,若将其栽种在光照强度较弱的温室大棚里可能更加适宜生长。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遮光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材料用具:二叶期草莓幼苗若干,遮阳网(网内光强为自然光强1/3左右),光合分析测定仪等。实验步骤与分析:(1)选取生长状况相似的草莓幼苗若干,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_进行处理。将两组草莓幼苗在_条件下培养至植株长出6片叶左右,测得其净光合速率如图1所示:(2)图1中,对照组草莓11时与9时相比,C3含量_。(3)遮光组实验时间段内光合积累总量_(填“大于”或“小于”)对照组,与预期不符。于是继续进行实验得到图2的结果,由图2可知实验组CO2的利
12、用率_(填“升高”或“降低”),可能的原因是遮光使叶片温度降低,导致_。(4)综上所述,欲提高草莓的光合速率,可改变_(填“CO2浓度”或“遮光比例”)作进一步研究。(5)某同学推测,适当遮光可能导致叶绿素含量增加,以适应弱光环境。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该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简单的写出实验思路:_。【答案】 (1). 遮阳网 (2). 相同且适宜 (3). 下降 (4). 小于 (5). 降低 (6). 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降低 (7). 遮光比例 (8). 提取并用纸层析法分离遮光和未遮光情况下的草莓叶片屮的色素,观察并比较叶绿素色素带的宽度【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考查对环境因
13、素影响光合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实验目的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根据图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固定C02的效率和CO2的补偿点的比较,判断实验组CO2利用率的变化。(1)研究遮光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应为光照条件的不同,实验组应用遮阳网进行处理,对照组应用自然光进行处理。温度等环境因素为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且相同。(2)图1中,11时比9时光照较强,较多的C3被还原,且对照组草莓出现气孔关闭,导致CO2吸收减少,C3含量减少。(3)图1为光照条件不同对草莓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根据对照组和实验组曲线对比可知,遮光组实验时间段内光合积累总量小于对照组。由图2可知实验组固定C02
14、的效率比对照组降低,CO2的补偿点升高,说明对CO2的利用率降低,可能的原因是遮光使叶片温度降低,导致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降低。 (4)根据上述分析,可提高遮光比例,提高叶面温度,进而提高草莓的光合速率。(5)验证适当遮光可导致叶绿素含量增加,可提取并用纸层析法分离遮光和未遮光情况下的草莓叶片屮的色素,观察并比较叶绿素色素带的宽度。【点睛】解答第(2)小题时,应根据11时与9时光照条件的不同以及11时左右“午休”现象的原因,从C3的来源和去路分析C3含量的变化。8.科学家用枪乌贼的神经纤维进行实验(如图1),记录在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盐溶液(0.1%、0.5%、1%)中神经纤维产生兴奋的膜电位(简
15、称“动作电位”,如图2),据图分析下列问题:(1)神经纤维主要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树突所组成,在反射弧中通常充当_枪乌贼受到外界刺激后,兴奋在其体内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为_(填“单向”或“双向”)(2)图2中曲线X,Y,Z所对应的盐溶液浓度分别为_,三条曲线峰值的大小主要决定于_AB段的变化主要是_离子跨膜转移所引起的,B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外是否存在电位差?_(填“是”或“否”)C点后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态是_(3)如果将图1中电极两端同时置于神经纤维的膜内,图2中A点的值应为_【答案】 (1). 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 (2). 单向 (3). 1%、0.5%,0.1% (4). 盐溶液中钠
16、离子的浓度 (5). 钠 (6). 是 (7). 外正内负 (8). 0【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的高低决定于外界溶液中钠离子浓度的高低,外界钠离子浓度越高,产生的动作电位越高。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1)神经纤维主要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树突所组成,在反射弧中通常充当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枪乌贼受到外界刺激后,由于有突触的存
17、在,兴奋在其体内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为单向。(2)由于动作电位的高低决定于外界溶液中钠离子浓度的高低,外界钠离子浓度越高,产生的动作电位越高,因此图2中曲线X,Y,Z所对应的盐溶液浓度分别为 1%、0.5%、0.1%。AB段的变化主要是钠离子跨膜转移进入细胞内所引起的,B点时膜电位是外负内正,神经纤维的膜内外存在电位差。C点后神经纤维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膜内外的电位状态是外正内负。(3)如果将图1中电极两端同时置于神经纤维的膜内,则两电极之间没有电位差,因此图2中A点的值应为 0。9.朱鹮是全世界最为珍稀濒危的鸟类之一。1981年在陕西洋县朱鹮被重新发现时仅有7只,随即开展了保护和拯救工作,并
18、在洋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我国对朱鹮开展的这种保护属于_。决定朱鹮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_。(2)经过不断研究和努力,我国对朱鹮的人工繁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统计朱鹮种群数量2 200只,若朱鹮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朱鹮的种群数量为_。(3)如图为保护区内沼泽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若有750 kg浮游植物,最多能使朱鹮增重_,朱鹮摄食同化的碳主要通过_(生理过程)释放到无机环境中。(4)在繁殖期朱鹮主要通过“炫耀”的方式寻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_信息;而另一种珍贵鸟类褐马鸡却以生死搏斗的方式争夺配偶,
19、这将会导致褐马鸡种群_,生物发生进化。【答案】(1)就地保护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2200 (1+m)n (3)浮游动物、小鱼、泥鳅 30kg 自身的呼吸作用(4)行为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解析】试题分析:(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决定该地区朱鹮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对朱鹮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2200(1+m);繁殖n代以后,朱鹮的种群数量为2200(1+m)n(3)通过试题分析可知: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浮游动物、小鱼、泥鳅,若有750kg浮游植物,朱鹮获取能量最多时应该处于第三营养级,且相邻两个营养级之
20、间的传递效率为20%则朱鹮获取能量为75020%20%=30kg朱鹮摄食同化的碳主要通过 自身的呼吸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4)在繁殖期朱鹮主要通过“炫耀”的方式寻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行为信息;而另一种珍贵鸟类褐马鸡却以生死搏斗的方式争夺配偶,这属于自然选择,这将会导致褐马鸡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发生进化故答案为:(1)就地保护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2200(1+m)n(3)浮游动物、小鱼、泥鳅 30kg 自身的呼吸作用(4)行为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
21、施10.考察某闭花授粉植物茎的高度和花的颜色,发现与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有关。现以纯合矮茎紫花为母本、纯合高茎白花为父本进行杂交,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发现F1中有一株矮茎紫花(记作植株A),其余均为高茎紫花。F1中高茎紫花自交产生的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272197。请回答:(1)以纯合矮茎紫花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粉前,对其花所做的操作是_。(2)由F2可推测茎的高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3)在F2中高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种。(4)为了研究植物A出现的原因,现让植株A自交,发现子代表现为矮茎紫花矮茎白花=97。据此,某同学认为植物A出现是由于母本发生了自交,你认同他的
22、观点吗?为什么?_【答案】 (1). (未成熟前)去雄并套袋 (2). F2中高茎矮茎=31 (3). 10 (4). 不认同,如果是母本自交得来,植株A自交,子代应全为(矮茎)紫花【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纯合矮茎紫花为母本、纯合高茎白花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都是高茎紫花(除A植株外),而F1自交,F2出现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272197” ,说明受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而高茎含矮茎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D和d,而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a和B、b。根据F2中紫花:白花=(27+9):(21+7)=9:7可知,F2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共4种基因型
23、,白花的基因型(A_bb、aaB_、aabb)则有5种;F2中高茎为显性(D_),有2种基因型,矮茎为隐性(dd)只有1种基因型。(1)为了防止自花传粉或者随意的异花传粉,以纯合矮茎紫花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粉前,应对母本的花粉未成熟前去雄并套袋。(2)根据F2中,高茎:矮茎=3:1,可知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3)因为F2中紫花:白花=(27+9):(21+7)=9:7,假设紫花和白花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高茎和矮茎基因D、d控制,根据题干可知,紫花基因型为A_B_;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共5种基因型,而中高茎为显性,有两种基因型D_,所以F2高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
24、有52=10种。(4)根据题意,植株A自交,子代表现为矮茎紫花矮茎白花=97,不可能是植物A的出现是由于母本发生了自交。因为F1为DdAaBb,如果是母本自交,则植株A的基因型为ddAABB,其自交后代全为矮茎紫花;但是如果是父本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则植株A的基因型为ddAaBb,其自交后代矮茎紫花:矮茎白花=9:7.【点睛】本题关键要结合题意,分析确定控制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控制花色是两对等位基因,其紫花是双显性基因型,白花分单显性基因型和双隐性基因型。11.蓝莓富含花青素等营养成分,具有保护视力、软化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能某同学尝试用蓝莓来制作蓝莓果酒和蓝莓果醋(1)制酒中利用
25、的微生物是_,取样后可用_观察该微生物发酵时一般要先通气,通气的目的是_制酒过程中可在酸性条件下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检验酒精的存在,检验后颜色变成_(2)酿制成功的蓝莓果酒如果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会逐渐消失而出现醋酸味,尤其是气温高的夏天更易如此,分析其原因是_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的环境条件是糖原_(填“充足”或“缺少”)(3)酿制蓝莓果酒时,并不需要对蓝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这是因为在_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4)为鉴定蓝莓果醋是否酿制成功,除可以通过观察菌膜、尝、嗅之外,还可以通过检测和比较_作进一步的鉴定【答案】 (1). 酵母菌 (2). (光学)显微镜 (3).
26、酵母菌可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4). 灰绿色 (5). 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夏天温度较高,导致醋酸杆菌大量生长产生醋酸) (6). 缺少 (7). 缺氧、呈酸性 (8). (醋酸)发酵前后的pH【解析】【分析】果酒发酵的菌种是酵母菌,适宜的温度是18-25度,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增加数量,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果醋发酵的菌种是醋酸菌,温度是30-35度,需要氧气,当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可以把糖分解成醋酸;当氧气充足、缺失糖源时,可以把乙醇转化为醋酸。【详解】(1)制酒中利用的是酵母菌,取样后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该微生物发酵时一般要先通气后
27、密封,通气的目的是酵母菌可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制酒过程中可在酸性条件下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检验酒精的存在,检验后颜色变成灰绿色。(2)由于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酿制成功的蓝莓果酒如果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会逐渐消失而出现醋酸味,尤其是气温高的夏天更易如此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酿制蓝莓果酒时,并不需要对蓝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这是因为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4)由于醋酸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醋酸使PH逐渐降低,因此在鉴定蓝莓果醋是否酿制成功的过程中,除可以通过观察菌膜、尝、嗅之外,还可以通过检测和比较(醋
28、酸)发酵前后的pH作进一步的鉴定【点睛】二氧化碳与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会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遇酸性重铬酸钾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12.P53基因是正常细胞内重要的抑癌基因,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可导致肝脏细胞癌变科学家研究发现P53基因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切下新鲜的肝癌组织,在37下用_处理3040min,用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在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液是模拟人体_的成分配制的,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的目的是_(2)获取P53基因的方法通常包括_和_(3)将P53基因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并与脂质体混合,将混合物滴加至肝癌细胞上,轻轻混匀,最后筛选出含有P53基因的
29、肝癌细胞脂质体在这个操作中的作用是_(4)为证明P53基因有抑癌作用,需将两种细胞接入多孔板中,并从次日开始检测每孔的细胞总数,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生长曲线分析两条曲线可知,曲线1是_细胞,曲线2是_细胞【答案】 (1). 胰蛋白酶 (2). 内环境 (3). 防止杂菌污染 (4). 化学方法合成 (5). 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6). 将P53(目的)基因导入肝癌细胞 (7). 肝癌 (8). 转入P53基因的肝癌【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特点:接触抑制、贴壁生长。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含有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适宜的温度和pH;95%空气+5%二氧化碳的气体环境。分析曲线图可
30、知,2细胞数目减少,可能是加入了转入P53基因的肝癌细胞。【详解】(1)动物细胞培养前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组织,使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培养液是模拟了人体内环境的成分配制的,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其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2)获取目的基因(P53基因)的方法通常包括化学方法合成和从基因文库中获取。(3)脂质体是运载体,其作用是将P53(目的)基因导入肝癌细胞。(4)P53基因是正常细胞内重要的抑癌基因,所导入P53基因的肝癌细胞数目下降,而普通肝癌细胞能无限增殖,其数目不断上升,即曲线1是肝癌细胞,曲线2是转入P53基因的肝癌细胞。【点睛】关键点:“P53基因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由此推测曲线2是转入P53基因的肝癌细胞,曲线1是肝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