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550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试题(选修)(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A. 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B. 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C.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D. 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答案】C【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故答案为C项。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

2、力,A项说法夸张,排除;原子弹本身不能做到远程打击敌国,必须同导弹结合才行,排除B项;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政策,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64年”,联系这一时期我国的重大科技成就特别是材料中的“军事技术”所包含的信息来确定材料所指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据此作出正确选择。2.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位。这实质上反映出A.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B

3、.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C. 高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主要依据D. “科教兴国”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列,说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而是强调中国的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列,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排除A。高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参数之一,不能说是主要依据,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科教兴国的内容,而是强调中国的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列,排除D。点睛:本题属于实质(本质)类型选择题,首先必须要明确本质(实质)的准确含义;然后要弄清材料中所给

4、现象“是什么”如本题“中国的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设问“其反映了什么”,再结合其时代背景、目的等方面去思考。3.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B.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 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 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了航天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

5、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在世界航天业的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航天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国打破大国空间技术的垄断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科学技术航天事业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A. 义务教育的普及B. 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C. 希望工程的推动D.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答案】B【解

6、析】我国初步形成国民教育体系是1965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8.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主要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推动,B正确;A是20世纪90年代;C是支持西部教育方式;D是1995年提出。5.1952年,中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高等学校由211所减为182所,其中综合性院校由55所减为13所,工科院校由33所增加为39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加为32所,农林院校由17所增加为29所。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这次高校院系调整A. 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

7、 仿效了英美高校体系限制人文社会科学C. 是在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采取的举措D. 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调整工作的重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了在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中,工科、农林、师范院校增加了,工科院校增加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农林院校增加是为了培养农业人才以配合工业化进程,师范院校增加是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因此这次院系调整是为了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A项正确;从材料“195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当时建国初期,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政策,效仿苏联的体系,故B项排除;三大改造是1956年完成的,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突出国防科技,故D项排除。6

8、.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 实现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B.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C.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在文革结束后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A项排出;紧扣题干中“1985年5月”,联系时代背景,可知为了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改革的要求,1985年的我国进行如题干中的教育改革,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

9、战略,故C项排出;据所学可知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形成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故D项排出。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伽利略发现,运动中的物体若无一定的外力使它转向,便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发现要求人们必须能解释:为什么行星不以直线飞离,而趋于落向太阳,结果形成其椭圆形的运行轨道;为什么月亮同样地趋于落向地球。”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若无外力作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 行星不飞离曾经被解释为上帝的原因C. 这一发现影响了整个思想文化领域D. 行星不飞离原因是发现三大定律的关键【答案】D【解析】【详解】行星不飞离而形成椭圆形的运行轨道,是因为引力的作用,符合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是物体运

10、动的三大定律,故答案为D项;从材料中的“运动中的物体若无一定的外力使它转向,便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人们曾经认为这种现象是上帝的意志,排除B项;这一发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排除C项。8.“惯性是物体的根本属性,惟有外力才能克服物体的惯性。其蕴含的价值观是崇尚人的价值”因为人有能力改变和控制自然。”这说明A. 经典力学体系完成对自然的认识B. 近代科学提升教皇的权威和地位C. 近代科学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D. 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近代科学促进思想解放,“惯性是物体的根本属性”说明是牛顿经典力学发明,“人有能力改变和控制自然”说明人文主义思想出

11、现,C正确;A、B不符合材料主旨;现代物理学是量子论和相对论,不符合材料中经典力学信息,排除D。9.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A. 近代科技对文艺复兴的促进作用B. 牛顿定理对其它自然学科的影响C. 牛顿科学精神所具有的哲学意义D. 经典力学为相对论奠定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法国尤为突出”,材料中的时间是18世纪,可知是指法国启蒙运动,宣言理性主义

12、,“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说明启蒙思想家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即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精神所具有的哲学意义,因此C选项正确;文艺复兴的时间是在1417世纪,与题干无关,不选A选项;根据材料“18世纪后半世纪”“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法国尤为突出”等信息得知,材料指的是启蒙运动,无法得出牛顿定理对其它自然学科的影响,不选B选项;相对论是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存在的不足,但材料没有涉及相对论的问题,不选D选项。10.“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13、“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结合所学可知,该种风格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故答案为A;B是现实主义文学,排除;C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排除;D是无产阶级文学,排除。11.剑桥艺术史中提及某一画家的作品时说:“(他的画)却表明:在某种意义上,经验超越现状,引向追忆,哪怕仅此而已

14、也罢。尽管他指望观众还能看出更深层的含义。(正如画家所述)那从水闸流出的潺潺水声、柳树、纤细的栏杆,还有砖砌的建筑物,我爱这样的事物只要我能作画我就会不停的描绘这样的地方,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据此判断该画家作品的风格是A. 现实主义流派B. 浪漫主义流派C. 印象主义流派D. 现代主义流派【答案】B【解析】材料“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结合课本知识可以知道浪漫主义绘画注重表达人的感情,故B正确。A项注重揭露社会现实,排除;C项善于捕捉光与色之下的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排除;D项注重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排除;12.宗教和科学都想说明人类是如

15、何起源的,但宗教和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宗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上帝创造并且永远不变的,而科学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生命是物质世界不断进化的结果;宗教依靠主观想象和圣经来臆断人类起源于上帝的创造,而科学则依靠证据和实验来论证人类起源于物质世界。宗教和科学的尖锐对立源于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严重分歧B. 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的分歧C. 宗教意识和科学意识的不同D. 拥有的权力和社会地位不同【答案】A【解析】“宗教认为、科学则认为”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强调的是宗教和科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不同才导致了二者的对立,所以材料认为宗教和科学的尖锐对立源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严重分歧,但是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价值

16、观、宗教意识和科学意识不同、以及权力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信息,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3.1850年的雨果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题作历史的书。”“他”的这部书是( )A. 巴黎圣母院B. 人间喜剧C. 百年孤独D. 美国悲剧【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雨果的解说信息可知该文学家对现实社会充满恐慌,结合“戏剧”“1850年”可推断出该“部了不起的书”指的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流派的名著人间戏剧,故选C。A是浪漫主义风格,排除;C属于后现代主义风格,排除;D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但时间和

17、作品的历史定位不符,排除。点睛:很多同学害怕十九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的知识考查,认为知识琐碎,难以把握。其实,简洁思路是由不同时期流行不同风格的文学艺术来判断。结合所学,19世纪中期流行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而描绘的风格也是如此,这样判断就不用一个一个的对照了。14.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A. 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B. 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C. 成为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D. 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从材料“1861年1月”“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

18、自然科学根据”中可以看出,达尔文的进化论对马克思研究社会科学起到了作用,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指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排除;第二工业革命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1861年1月”“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是解题的关键。15.某学者曾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据此推断“两次重大的打击”A.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B. 推动自然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C

19、. 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造成冲击D. 打击了基督神学权威【答案】D【解析】第一次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第二次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二者都打击了基督神学权威,D正确;进化论是启蒙运动思想影响,A错误;B是文艺复兴影响;C不符合材料主旨。16.一位画家宣称“今天我们要求的,是一种在色彩上特别有生气、特别强烈和紧张的艺术”,他主张用色彩强烈的对比或和谐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他号召画家不要害怕用强烈和响亮的色彩。下列作品符合他主张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他主张用色彩强烈的对比或和谐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他号召画家不要害怕用强烈和响亮的色彩”等信息来看,这位画家属于印象画派

20、,向日葵是印象画派作品,故答案为D项;A项是现实主义,B项是浪漫主义,C项是现代主义,均排除。【点睛】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画布上。17.达尔文逝世后,英国的报纸呼吁把这位“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与牛顿等人埋在一起供后人凭吊。因为“与这位震撼世界的思想家的成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相比,日常政治的喧嚣大部分不过是尘土一般的贫乏”。这

21、主要是基于达尔文的理论A. 致命地直刺封建神创理论B. 极大地激发社会竞争意识C. 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D.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答案】A【解析】据材料“达尔文逝世后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这位震撼世界的思想家的成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否定了封建神创理论,故影响巨大,故A项正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不是人类社会,故“激发社会竞争意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与生物进化论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哥白尼的日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故D项错误。故选A。18.他们认为:“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在他们的画作中,

22、“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以瞬间现象取代之,描绘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充满空气感。”下列美术作品与该流派艺术特征相符的是A. 自由引导人民B. 日出印象C. 拾穗者D. 格尔尼卡【答案】B【解析】由“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以瞬间现象取代之,描绘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等信息可以得出,这种艺术流派指的是印象画派。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属于浪漫主义流派,B属于印象派,C属于现实主义风格,D属于立体画派的作品,故选B。19.为反对学院派独霸艺坛,也为争取艺术独立,一群美国画家在20世纪初走到了一起,他们以真挚、热情的态度描绘贫穷肮脏的现代城市角落,被评论家称为

23、“传播丑陋的人”,被嘲讽为“垃圾箱画派”。下列作品与材料中的艺术风格一致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根据所学知识,题干描述的是现实主人美术作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A项日出印象属于印象画派,故A项错误;B项梅杜萨之筏属于浪漫主义画作,故B项错误;C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画作,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D项是毕加索的作品,属于现代主义画作,故D项错误。故选C。20.1905年,爱因斯坦引入了粒子概念,认为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是由一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后来定名为光子。爱因斯坦的这一成就A. 属于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认识B. 否定了经典力

24、学的时空观C. 标志着量子力学体系的建立D. 是对量子理论的成功运用【答案】D【解析】 材料体现爱因斯坦用量子论的观点解释光电效应,故选D;材料是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经典力学,排除B;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德国的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理论量子力学体系,排除C。21.一位科学家曾根据某一理论提出三大预言: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将向红端移动;引力场会使光线发生偏移。这一理论A. 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B.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C. 奠定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基础D. 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材料中的理论是爱因斯坦的

25、相对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故B项正确;A项是量子理论的意义,排除;CD项是指牛顿力学,排除。点睛:首先通过“三大预言”分析出这一理论是相对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22.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艺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直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的概括一点,甚本上可以说是A 主观因素完全取代了客观因素B. 客观因素逐渐压倒了主观因素C. 客观因素部分取代了主观因素D. 主观因素逐渐压倒了客观因素【答案】D【解析】从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进程来看,艺术家越来越注重个人情感的发挥,更加突出“自我感受”“自我表现”,

26、即主观因素逐渐压倒了客观因素。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B、C项不符合西方绘画艺术发展进程表现出的趋势,均排除。23.牛顿力学认为,物理定律的普遍适用性是与“绝对时空”相容的。相对论却认为,“绝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只有特殊意义,而“相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则有着普遍意义。由此可知,相对论A. 继承了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成果B. 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进行整合C. 在否定中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D. 完全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答案】C【解析】相对论认为“绝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只有特殊意义,而“相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则有着普遍意义,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故C正

27、确;A不能反映“而相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则有着普遍意义”,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否定和发展,并非整合和完全否定,排除B、D。点睛:抓住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绝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只有特殊意义,而相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则有着普遍意义”,结合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知识分析可知,相对论是在否定中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24.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种改变最能说明A. 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B. 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C. 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

28、成了巨大经济困难D. 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答案】B【解析】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电影艺术的发展对人们的观影习惯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出电影技术的进步,故A项排除;由材料可知看电影吃爆米花原先是禁吃,后来流行起来,并风靡全球,这表明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消费日益大众化,不再是上流社会享受,故B项正确正确;C项,材料无法说明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故D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排除,故B项排除。【点晴】解题时需要理解材料反映现象的准确意思,通过吃爆米花来反映电影艺术的大众化与商业化趋势,只有紧扣这一点,才能获取准确答案。25.如图的作者是荷兰的画家蒙德

29、里安,他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即“纯粹抽象”与之相似的作品是A. 向日葵B. 悲惨世界C. 拾穗者D. 等待戈多【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来看,该画家追求现代主义风格,等待戈多是现代派作品,故答案为D项;向日葵是印象画派作品,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拾穗者是现实主义作品,排除A、B、C项。26. 20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每周看两次电影,五分之二的人每周看一次电影。欧洲大陆国家的人们大致相同。这反映了A. 电影成为人们休

30、闲的主要方式B. 电影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主要方式C. 卓别林成为人们追逐的明星D. 工业革命为人们休闲提供了物质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受到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萧条,大部分人失业,大家生活在恐慌之中,为了逃避现实的恐慌和惧怕所以很多人躲进电影院,故本题答案选B项。材料看不出是主要的休闲方式,A项不选;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不符。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影响27.美国史家帕尔默说:“人们阅读的书籍没有标点符号,或者使用古怪的标

31、点符号;听被称作无调性的音乐,还故意制造嘈杂和不谐和的效果;热衷于研究抽象的或者非写实的绘画和雕塑,对它们艺术家本人往往不安上标题。”与上述艺术倾向最契合的作品是A. 自由引导人民B. 日出印象C. 约翰克利斯朵夫D. 格尔尼卡【答案】D【解析】“或者使用古怪的标点符号;听被称作无调性的音乐,还故意制造嘈杂和不谐和的效果;热衷于研究抽象”属于现代主义特点,D正确;A是浪漫主义;B是印象主义;C是现实主义。28.1960年,美国电视台首次直播总统候选人辩论场景。有趣的是,同一场辩论,在家里没有电视机、只能收听电台转播的选民看来,两个人基本上打了个平手;而观看电视转播的选民,却一边倒的支持肯尼迪。

32、这反映了A. 尼克松的观点更符合美国社会底层的利益B. 美国社会中产阶级青睐出生良好的候选人C. 政治候选人的上镜表现对选举有直接影响D. 电视台比电台更加善于抓住选民潜在心理【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影视艺术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故选C;尼克松的观点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美国社会资产阶级的诉求,排除B;D没有揭示材料的主旨,排除。 29.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讯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A. 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33、B. 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C. 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D. 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通信和交通,我们的文化和娱乐生活我们的购物等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选择A。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并没有强调人们日常生活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全球化和同步发展,故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信息技术革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信息技术发展

34、的特点和当今社会基本事实来理解和分析材料。30.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主要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回顾科技创新历程,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A. 工业10(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 工业20(第二次工业革命)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C. 工业30(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端倪D. 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第二

35、次工业革命带来电气时代,导致批量流水线生产,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社会,故B项错误。第三产业很早就有,只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显著而不是才产生,故D项错误;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端倪,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科技革命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

36、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

37、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解析】(1)背景: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应该从当时的国内形势和秦国自身两个角度分析。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国情来看,当时处于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或者说是:诸侯

38、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由“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可知,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耕:由材料中的“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可知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由材料中的“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指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由材料中的“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再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由“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可得出是废分封、行县制。(3)因素:题目要求“

39、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看,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根据其变法的内容和当时所处的时代形势可得出,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点睛:选修部分题目的答题依据基本上有两种:一是“根据材料”,另一个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而且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者越来越钟情于后者,这是因为这既可以考查到考生准确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考查调动所学相关史实和相关技巧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这一题的两个题目就都属于后者。3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

40、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

41、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答案】(1)意图: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主要因素: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优越性。(2)历史影响: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主要原因:善于学习先进

42、文化;坚定改革的决心。【解析】(1)由材料“ 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期於混一”可见孝文帝迁都的意图是: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由材料“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和“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可见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2)由材料“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

43、要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同时要克服困难,坚定改革的决心。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

44、慧加以补充改进。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答案】(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

45、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解析】【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前人持贬斥态度。原因:根据“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得出梁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根据“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2)政策设计:结合所学从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免役法的内容进行阐述;积极效果:结合所学可知,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推动农业生产发展。(3)根据材料”清末民国时期积极学习西方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

46、加以补充改进。“主观上可知为从传统文化寻找依据,客观上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社会形势进行分析。3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 克

47、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

48、的教训。【答案】(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置身于农民的立场“并结合所学农奴制改革内容中关于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角度回答原因。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沙皇贵族作为传统基础来保障”“的信息并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归纳作答。第(3)问,依据材料中保守派措施并结合所学从“改革要与人民群众利益结合、对待守旧势力以及进取的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