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训练(一)一、选择题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畜牧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已经产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可采用排除法。根据所给信息“制耒耜,教民农作”得出这与农业有关,排除A、B两项;再从“远古时期”“神农氏”等信息,可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
2、式的经营方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从材料和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故B项正确,A项不全面,C、D两项与题干无关。答案B3在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A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C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和分析问题能力。B错在“主要内容”;C错在“起源”;材料只提到商代,无法得出D。故选A。答案A4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己记载:“使五尺竖子棬,(牛鼻环),而牛恣(听任)所以之。
3、顺也。”这证明()A牛被牵引从事劳动 B牛被用作祭祀C牛的饲养水平有所提高 D牛与人的和谐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战国”“牛鼻环”“听任”,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采用牛耕从事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牛被杀死祭祀,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考查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牛的饲养水平和牛与人的和谐相处与题意无关,故C、D项错误。答案A5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安装有犁评的生产工具,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它是()A耧车 B翻车C曲辕犁 D筒车解析唐朝时期,我国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答案C6“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库响浪
4、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解析根据材料中“脚痛腰酸晓夜忙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依靠人力将水从低处运到高处,主要是曹魏时期的翻车,故B项正确。答案B7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也说“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溉浸,百姓飨其利”。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 B井渠C都江堰 D灵渠解析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故A项错误;史记中记载的“井渠”,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坎儿井。不符合材料“此渠皆可行舟”,故B项错误;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消除水患
5、、灌溉农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四川人民。所以四川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故C项正确;灵渠是秦始皇时期为了开发东南、岭南等地区而修建的,故D项错误。答案C8下图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的木刻图底本,图中翔实记录了黄淮运险要地段的灾害发生年代、治理过程和防范方法。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B反映了上古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的艰苦历程C是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的重要明证D是我国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明朝河防一览图卷中翔实记录了黄淮运险要地段的灾害发生年代、治理过程和防范方法,说明明朝重视农业水利设施的兴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河防一
6、览图卷记录的是明朝黄淮运险要地段的灾害发生年代、治理过程和防范方法,而非上古先民的治水历程,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明朝河防一览图卷中翔实记录了黄淮运险要地段的灾害发生年代、治理过程和防范方法,因而是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的重要明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朝河防一览图卷中翔实记录了黄淮运险要地段的灾害发生年代、治理过程和防范方法,因而也构成了我国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9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C千耦其耘 D自然经济解析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A
7、项错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耕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种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0“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乡绅的自然威望主要来自德高望重、勇于负责和办事公正。”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解析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
8、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与“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不符,故A项错误;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从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大清国农村民间自治的状况,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故C项正确;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与材料“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1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 D因地制宜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男耕女织
9、”的生产特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种植五谷、树桑、种菜及养家畜等,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因地制宜的特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B12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当时()A“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B“有力者无田可耕”C“生民之本,要当稼椅而食”D赋税(田租)沉重解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说明土地兼并严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四海无闲田”可知并非强调无田可耕,故B项错误;“民生之本,要当稼椅而食”与材料中“农夫犹饿死”无关,故C项
10、错误;材料意思是:秋收万颗子,农民还会饿死,很明显与当时的封建剥削有关,故D项正确。答案D13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答案C14
11、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査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解析材料讲述了为了征收徭役赋税,隋朝户籍法规定地方官员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情况,材料不涉及户籍制度与农业发展所需劳动力充足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制定户籍法是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保障的是政府的财政稳定,不是保障农民的措施,不是防止小农经济破产的保障措施,故C项
12、错误;户籍法通过清查户口,规定应缴纳的具体标准,保障徭役赋税征收,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工具出现的时间以及名称。图三在什么时期出现在什么地方?(2)从材料一的三幅图片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它们体现了农业生产上的什么特点?(3)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解析利用图片进行考查的题目,一般要结合题目提供的图片信息,迁移所学知识来回答。第(1)问中的图一、图二所示分别是二牛抬杠和耧车,图三结合所学可知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第(2)
13、问,图片资料反映的是农耕技术的不断提升,是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发展的一个缩影。第(3)问,考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答案(1)图一是汉代的“二牛抬杠”,图二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图三所示工具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2)信息: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精细的土地耕作;提高播种功效;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特点: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3)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寒暑,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14、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西汉晁错论贵粟疏(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请简要说明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第(1)问从唱词可以看出是“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为主。第(2)问要求对小农经济进行正确的判断,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材料二更能真实反映当时的情景。对材料观点的概括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对材料分出层次,注意语言要简练准确。答案(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2)材料二。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