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6799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0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2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纲清单(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九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新政协的召开(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2)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3)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2)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正式确

3、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4、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知识点拨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依据: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建立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

5、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宪法和法律遭到破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2)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破坏。(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1)民主法律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198

6、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意义: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3)完善民主制度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易错提醒正确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

7、)区别:“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1)背景:1949年内战结束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过程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3)含义:一个国家(前提),两种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香港、澳门的回归(

8、1)香港回归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根本原因)历程: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3)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

9、识,即“九二共识”。(4)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5)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6)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特别提示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问题。(2)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11950年全国的基本解放标志着

10、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_答案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_答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_答案“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4村民自治就是指基层民主选举。_答案基层民主选举不等于村民自治。基层民主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而村民自治应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概念解

11、读与新中国民主政治相关的历史概念1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2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称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2、继续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组织形式。 获取材料信息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材料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摘编自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要求: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试答:_答案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运用材料说明问题1954年宪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材料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

13、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要求:分析材料,论证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与“代表性”的特点。试答:_答案(1)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2)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认知深化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项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背

14、景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从材料中发现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材料一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据

15、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材料二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发现问题: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该比例反映出当时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材料二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发展和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要求:(1)1953年选举法为什么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为41?(2)对比两段材料,指出我国农村地

16、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试答:_答案(1)突出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方向。(2)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增加。认知深化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考点二

17、祖国统一大业 概念解读与“一国两制”相关的历史概念1单一制国家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国家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是为了便于管理,才把领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并据以建立起地方政权,即各地方行使的权力来源于中央授权,并不是地方固有,地方的自主权或自治权是由国家整体通过宪法授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制国家。2治权治权是指主权之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直接权力,是用来直接应对国家内部各种社会问题的权力,它是由主权构建出来的。因此,治权也具有两个特征,即附属性与直接性。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英国主张“以主权换治权”实际上以交还主权为幌子,实质上仍然保持英国对香港的占有。 获取材料信

18、息香港问题的解决材料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要求:从材料中找出在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上中英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试答:_答案可谈问题: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不可谈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收回香港的时间不可以谈判;中国收回香港领土的内容不可以谈判。认知深化“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 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台湾问题材料一

19、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材料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要求:根据材料,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试答:_连线高考正确理解设问词“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立场”比“角度”更加宏观。上面设问中要求回答的实际上是中国政府处理和解决台湾问

20、题的态度。答案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台湾问题为中国内政问题,绝不容许外国插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认知深化推动和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因素(1)阻碍因素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2)有利因素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为我

21、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历史依据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合作的交流等。1(2014江苏高考,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试题情景:生活情景本题题干提供了一幅生活情景:李大娘笑谈新旧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其中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有选举权。这体现了人民当家

22、做主,说明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时间1953年6月,二是妇女选举权的扩大。人民民主原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材料中妇女选举权的扩大说明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治协商制度,故C项排除。D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后,排除。2(2013江苏高考,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

23、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解析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故排除C、D两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3(2012江苏高考,8)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

24、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87年”。从时间看,当时港澳还未回归,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据此可直接排除C、D两项。从当时实际分析,台湾同胞对于“一国两制”仍存在猜疑,对其前景还需要观望,说“普遍认同”与史实不符,而且材料中只是提及了部分台湾同胞,不能说“普遍认同”,故排除A项。4(2018课标全国,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

25、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题技巧:学会排除干扰项做选择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排除错误选项。排除的方法一是根据题意,二是根据史实,三是注意排除一些绝对化的表述。例如本题中A项中的“开始”在材料中不能体现;B项中的“新政权”与史实不符(应是1949年不是材料中的1956年);D项中的“依法治国”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答案C解析C对:根据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6、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A错: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度化。B错: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这与题目时间不符。D错: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目时间不符。1阅读“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人员构成”表,这种人员构成()类别副主席副总理政务院领导成员总人数6421民主人士数3211A.有利于加快民主革命的胜利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C保证了“一五”计划的实施D体现了政治协商的民主原则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有民主人士的广泛参与,体现政治

27、协商的民主原则,故选D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B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2下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A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B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答案D解析在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与材料中“1953年出版”“人民的选举”相符,故选D项;1949年共同纲领制定,与材料中“1953年出版”不符,排除A项;1956年中国共产党

28、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材料中“1953年出版”不符,排除B项;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宪法,与材料中“1953年出版”不符,排除C项。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答案C解析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

29、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的参与人员有各类人群,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4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A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C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中“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

30、”,可知该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故选B项。5(2019南充一模,34)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其原因是()年份年增长率(%)合同金额(亿美元)年增长率(%)199157.313.9054.61992270.655.43298.7199370.299.0379.9A.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C“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D两岸“一国两制”的认同答案C解析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故选C项;我国最早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排除A项;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排除B项;台湾当局并不认同“一国两制”,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