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8课群落及其演替课程标准要求学业质量水平2.1.4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2.1.5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2.1.6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1.通过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生命观念)2.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培养归纳与总结的思维习惯。(科学思维)3.通过“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科学探究)4.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
2、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社会责任)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要点:相同时间;一定地域;各种生物种群。(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1)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2)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3)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优势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3群落的种间关系(连线)提示:cbdae4群落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表现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影响因素植物:光照强度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意义提高了
3、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5群落的季节性: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阳光、温度、水分等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6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实验原理(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三、群落的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1)分布:极度干旱区。(2)特点: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3)生物特点:具有耐旱的特性。2草原生物群落(1)分布: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2)特
4、点: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3)生物特点: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3森林生物群落(1)分布:湿润或较湿润地区。(2)特点: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3)生物特点:动物多营树栖和攀缘生活。阳生植物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阴生植物叶薄、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4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四、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类型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过植物覆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
5、或其他繁殖体经历阶段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速度缓慢较快方向形成新群落恢复原来的群落过程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实例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共同点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4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
6、、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1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2)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4)一个群落在不同季节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2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1)生物群落包括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和森林生物群落。()(2)沙漠植物的根系较短。()(3)森林中的动物大多会打洞,具有较强的奔跑能力。()(4)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叶片较厚。()3群落演替可以
7、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3)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4)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5)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群落的结构近年来“美丽乡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根本的治理。原来的臭水沟中清淤后种植了荷花,河中可见鱼儿游动,也见到了野鸭等动物的身影。河两岸种植了柳树等绿化树木,沿河两岸的道路硬化后成了人们健身、休闲的好去处。(1)河中央、河边、河岸处分布着不同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哪一方面?答案:水平结构。(2)河水
8、表面宽大的莲叶对水中藻类的数量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答案:莲叶起到遮光作用,会抑制藻类数量的增加。(3)你所看到的植物、动物是否构成群落?为什么?答案:不构成。群落应包含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如细菌等。1群落的种间关系比较比较曲线模型营养关系图举例原始合作海葵和寄居蟹互利共生大豆与根瘤菌寄生蛔虫与人种间竞争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狼与兔,青蛙与昆虫2.正确区分两组易混淆的概念(1)寄生与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取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取营养物质。(2)捕食与种间竞争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
9、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物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考向1|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物种丰富度1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纯茶园里只有茶树一个物种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物种丰富度在6月份时最大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C解析:据题图分析可知,纯茶园里物种有20个左右,A项错误;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目最多,但并不能说明此时各物种的种
10、群密度最大,B项错误;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目最多,即物种丰富度最大,C项正确;人类对茶园进行除草和喷施农药等活动能减少茶园中的物种数目,D项错误。考向2| 群落的种间关系2(2020山东卷)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 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B解析:甲藻单独培养时,其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106个,则该种群增长速率
11、最大时其种群数量为K/2,即约为1.0106个,A正确;分析题图知,混合培养在1012天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此时食物不足、空间有限等,种内竞争更加激烈,B错误;乙藻单独培养时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C正确;混合培养时甲藻的种群增长曲线仍为“S”形且K值变化较小,但乙藻的种群增长曲线不再是“S”形,且在竞争中被淘汰,故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考向3| 群落的结构3(2020江苏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
12、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C解析: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五点取样法是随机取样法(样方法)的一种,是估测种群密度、物种数的方法,常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不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B错误。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荷塘中鸟类的分布主要受植物(食物或栖息地)、动物(食物或天敌)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光照主要影响植物的分层现象,D错误。【
13、易错提醒】明辨对群落结构认识的三个易误点(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
14、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图A)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图B)该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3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抽样检测法的区别(1)样方法一般是针对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如蚜虫,取样器取样法是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抽样检测法针对单独的细胞或微生物,各有侧重。(2)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样方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种群的数量。考向1| 实验过程与注意事项1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B、C、D 4种
15、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A解析: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对比4个选项,A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两个条件。考向2| 实验拓展与应用2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人工广场绿地14831827422某植物园13741909218农用地118492113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
16、地表510 cm; 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D解析: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A项错误;由题表可知,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和农用地相同土层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项错误;第1层土壤中,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的动物个体数与农用地的动物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C项错误。群落的演替1演替过程分析(以裸岩上开始的初生演替为例)2明辨关于群落演替的三个易误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
17、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3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分析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考向1|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1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演替的先后顺
18、序:乙丙甲丁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D解析: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考向2| 群落演替的趋势分析2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减小C解析: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该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项错误;题图显示,
19、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也增大,D项错误。生活实践情境下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命题生长点1 群落的结构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答案: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命题生长点2 群落的种间关系图1、图2、图3分别表示阔叶林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1图2图3A图1表示种间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B
20、图2表示捕食关系,其中甲为被捕食者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可用图3表示D研究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解析:图1表示种间竞争关系,实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先升高然后逐渐降低至0,该种群不呈“S”形增长,A错误;图2表示捕食关系,其中甲的数量明显多于乙,且甲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故甲为被捕食者,B正确;图3中两种群个体数呈现同升同降的同步性变化,故图3表示的是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元,研究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正确。命题生长点3 群落的演替“沧海桑田”的变化描述了由c到b的动态变化过程,该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答案:次生演替。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生物种间关系曲线模型辨析(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2)(3)“三看法”判断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