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A部,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可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A. 精耕细作B. 农牧结合C. 独立发展D. 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可知农业生产在时间、肥料、耕作技术上优化,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畜牧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独立发展和自给自足,故CD项排除。2.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
2、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A. 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B. 推动了租佃关系确立C. 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D. 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知,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点睛】“
3、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关键信息。3.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外来棉纺织品强有力竞争C. 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D. 小农经济的阻碍【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古代社会是自给自足为主的农耕状态,耕织结合是主要特点,家庭手工业最主要的部门是宋元之后就占主导的棉纺织业,故选D;鸦片战争前不存在B项的情况,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不选;A项不能解释其他行业和棉纺织业的差别,排除。4.“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
4、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A. 唐朝都城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B. 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C. 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D. 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力。材料中“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体现了“坊”即住宅区的商业繁荣,;“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无一家不买卖者”,体现了南宋都城杭州商业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故C项正确,BD项不全面;唐朝坊市制度比较严格,故A项错误。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变化【名师点睛】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商品
5、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5.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A. “草市”开始出现B. “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C. 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D. 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开始”;C项
6、出现在明清时期;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6.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B. 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C.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D. 城市商业发展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排除;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区域长途贩运兴盛的信息,排除;当时苏州经济繁荣,商品应有尽有,反映了明代商业发展繁荣,故选。7.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
7、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B.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农业的发展C. 闭关锁国政策长期推行D. 传统科技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中国的劳动效率没有提高,在于中国的经济形式,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中期以前,经济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A项符合题意,正确。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都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国策,BC两项均排除。传统科技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D项表述有误,排除。故选A。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8、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因素【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因素(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3)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4)农学著作的问世(如汉代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5)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如占城稻、玉米、薯类)(6)重视水利的兴修(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8.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
9、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A. 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B. 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C.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D. 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传统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受到冲击,故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现象不能反映清代文人有普遍的重商意识,排除。B项,题干旨在强调传统义利观的变化,而非社会逐利风气,排除。D项,题干无法体现明清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排除。9.据湖南口岸贸易情形的记载:“自近年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
10、一纵,尤为畅销。业此者现有四十五家,而每日所获,各不下三四百金。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这说明A. 近代民族纺织业发展缓慢B. 本地棉花价廉难销售C. 洋纱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D.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洋纱涌入中国市场,本地棉花滞销,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棉纺织贸易经营者增多,获利颇丰”,与民族纺织业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本地棉花滞销,而不是本地棉花价廉难销售,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湖南口岸贸易的情况,不能说明洋纱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故C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洋纱一纵
11、,尤为畅销”“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结合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10.有史家注意到,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甚至“村镇收租之家,至其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苏南缺乏近代民族工业B. 苏南地区小农挣扎求生C. 苏南没受上海开埠影响D. 苏南经济结构几无变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可知,近代苏南地区仍然存在自然经济,农民挣扎求生,选项B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苏南地区处于通商口岸区
12、域,已有民族工业,排除A;选项C不符合史实,材料描述的现象是苏南部分地区存在,但根据所学可知,该地区受到上海开埠影响,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的解读,即苏南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自然经济。11.在近代中国,这场运动“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合文化的尝试。”属于这场运动的企业是A. 发昌机器厂B. 汉阳铁厂C. 大生纱厂D. 沈阳机床厂【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这场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技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
13、识,这是洋务运动,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B正确;AC两项是民族工业,不是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排除;D项是新中国创建的工厂,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合文化的尝试”,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内容分析解答。12.“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首近代上海的竹枝词反映的是A. 洋务运动中兴办近代军用企业B. 中国扭转了对列强的贸易逆差C. 列强控制中国水上运输局面被打破D. 晚清政府成功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竹枝词内容可推知材料所说为
14、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该局设立打破了列强对中国水运事业的垄断局面,选项C正确;轮船招商局是民用企业,选项A排除;选项B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始终未能扭转贸易逆差,排除;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倾略,选项D夸大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排除。13.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可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之一是A. 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B. 民族工业缺少技术优势C. 战争对经济环境的破坏D. 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榨【答案】A【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马关条约之后的资本输出
15、形式,格外强调的是各种税收一律全免,这是抑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之一,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技术问题;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战争有关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政府有关的内容。14.根据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的报告,在国统区3700余家工业中,官营占资本总额的69%,民营只占31%。在宋家控制下的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到1942年,它的已开工纱锭占大后方全部纱锭的1/4强。这反映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A. 封建主义B. 帝国主义C. 官僚资本主义D. 政局动荡【答案】C【解析】国民政府的官营资本其实就是官僚资本主义。从材料中可知官僚资本占据国统区经
16、济的大部分,因而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选择C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民国时期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而材料中主要讲官僚资本的影响,所以A、B两项错误;政局动荡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因此D项错误。点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沉重的捐税负担、官僚资本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国民政府的官营经济指的就是官僚资本,因此可以做出判断。15.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
17、实施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D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
18、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16.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 农业合作化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 人民公社化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
19、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即农业合作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农业仍然以个体生产为主,随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互助组、试办初级社,三大改造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符合题意,BCD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故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17.“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A. “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B. “大跃
20、进”的“浮夸风”C. “文革”的严重错误D.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失误,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是指片面追求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计划指标,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左倾错误,而题干中的“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体现的是浮夸风,B项符合题意;A项的时间是在1957年,和题干不符;B项的时间是19661976年,和题干不符;D项是在1978年后,和题干不符;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8.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
21、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中央制定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 )A. 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B. 减轻农民负担C. 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D. 改革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中共中央肯定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家庭副业,这是对以往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纠正,故答案为A项。发展家庭副业与减轻农民负担无关,排除B项;当时中国不可能打破“大锅饭”,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点睛: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
22、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针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逐步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产。”这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B. “农业合作化”的政策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某次饥
23、荒是1959-1061年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底,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出现好转,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政策结果,故C正确;是建国初期一五计划;属于建国初期农村生产关系改革;是年以后农村实行。20.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上述认识的变化反映出A.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基本建立B. 党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做出了最科学的论断C.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D. 计划经济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24、,200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故A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做出了最科学的论断,故B项错误;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说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计划经济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故D项错误。21.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A. 信息速递功能B. 娱乐教化价值C. 政府喉舌功能D. 商业广告价值【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
25、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商客及货丝、货物”等字眼反映的是商业,而非信息速递、娱乐教化、政府喉舌等,所以本题材料是意在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价值。故D正确。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纸【详解】22.19世纪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材料说明A. 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末B. 当时社会时尚有崇洋媚外的倾向C. 西方生活方式已在中国占主导地位D.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凡物之贵重
26、者时皆谓之洋”可以看出,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反映了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故答案为B项。A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但是不能说明西方生活方式已在中国占居主导地位,排除;D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23.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
27、府A.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 仍缺乏近代化意识C.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D.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答案】B【解析】【详解】“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近代化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不存在维护国家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2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
28、是()A. 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B. 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C. 向海陆空立体发展D. 向机械牵引力演进【答案】B【解析】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创造,例如轮船从国外引入,到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黄鹊号”,故A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排除;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不能说具有封闭保守的特点,故B错误,符合题意;向海陆空立体发展,近代的交通工具,陆地上有火车、汽车、电车等,空中有飞机,海上有轮船,呈现出向海陆空立体发展的趋势,故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向机械牵引力推进,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故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29、25.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起,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擦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C. 新旧风俗杂陈D. 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当时中国既存在传统的东西,也存在西方工业文明成果,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片面,排除。26.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丝绸纺织上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古代获得“丝国”称号是A. 商周时期B. 西汉时期
30、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素有“丝国”的誉称。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故答案为B项。A项,商周时期是古代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排除;CD项,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31、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7.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A. 土地制度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 土地从国家所有彻底转变为私人所有C.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完全分离D. 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A项错误,土地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B项错误,错在“彻底”;C项错误,错在“完全分离”。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表明了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
32、【详解】28.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A.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B.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C. 反映了土地转让制度化D.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元时期的土地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土地兼并的程度,排除A;B项“租佃关系日益规范”,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排除;D项“限制了”说法不准确,不符合史实,排除;“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体现的就是土地转让制度化,C项符合材料的描述和题意,正确。故选
33、C。29.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A.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D.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答案】D【解析】【详解】自然经济是指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生产单位需要进行的生产,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而不是交换。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表现为手工业和农业日益分离并趋于商品化,D项正确;大批洋货涌入中国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控制中国市场,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属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不是含义,AB项错误;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漫长,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始终没能取代自然经济,C项
34、不符合史实。30.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迥异反映了( )A. 列强对华侵略放松B. 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C. 列强资本输出减少D. 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答案】B【解析】通商口岸的开辟,促进了晚清社会的近代化,政府主动增加商埠就是为了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故B正确;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是步步加深,故A错误;清末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故C错误;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
35、小题,第31题22分,第32题18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中国商业简史材料三 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请回答:(1)材料一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3)材料三中所示的十三行在当时行使怎样的职能?它实质上是哪一政策的产物?(4)根据所学知识,从政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角度,分析宋、清时期
36、的不同,这对海外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答案】(1)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发展迅速。(2)城市商业繁荣;交易无时空限制;早市、夜市相连。(3)是由政府特许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实质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4)宋朝的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对外贸易兴盛;清朝时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使中外贸易渐趋萎缩。教训:要坚持对外开放,采取有利于商贸发展的政策。【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准确提取,从图片中的车水马龙的景象,商业区与居住区混杂在一区,说明宋代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商业经济繁荣,城
37、市面貌变化巨大。(2)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分析归纳有效信息,由材料中“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便可以直接归纳出当时宋代的商业繁荣、无时空的限制等。(3)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再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广州十三行是管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机构。(4)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与理解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从政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角度”,然后总额信息可以得出认识:对外开放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商业经济
38、的发展,致使国家的落后。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闭关锁国【详解】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西汉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材料三: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
39、人,改为中英合办”。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反对。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数量远超以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怎样的基本经济思想?试谈这一
40、政策对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哪些消极后果? (2)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经济出现怎样的变化?从材料二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曲折发展的命运对我们有何启示?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答案】(1)重农抑商;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耕与织分离,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无法实现独立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4)80年代农村经济体
41、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企改革,中国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9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详解】(1)一问经济思想可根据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得出重农抑商政策;二问消极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一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可知,西方商品的输入冲击了传统家庭手工业,使得“织”和“耕”分离,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二问原因结合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进行回答。(3)启示根据材料三“荣氏兄弟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与本国封建势力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故可从民族独立、改变社会性质等角度进行阐述。(4)根据所学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及开展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九十年代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