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193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蓟县擂鼓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成的B. 浆细胞经主动运输分泌的抗体先进入,再进入C. 中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CO2等物质D. 长期营养不良引起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化学成分以及相互转化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像【详解】图中:是淋巴、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A错误.浆细胞经胞吐分泌抗体,抗体不进入细胞内液,B错误.是血浆,含激素

2、、血浆蛋白、乳酸、CO2等物质,C正确.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水更多的进入组织液,引起增多,D错误.【点睛】抗体不能进入靶细胞发挥免疫作用;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靠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液的运输,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分泌的抗体、激素、淋巴因子及血浆蛋白等也属于内环境成分。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要经过突触结构,突触后膜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A. 电信号电信号B. 化学信号电信号C.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D. 电信号化学信号【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且在突触间隙中需借助神经递质(化学信号)进行传递,因此突触处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兴奋

3、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而在突触后膜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经过突触后膜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类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突触处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答案。3. 如图是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2、3、4、5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切断b、刺激

4、a,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 兴奋在结构2和结构3的传导速度相同C.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D. 当刺激a点时,该处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发生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据图分析:图中1表示效应器,2表示传出神经,3表示神经中枢,4表示传入神经,5表示感受器。【详解】A、切断b、刺激a,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1),因此会引起效应器收缩,A错误;B、2是传出神经,3是神经中枢(含有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处的传递速

5、度是不同的,B错误;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C正确;D、当刺激a点时,该处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D错误。故选C。4. 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和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通过作用于垂体b,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 激素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激素分泌减少C. 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D. 幼年时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和c分别表示垂体、甲状腺、下丘脑,和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6、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即)作用于甲状腺b,进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错误;B、甲状腺激素(即)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B正确;C、由分析可知,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C正确;D、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即)分泌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D正确。故选A。【点睛】准确判断ac内分泌腺和激素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 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A. B. C. D. 【答案

7、】C【解析】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法”补充;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可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补充;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法”补充;性激素是脂质,可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补充。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故选C。6. 通过手术损毁鼠的部分下丘脑(能存活),下列结果可能的是A. 刺激下肢无反应B.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 体温无法维持恒定D. 尿量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躯体的运动中枢不是下丘脑,而是由脊髓和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控制的,A错误;B、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

8、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最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液减少,B错误;C、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现部分损毁下丘脑,机体不能正常维持体温的相对平衡,C正确;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部分下丘脑被损毁可能会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下丘脑的生理功能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7. 下图甲是蟾蜍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图甲中突触结构的放大模式图。请据图分

9、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为突触前膜,为突触间隙B. 的内容物释放到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C. 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 刺激D处,会释放神经递质,肌肉会收缩【答案】B【解析】【分析】甲图中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乙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处(该结构类似于突触)放大模式图,为突触小泡,为突触间隙,为突触后膜。【详解】A、突出小泡存在突触前膜内,故为突触后膜,A错误;B、突触小泡的内容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为胞吐的方式,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完成,B正确;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

10、的,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刺激C处, D处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但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存在突触延搁,所以尽管AB+BC=CD,但刺激C处,A、D处仍不会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C错误;D、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故刺激D点,不能传到F所在的神经细胞,D错误。故选B。【点睛】识别突触的结构,识记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解题关键。8. 下图是两种突触的模式图。若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则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70mV变成+30mV,如图1所示;如果递质是甘氨酸,则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70mV变成-85mV,如图2所示。下

11、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图1中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负变正B. 图2中突触后膜上递质的受体与Cl-通道蛋白的作用相同C. 正常生理条件下,乙酰胆碱在作用之后会被清除掉D. 图1和图2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种类不同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图1中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Na+内流,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B、图2中突触后膜上递质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起到传到信息的作用,而Cl-通道蛋白是控制Cl-进出细胞的作用,二者作用不同,B错误;C、正常生理条件下,乙酰胆碱在作用之后会被清除掉,否则会引起下

12、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C正确;D、图1和图2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种类不同体现了神经元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故选C。9. 下列有关激素、酶、抗体与神经递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蛋白质,能合成激素的细胞一定能合成酶B. 动物激素既不参与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但对生命活动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C. 神经递质的受体是位于突触前膜上的蛋白质,能与递质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D. 在发生二次免疫时,记忆B细胞可迅速合成大量抗体【答案】B【解析】【详解】A、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 RNA,A 错误;B、动物激素既不参

13、与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但对生命活动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B正确;C、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C 错误;D、二次免疫时,记忆 B 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合成大量抗体,D 错误。故选B。10. 甲、乙是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图甲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则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B. 细胞内外各种类型受体其结构都具有特异性,图乙中雄激素能被定向运送到靶细胞处C. 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D. 雄激素可能通过与靶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神经递质的受体

14、存在于细胞膜上,如果甲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则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A正确;B、受体具有特异性,激素随着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处,但只能与含有特定受体的靶细胞结合,故B错; C、人体胰岛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存在于细胞内,与甲图表示的机制相似,与乙图表示的机制不同,故C正确;D、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特异性地与相应的信息分子结合,故D正确。故选B。11. 人体细胞之间的通讯多数是通过信号分子传递的。有些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表面的受体,有些则作用于胞内受体。生物学上将细胞外与膜受体结合的信息分子称为第一信使,由其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则称为第二信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表面膜受体的

15、化学本质为糖蛋白B. 神经递质和大多数激素属于第一信使C. 第二信使通过调控细胞核内发生的基因的翻译过程发挥作用D. 第一信使与膜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蛋白质在细胞膜形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糖被,它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2)第一信使即细胞外信号,根据胞外信号的特点及作用方式,化学信号分子可分为激素、神经递质和局部化学介质这三种类型。【详解】A、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A正确;B、与膜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主要包括

16、三大类:一是可长途运输的激素分子,二是短程传递的神经递质,三是作用于周围细胞的局部介质,B正确;C、第二信使的受体位于细胞内,第二信使的作用,本质上都是在核内启动基因的转录,最终提高细胞内的某些蛋白质尤其是某些酶的数量,来长时间实现对细胞代谢和功能的调节,C错误;D、第一信使与膜受体结台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正确;故选C。12. 下图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方式示意图,下面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上图三种方式中信息的传递都需要细胞膜上载体的协助B. 图乙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的信息交流方式C. 图丙中靶细胞若是神经细胞,则细胞之间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 图甲内分泌细胞

17、产生的激素若是胰岛素,则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和肌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信息的传递需要细胞膜上受体的协助,有些受体存在于细胞内,A错误;B、精子和卵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识别和结合,在两个细胞之间直接完成信息交流,B正确;C、图丙中靶细胞若是神经细胞,则细胞之间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D、图甲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若是胰岛素,则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和肌细胞,能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与肌糖原,降低血糖,D正确。故选A。13. 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它是由下丘脑分

18、泌并释放的B. 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激素和(或)两种激素的分泌C. 胰岛中的B和C两种细胞虽然分泌的激素不同,但它们含有相同的核基因D. 图中的A最可能是生长激素【答案】A【解析】【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错误;B、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或)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B正确;C、胰岛中的B细胞是胰岛B细胞,C细胞是胰岛A细胞,两种细胞的遗传信息相同,两种细胞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转录出不同的信使RNA,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C正确;D、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D正确。故选A。【点

19、睛】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对甲状腺激素的分解调节和反馈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等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构建模型,及运用模型解题的能力。14. 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B. 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C.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D. 淋巴细胞只分布丁中【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

20、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细胞内液、丁是淋巴【详解】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丙(细胞内液),O2浓度最高的是甲(血浆),A错误;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使乙的含量会增多,甲的含量会减少,B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丁液)淋巴中,会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甲液)血浆中,D错误。【点睛】判断内环境的具体成分时,先抓单向箭头,两个单向箭头所夹的一定是淋巴。淋巴一定来自组织液并指向血浆。15. 下面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检测项目检测结果正常值甲患者乙患者T3

21、(ng/dL)41345110200T4(ng/dL)281585512TSH(ulu/mL)227010270注: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A. 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B. 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低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参与调节TSH激素的分泌D. 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答案】C【解析】【详解】A、由图可知,甲的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而TSH激素水平较高,说明机体可能是因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

22、少,此时TSH激素分泌增加,所以,甲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乙的检测结构中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而TSH激素水平较低,说明甲状腺激素较高,反馈抑制TSH的分泌,所以乙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A错误;B、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产热,寒冷条件下,体内甲状腺激素较高,进入医院立刻抽血体检,甲状腺激素指标会偏高,B错误。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的TSH量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到一定程度,又会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使TSH激素量减少,C正确;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增强是机体内环境正常调节的过程,D错误;故选C。16. 下图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常见的

23、一种联系方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构成2个突触B. 神经纤维兴奋是Na+大量外流的结果C. 刺激b处后,a、c处均能检测到电位变化D. 这种联系有利于神经元兴奋的延续或终止【答案】D【解析】【详解】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A错误;神经纤维兴奋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B错误;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b,兴奋只能从b的右侧向下传递到c,再传递到b,而不能从b的左侧传递到a,只有c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据图可知,刺激b时,兴奋可沿着bcb的方向顺时针持续传递,同时,又不能传递到a,因此这种联系有利于神经元兴奋的延续或终止,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突触

24、结构、兴奋传导以及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7. 下列对寒冷环境下机体出现的生理变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毛细血管收缩以增加产热B. 皮肤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产生冷觉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D.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稳定【答案】A【解析】【分析】寒冷时体温调节的过程如下:【详解】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A错误。皮肤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当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形成冷觉,B正确。从水平衡调

25、节来说,寒冷时通过皮肤散失水分减少,此时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使尿量增多,C正确。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完成,D正确。【点睛】易错警示: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等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2.无论寒冷还是炎热,正常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18.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B. 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C. 多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但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只有一种激素参与调节D. 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

26、持在38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答案】B【解析】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A错误;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因此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B正确;多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也有多种激素参与,如抗利尿激素、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等,C错误;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 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中枢、水盐调节、等知识。本题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中的基础内容,是学生必需掌握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掌握

2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作用机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还需要学生掌握在调节过程中的激素的种类及作用。19. 某同学从室温20的家中来到0户外的一小时内,其体温调节的情况将会是A. 体温维持恒定不变B.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C. 毛细血管舒张以减少散热D. 可能会出现打寒颤的条件反射【答案】B【解析】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从室温20的家中来到0户外的一小时内体温略有变化,A错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从室温20的来到0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体温,B正确;寒冷环境中人的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热量散失,C错误;寒冷引起的打寒颤属非条件反

28、射,D错误。【点睛】学生对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理解不清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20. 如图是蛙坐骨神经纤维某位置上给予刺激示意图,图中反应电表 变化的顺序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表现为外负内正。【详解】a点给予一适宜刺激后,传导方向从a到b,没有传到c之前,神经表面电位变化为,传过b后但未传到c时,b恢复静息电位,电位变化为,传到c电位变化为,传过c之后电位变化为,故在蛙坐骨神经某位置上给予刺激,反映电表变化的顺序是。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需明确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以及神经兴

29、奋的传导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题图分析作答。21. 下列关于人体胰岛B细胞合成的蛋白质(或多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降低血糖浓度B. 在核糖体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C. 充当和激素结合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D. 运输葡萄糖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答案】D【解析】【分析】1.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2. 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大多数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各种蛋白质合成之后要分别运送到细胞中的不同部位,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的蛋白

30、质要通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内,成为分泌蛋白;有的蛋白质则需穿过各种细胞器的膜,进入细胞器内,构成细胞器蛋白。3. 有氧呼吸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里进行的糖酵解:即在无氧条件下把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并产生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柠檬酸循环:即在有氧条件下把丙酮酸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少量能量。最终,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所产生的NADH和FADH2进入氧化磷酸化过程,代谢产生大量ATP。【详解】A. 人体胰岛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为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A正确;B. 细胞合成蛋白质是在核糖体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B正确;C. 在血糖调节的过程

31、中,胰岛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与相应的激素结合,以促进或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C正确;D.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丙酮酸,丙酮酸被运输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分泌蛋白质的合成,血糖调节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选项中降低血糖浓度、脱水缩合、受体及葡萄糖分解等关键词联系对应的知识进行分析。22. 动物被运输的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 图中M促进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

32、神经体液调节C. 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D.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答案】B【解析】【分析】动物运输的过程中,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状态的刺激,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作用于细胞。【详解】A、动物被运输过程中,接受相应刺激,引起下丘脑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B、图中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M,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CD、由图可知,运输刺激导致动物体内皮质醇增多、通过反馈调节,作用

33、于下丘脑和垂体,进而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分泌活动,使皮质醇含量逐渐恢复,CD正确。故选B。23. 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盐平衡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过程均会加强B. 与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加,产热量增加C. 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D. 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答案】C【解析】【分析】当身体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

34、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题图分析,图中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是肾上腺素,是抗利尿激素,为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详解】A、寒冷刺激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即过程均会加强,A正确;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主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错误;D、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并分泌产生的,D正确。故选C。【点睛】24. 自然神经科学刊登

35、文章指出,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A. 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B. 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C. 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D. 抑制大脑皮层产生感觉【答案】C【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神经调节,回忆和梳理反射弧的结构、突触的结构、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等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只能暂时减缓瘙痒感,说明这类药物不能阻止也不能激活瘙痒感受器

36、发出瘙痒信号,A错误;B、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能够使得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因此不可能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B错误;C、由“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可推知,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即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 ,C正确。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以使得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因此其不能抑制大脑皮层产生感觉,D错误。故选C。25. 学习

37、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面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B.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C.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 第一级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

38、程,A正确;B、记忆是将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B正确;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D、第一级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第二级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故选D。二、填空题26. 根据下面人体体液的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只写字母)。(2)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还可以通过皮肤以_形式排出。A和B的交换是通过_的结构进行的。(3)过程d表示_作用。(4)E和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答案】 (1). ABD (2). 汗液

39、(3). 毛细血管壁 (4). 对水的重吸收 (5). 蛋白质【解析】【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C是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详解】(1)A是血浆,B是组织液,D是淋巴,三者属于内环境。(2)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有: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排汗,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互相渗透。(3)d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4)原尿与血浆相比,原尿主要不含大分子蛋白质。【点睛】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流向淋巴,淋巴只能流向血浆。27. 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环境中,进行如下图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

40、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侧为_、B侧为_(填“正”或“负”)。(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向的。(3)已知如图如图整体结构称为_。神经纤维b在a中细小分支膨大部位叫作_。【答案】 (1). 正 (2). 正 (3). 双向 (4). 反射弧 (5). 突触小体【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

41、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据此答题。【详解】(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因此形成内负外正静息电位,A、B两侧均为细胞膜的外侧,故静息时两侧均为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3)图示为反射弧结构;其中神经纤维b在a中细小分支膨大部位叫作突触小体。【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并准确做答。28.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

42、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下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请回答:(1)据图判断谷氨酸是_(兴奋/抑制)型神经递质,判断的理由是_。(2)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_。(3)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_,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的机理可能是_。【答案】 (1). 兴奋 (2). 钠离子进入细胞使细胞出现内正外负 (3). 识别谷氨酸运输钠离子 (4). 增加 (5). 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或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等)【解析】【分析】1、突触由突触前

43、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2、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使细胞出现内正外负,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因此谷氨酸是兴奋型神经递质。(2)题图显示:谷氨酸与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可见NMDA的作用有:识别谷氨酸、运输Na+。(3)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成Na+过度内流,而Na+过度内流,会使神经细胞的细胞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最终使神经细胞因吸水过多而导致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结合ALS的发病机理可推知,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最终导致突触间隙谷氨酸的含量减少。【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明确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以题意和题图呈现的信息“谷氨酸与NMDA结合、Na+内流”等为解题的切入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