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考向1 唐宋之变与社会治理转型 研透高考洞察新动向【真题研磨】1.(2020山东等级考T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表1 时 期概 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名师点评】核心主干情境载体素养考查解题关键唐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与演进时空观念:唐代前中期中央政治权力中心的转
2、移结合所学知识,翰林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权力变化的背后是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D正确【创新迁移】唐朝中后期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力运作更加一体化,皇帝逐渐走向处理国家政 务的前台,宰相逐渐纳入政务裁决和执行部门的体系之中,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 多地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是“坐而论道”的咨询者。这些变化表 明()A.中枢决策机制日益完善 B.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C.官僚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D.宰相职权受到限制 D 皇帝走向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宰相被纳入执行部门体系,说明相权受到限制,故选D;材料主旨是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未涉及中枢决策机制,排除A;由咨询者逐渐变为政务官,宰相角色发生变化,意味着
3、其部分权力被皇帝收回,并不等同于相权被分割,这是两个概念,排除B;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成熟,排除C。2.(2020天津等级考T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 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 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 的()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名师点评】核心主干 命题陷阱 素养剖析 解题关键 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因果错位”: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A属于干扰项 史料实证:在中
4、国古代社会,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阅卷点拨】1.解题攻略:“反映”“依据”类选择题,是围绕某一历史事件(现象)因果逻辑链条的两个端点进行考查,除了解所有围绕这一事件的诸多“意图”及“后果”外,更要明确哪一个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因素。(1)2020山东等级考T3,D就是最主要的影响。(2)2020天津等级考T3,抓住其内在逻辑:“文化认同”宗族管理地方自治。2.易错警示:(1)2020山东等级考T3,翰林学士的演进过程是从“备君主顾问”“开始参与决策事务”“正式参与朝
5、政决策”,但是参与决策并不等于控制了决策权,A错误。(2)2020天津等级考T3,“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管控,D错误。【提能增分超重点】【时空体系】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政治【核心要素】1.唐宋之变的具体内涵 2.推动唐代贵族政治到宋代文官政治演变的因素【易错防范】不能区分隋唐三省制与元朝中书省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1)隋唐三省:“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三省长官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2)元朝中书省:一方面元代中书省取代了前代的三省,实质上是把原来的三个丞相变成现在一个丞相的职位,成为全国最高决策和行政机关;同时中书省还直接管辖大都、山东
6、、山西、河北等地区,其在全国的派出机构称为行中书省。限时(15分钟 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在论述三省制度形成时,认为“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究其原因:“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这说明()A.内朝制逐步孕育出三省制度 B.三省制是削弱宰相权力的具体举措 C.三省的建立打破了旧有体制 D.三省制是加强皇帝权力的必然结果 考场练兵提升考试力 A 题干提及的是三省制度是由汉代的典事尚书、中书(即天子近臣形成的内朝)发展而来的,故选A;题干中“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可知三省权力扩大,
7、排除B;题干提及的是三省制的形成原因,C是三省制的影响,排除;题干提及的是三省制度与汉代典事尚书、中书的关系,未提及与皇帝的关系,排除D。2.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A.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B.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 D 由材料可知,原主管官员及机构的职权逐渐被临时派遣官剥夺,这反映的是中央内部政务运行机制的演变,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在中央内部临时派遣官的迅速增加,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排
8、除A;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排除B;节度使、盐铁使等临时派遣官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代表,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3.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B 据材料“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可知,唐中后期制举科目更加关注时事,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治形势对科举考试的影响,故选B;经世致
9、用思潮形成与唐朝无关,排除A;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反映的是科举制选拔对象的变化,而非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C;材料描述的是科举中制举科目的变化,与考试程序的改革无关,排除D。4.宋史食货志记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 B“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说明当时农民的这些活动,很多均是负债进行的,故而才有“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产品生产出来首先得还债,故选B;据材料无法判断民间金融机构的情况,借债不一定需要钱庄,排除A;“公私之债,交
10、争互夺”体现的是生产的资金状态,与土地制度的状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说明了农民生活的困苦,说明社会矛盾可能尖锐,排除D。5.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材料表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 C.南北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动 D.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C 根据材料“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 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 愈来
11、愈重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成长起大量政治人物,这说明我国文化 教育中心南移,南北文化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动,故选C;根据材料“唐朝前期的政 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 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材料表明文化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并非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排 除A;南宋以后程朱理学发展为官方哲学,与材料所述时间“北宋”不符,排除B;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主旨南方与北方关系无关,排除D。6.武则天在位期间创立殿试,使得“恩归有司”变为“恩由主上”,使贡举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宋朝的新及第举人不再向宰
12、相、知贡举官谢恩,而是向皇帝谢恩,称作“朝谢”。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帝非常喜欢当主考官 B.宋代比唐代君主更开放 C.君主意欲亲自选拔人才 D.君主专制集权得到加强 D 及第举人由向主考官谢恩到向皇帝谢恩,避免了士人结为朋党,有利于皇帝亲掌取士大权,强化君主专制,故选D;皇帝让及第举人向自己谢恩的目的在于强化君主专制,并非热衷于当主考官,排除A;宋代及第举人向皇帝朝谢并不代表宋代君主较前代更开放,排除B;C反映的是表象,而非材料背后的实质所在,排除C。7.北宋初期,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藉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
13、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出,北宋()A.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B.乡村治理的制度完善 C.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 D.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 D 据材料“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中央通过剥夺地方权力、设置官员等相应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调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据材料“并藉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北宋初期并非完善乡村治理制度,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可知北宋初期,中央注重完善地方官员治理权,排除C。8.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
14、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 B.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D.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D 由材料“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可知事权集中追求的是效率,故选D;“事权强化”不妨碍君主集权,排除A;“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与政治中心的变动无关,排除B;“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可能与君相矛盾有关,理论上宰相的事权越大,君主感觉到的威胁越大,君相矛盾越突出,排除C。9.元代对行省进行监督的行御史台与行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从一品,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命权由其
15、直接上级部门御史台掌握,而不是行省。这一制度安排意在()A.最大化削弱行省权力 B.确保对地方监督的独立性 C.变蒙古制为汉地传统 D.加强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D 根据材料行省最高长官和行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是平级,监督官员由上级部门掌握,可见是为了相互牵制,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二、非选择题 1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宋变革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实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 一次社会转型,使中国传统社会进入齐民社会阶段。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 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 征;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大缩小了,社会身份趋于等
16、齐;社会等齐 性为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导致契约的普遍化,并使人 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由地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这就大大提高了 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齐民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 机会和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亦即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可以上升的途径。这就成为齐民社会较之汉唐世族地主社会进步性的基本内涵。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齐民社会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解析】第一问主要表现,据材料“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大缩小 了,社会身份趋于等齐”可得特权阶层缩小,社会身份趋于等齐;据材料“
17、导致 契约的普遍化”得出契约的普遍化;据材料“可以自由地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 的职业”可得人们可以自由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据材料“齐民社会为 人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亦即为人们提供了一 条可以上升的途径”可得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上升途径。第二问影响,据材料“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大缩小了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 缚”可得冲击了贵族特权;据材料“这就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可 得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据材料“自由地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结合所学可得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答案:表现:特权阶层缩小,社会身份趋于等齐;契约的普遍化;人们可以自由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上升途径。(答出其中3点即可,6分)影响:冲击了贵族特权;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