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 解题技巧.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364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 解题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 解题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 解题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 解题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 解题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 解题技巧.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 解题技巧.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一.教学内容:考前辅导: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二. 重点、难点:1. 能力要求的三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重点应用。2. 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解题技巧。三. 讲课内容及模拟试题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文综”考试的全称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顾名思义,是以考查能力为主,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思想,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形成的,其核心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一)提高综合能力首先要夯实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最好不要有知识的盲点,也不要死记硬背,做到“懂”字当头,而不是“背”字当头,重在理解。其次,要准确把

2、握主干知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把基础知识穿成线,编成网,构成知识网络,重在贯通,第三,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重在运用“牵牛要牵牛鼻子”如大气环境一章,关键是热力环流。因为它是由于地球上冷热不均造成的大气运动,是大气的一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假如地球不自转,地表又是均匀的,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只能形成一圈环流,即热力环流,实际上,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一圈环流才演绎成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再加上海陆分布的影响,又形成季风环流。这种实际的大气环流规律又是制约各地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基础。考试大纲中把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和

3、包含的关系,记忆包括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重要的地理数据;我国和世界的区域地理特征及区域差异;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等。理解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我国的基本国情、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区域国土整治措施等。应用包括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 、解决问题。以上三个层次应重在应用能力上,因为它是前两者的升华应用,是将已记住和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应用能力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 提取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主要来自卷面提供的资料。因此要仔细阅读和

4、理解资料。近年高考题型主要是选择和综合两大类。选择题多为“组题”,通过题首提示,用若干个相关问题来考核一个完整的知识块。题首提示可能是图像资料,也可能是数据资料或文字资料,答题时,不能忽略资料中的每一个已知条件(包括隐性条件)2. 运用提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归纳、推理。判断是对事物的确认,导致正确判断的因素有: 对事物现状的认识并有足够的材料予以证明; 有科学的观点和观念作为理论支持; 简明扼要地表述。3. 分析、说明成因高考题不一定考书本上的重难点,多数题是从解释或解决某实际问题的角度设计的,要求我们运用书本上分析重点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

5、,分析、说明成因时,仅从卷面资料中提取信息是不够的,必须运用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正确的观点、观念,加以分析说明,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工业区位选择,无论是对原有区位进行评价,还是选择新的区位,都应正确运用区位理论,根据各部门的不同区位条件来选择最佳区位,尤其是经济国家和环境因素一定要兼顾。(二)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 1. 选择题(1)仔细审清每一小题题干的题意,明确其表示的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2)针对题干,联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类、原理及规律,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并通过对比答案的异同,得出结论。这是选择题一般解法的主要环节。(3)对答案逐一筛选。(4)画草图或添辅

6、助线,有助于理解题意是无图考图选择题的解题技巧。(5)推理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有些考生对下面的选择题很头痛,不知如何入手。2. 综合题:综合题是近年来“3+X”高考模式中命题的主要题型,地理学科内的综合题多为读图填空、绘制简图和材料分析题。仅就地理综合题的几种主要题型,谈谈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1)图形联想法:以图形为联想的切入点,剖析图中提供的显性和隐性信息的内涵,抓住最本质的要点,联想与图形内在关联的地理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2)数据比较法: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有些是通过定量分析而得。数据比较法多用于表格数据或柱状图、坐标图像等形式的命题,通过对地理事物的量和量的变化趋势进行

7、比较分析,最终获得本质性答案。(3)区域分析法:此法为运用地理学不同的基本原理,对试题中各个不同区域的地理事项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地理事物的成因、规律和区域分布特征。此外,综合题还要注意语言表述。即使用地理术语,注意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层次性和准确性,使答题效率提高,避免无谓失分。例:某地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还要有冬季寒冷干燥)今年市模拟题“宁夏平原与河套平原灌溉系统对比,为什么宁夏平原对农业发展更有利?”,必须从“有灌有排”和“只灌不排”两方面考虑。【典型例题】例1 03年高考题读图并回答(1)(4)题。(1)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 )A. 180千米 B. 280千米 C. 38

8、0千米 D. 480千米(2)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A. 引入灌溉水源 B. 增加土壤肥力 C. 平整土地 D. 排水(3)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 热量条件B. 土壤条件C. 降水条件D. 光照条件(4)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 天然林 B. 水源林 C. 湿地 D. 草场答案:(1)B (2)D (3)A (4)C解析:题组围绕“P平原”设置试题情境和提出设问,考查区域地理知识及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第8题考查阅读地形图,从图中可提取的有效信息是:宏观

9、上先认出该图是东北地区(根据经纬度)R河是松花江,其河口位于P平原北部与黑龙江交汇处,至Q湖北岸间的连线大体与经线平行。其纬度大体在45N50N之间(约跨2.5110km),故选B第2题根据P平原地势低平,多沼泽等有效信息,确定选D。只要能认准该图是东北平原,第3、4两题便迎刃而解。综合题基本上是用资料设计情境,围绕专题逐步设问。因此,“提取有效信息”成为反映资料与问题关系的核心。对材料的运用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针对某一问题,在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注意材料中的隐性知识) 对材料进行归纳,发现问题。例2 03的高考(全国卷) 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

10、衰草”据此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1)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作者北顾的是 高原的深秋景色。(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答案:(1)N;E;内蒙古(2)10等温线东半段近东西走向,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西半段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受太行山走向影响。解析:该题引用古人游记用语,和局部区域图考查考生运用地图识别地形、地貌和准确定位的能力。从中可提取的有效信息有: 作者登山地点,在太行山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判断纬度应在长城附近的41N,而不是北京附近的40N。 200m等高线东为平原,以西为高原,可五台山属太行山的一部分,所以太行

11、山应靠近E而不是E。 10高温线的走向可从图中直接提取,东半段近东西走向,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西半段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受太行山走向的影响。例3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示内容为欧洲和南美洲CO2排放情况资料。表现欧洲的是 图,表现南美洲的是 图。1995年,欧洲人均排放量大约是南美洲人均值的 倍。(2)B地区人均排放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与B地区相比,造成A地区CO2浓度上升的特别原因是 。(3)城市中心区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的主要污染源是 ,对此,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4)CO2排放量持续增加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什么?答案:(1)B;A;3.5(2)煤炭占能源消耗量比例

12、下降,清洁燃烧技术的推广、环保意识增强;热带雨林的破坏(3)汽车尾气;发展公共交通、使用清洁能源、加强绿化、研究新的替代品(4)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各国经济结构改变解析:第(1)小题可以从图上提取有效信息,图A,CO2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低于图B,因此B为发达国家。第(2)小题需运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等作出分析、判断。第(3)小题则用正确的观念(环保)提出对策。归纳是对事物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思维。它以正确的判断为依托,例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与南方兵陵不同,但归纳起来,都要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去分析,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和土的、人为因素主要是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过垦、过牧黄土高原

13、,强取薪柴南方)。推理是对事物的形成以及变化发展进行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考。它们正确的判断和归纳为依托。例4 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不可能是( ) A. 12月29日12时5分B. 12月30日11时55分C. 12月30日12时5分D. 12月31日12时5分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不可能是”给予了暗示,说明此题只有一个选项是错误的,应该从多角度,周密思考。一般情况下,过经线要变更日期,但由于日界线与经线不完全重合,在日界线的几个弯曲处过经线时,日期不变,无论哪种情况,时间都不会倒流,故选B。【模拟试题】1. 我国东部地

14、区播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是( )A. 甜菜 B. 小麦 C. 水稻 D. 棉花2. 北纬、东经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 温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 高山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3. 设M(东经,纬度),N(东经,南纬)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 A. 和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B. 每年有某些时刻C. 每年约有6个月 D. 任何时候都是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 )A. 暴雨冲刷所致 B. 地表植被长期遭到破坏 C. 河流的侵蚀搬运作用造成的 D. 降水变率大所致5.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标出A、B两点的经度:A ,B

15、。(2)请在另一半球图中绘出该日晨昏线,用斜线表示黑夜。(3)当A点是20日4点时,B点是 日 点。(4)C点在B点 方向,A点在C点 方向。6. 读表中数据回答问题:气候资料一月均温()七月均温()12月2月降水量(mm)6月8月降水量(mm)年降水量(mm)甲825.034532740乙2627.56436142384(1)甲地气候特征是 ,乙地气候全球分布的规律是 。(2)甲、乙两地分别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 。(天然橡胶、油橄榄、葡萄、剑麻、大豆)7.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据图、表回答问题。年份1800年1900年1985年1995年煤(吨)

16、420.750.72铁矿(吨)21.81.31.25(1)19世纪初,钢铁企业,应靠近 布局。(2)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考虑经济效益,应布局在图中字母哪一处最合理?并简述原因。【试题答案】1. D解析:如果考生忽视了题干中“经济”这一知识类别,就会错选答案C,具有强烈的针对感。第一次审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感,容易在审题过程出现漏洞,而第二次审题正好弥补了这漏洞。2. B解析:考生在审题后,应进一步分析影响该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中的风带和气压带、海洋、海陆分布等)及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特别是根据纬度判断热量带,根据经度判断海陆位置(大陆的东岸、大陆内部和大陆西

17、岸),并比较答案在符合上述要求方面的异同。这样,就可以选择出正确的答案。3. B解析:从实例中可以看出本类型题目不仅需要知识和原理,而且对考生地图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很高,但又无图可依。这正是无图考图选择题的难点所在。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第一,对于图象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看清题目后,要画出一幅草图,把抽象空间思维转变为具体形象空间思维,这样有助于分析判断。第二,对于图象基础水平较高的同学来说,可通过空间想象来“复出”图象,并结合选项分析。第三,如时间允许,也可画草图进行“验算”,以保证其正确性。4. B解析:头痛之处是四个选项皆为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两种,怎么区分,又如何推导呢?这正说明该

18、类型题目具有逻辑因果推理的特点,没有这一思维过程是无法解答的。实例是问根本原因;推理过程是:地表植被长期遭到破坏植被根系消失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消失河流侵蚀搬运作用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判断结果为(B)。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掌握地理概念、分类、原理及规律等知识是分析题意的基础,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地理学习能力是分析题意的关键。有些考生在作选择题时总是被迷惑,表面上看是犹豫不决或粗心大意,而实质上是知识不扎实,应用能力不灵活所致。5. (1)W;E (2)略 (3)20;10 (4)东北;东南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利用图形联想法,将图上下两部分以南极点为轴心扭转整合,B点在观察者视线的背面;图中范围内

19、每条经线间隔,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增大,逆着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增大,推算出A点经度为W,B点经度为E。关键环节被突破,后面的问题就好解答了。6. (1)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之间(2)甲油橄榄、葡萄;乙天然橡胶、剑麻解析:通过数据分析,推断气候类型是解题的关键。由表中数据资料判断;甲地最热月均温25,最冷月均温8,且高温时期降水稀少,只有32毫米,低温期降水丰富,达345毫米,即为地中海气候。乙地全年气温在26以上,冬、夏降水多且均匀,全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故为热带雨林气候。两种气候下的农作物很容易选择。 7. (1)煤炭产地(2)乙地。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源利用率提高炼1吨钢的煤炭使用量下降,故接近铁矿产地。解析:工业布局的目的是要以最少支出,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图示区域中甲、乙、丙、丁四地分别为煤炭产地、铁矿产地和消费市场;铁矿、煤炭和钢材都是运量大的物质,长途运输应选择比公路运量大、运费低的铁路运输。丙地只有公路运输,可考虑布局在甲、乙、丁三地,计算比较其运输量,应布局在乙地最节省成本,经济效益最好。注:本题设给出城市位置,未考虑环境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