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政治卷讲评建议一、单项选择题:1C。汽车价格与需求负相关,故排除A、B两项;若汽油价格下降,其他条件不变(汽车价格不变),汽车需求变大,汽车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各地高考此类题目出现频率很高。2B。较易题。用排除法解答即可。 3A。“营改增”后,该企业应缴增值税=(40001000)6%=180(万元),故税负减少20万元。4D。本题考查对恩格尔系数的理解。注意设问的要求“直接推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右图表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据此,可直接推断出:居民食物支出消费的比重下降。5C。A为错误选项;B、D 与材料主旨无关。 6B。本题考查
2、兼并意义和海外收购的实质。为无关选项。7A。C为错误选项。B、D为无关选项。 8C。该网民在进行民主监督,故排除A。D为错误选项。B为无关选项。9C。村民依据选举法选举人大代表,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村委会委员。村委会换届选举属基层民主管理的内容,与无关。 l0C。问肢相连,排除错误,A、B不可选。D与材料主旨无关。11B。较易题。用排除法解答即可。12D“全能神”是邪教组织,不是宗教组织。为无关选肢。13D。中国海监是我国的行政机关。A与材料主旨无关。14A。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和平发展道路。为无关选肢。15.D。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电商们以“光棍节”为商机,
3、反映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B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C表述片面。16. C。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特点等考点。成都开展“百姓故事会”,讲述自己的故事,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A没有看到文化的两重性;B、D与材料无关。17.B。本题考查对文化软实力、文化包容性的理解。美国连续12年发行祝贺中国春节的十二生肖主题“吉利钱”,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选B。A与题干无关;C表述错误;D与材料无直接关联。18.B。本题考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抓住材料中“韩国政府打造”、“许多大企业支持”等信息就可做出正确选择。没有在材料中没有
4、得到体现。19.C。本题考查对文化多样性相关知识的理解。要抓住题干材料中“从民族文化的根源里挖掘创作的冲动”这一关键信息,显然强调的是要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其余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相符。20.B。本题考查对中华文化特征及其表现的理解。卫三畏的观点主要强调的是汉字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选B。A、C与材料无关,D对应的主语是史书典籍。21.B。本题以十八大报告相关论述为背景,考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不选;对应的主语是教育,不选。22.D。本题考查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詹天佑先生的名言“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
5、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主要强调的是自强不息。C不是最佳选择。23.A。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关内容。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24.C。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派别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漫画寓意。漫画中的主人公靠掷筛子来决定“今年种什么”,反映出“听天由命”的心态,体现的是客观唯心主义。选C。唯意志主义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不选。25.A。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体现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的主语是物质,C、D的主体是运动。26.D。本题考查对物质概念及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A、B违背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6、C否定了客观实在性,均不选。27.C。本题考查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的理解。A体现的是积极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B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体现的是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8.A。本题考查对系统优化的理解。题干材料体现了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以及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表述错误;与题干材料不符。29.D。本题考查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注意题干强调的是认识的发展,不选;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不选。30.D。本题考查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理解,引导学生把握其区别和联系。抓住材料中“大难点”等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31.B。本题考查对矛盾双方在一
7、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理解。B符合这一寓意。A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C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D体现的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32.B。本题考查对创新及其作用的理解。题干主要强调的是3D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思维方式。没有得到体现,表述错误。33.A。本题考查对人生价值及其创造、实现的理解。A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BD与材料无关,C表述错误,应排除。二、简析题34(1)要教会学生如何把表图语言文字化,关注表头表述、表图内容与表注说明,要看清纵向比较所反映的趋势变化(如果是横向比较则要看出差距)。解题时既要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关系,又要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比较,以及通过表格下方“注
8、”看出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大小情况。讲评时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注意设问“经济现象”与“经济信息”的不同,后者还要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升华出我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行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统筹城乡发展等结论来。讲评时还要引导学生将课本语言(主)与时政语言(辅)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也要防止以时政语言替代课本术语,忽视课本重要性的错误做法。讲评时抓住四点: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全部跑赢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跑赢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但呈缩小趋势。每点1分,共4分。根据题意,设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为x。列式:1(1+x)10=2
9、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约为7.2%。(2)讲评第二问要注意紧紧扣住设问要求的“收入分配”的角度,将“如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迁移到一大制度保证、两个重要举措等角度上来。每点2分,共6分。通过本题要引导、督促学生重视课本主干、核心考点的记忆、理解。如果从“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角度,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35.(1)讲评时注意引导学生避免只标签式回答三种执政方式,不结合材料的错误答法,这种答案只给1分;回答本题,既要点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又要结合材料,阐释其基本含义。各占2分,共4分。(2)
10、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指向性、明确性,防止胡乱地贴标签,漫天撒网、不着边际。首先要找准设问要求的“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防止答非所问、离题万里,本题要求学生回答“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如果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角度回答,本问最多给3分。讲评本题要注意既要体现研究特殊性掌握普遍性(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还要在此基础上,强调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再回到群众中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36.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阐释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1)解答此小问的关键:抓住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的与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相通之处约
11、束政府行为以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2)解答此小问,要调用以下考点: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要注意综合运用考点知识和时政。36.B本题以司法实践中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例为背景,设置问题,考查民主、民主集中制、依法治国等考点。 (1)要求学生从民主的含义、民主的阶级性、民主与专政的联系三个方面作答。 (2)案例启示我们要辩证认识民主这种议事方式,若不注意坚持法治原则(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倾听少数人的意见和保护少数人的合法权益,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三、探究题37(1)讲评时注意引导考生按照设问的要求,从“经济命题”(贯彻
12、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角度)和“政治命题”(保障公民平等享受权利,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角度作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作答。(2)解答本题要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如必修1、2、4)等知识、考点,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语言顺畅。注意设问的“思想政治”要求,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只从经济生活角度回答。讲评时注意引导考生避免简单地“贴标签”、“堆砌要点”的错误做法,这种做法按照评分标准,最多给6分。本题的评分要求是:等级等级描述得分一等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改革、政府管理与服务
13、”的角度提出正确的建议,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语言顺畅。78分二等能从多角度入手标签式提出合理建议,语句通顺,逻辑欠严密。56分三等孤立地提出若干合理化建议,语句通顺,缺乏逻辑。14分四等所答与试题无关0分答案示例(以一等为例):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在于政府通过加快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如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民工城镇落户;推动异地高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工子弟平等享受受教育权等。 同时,政府应完善管理与服务职能,加大财政对民生社会事业的投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评卷、讲评时注意改变以往的“踩点给分”的评分方式,而要从知识、层次、逻辑等方面综合评分,确定等第及对应的分数。(3)本小问较简单,讲评时注意所提问题必须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不能是简单的纯属于个人文化活动,如在家中看电视、读报纸等,否则不得分。答案如,你所在社区有哪些公共文化设施?你平时参与哪些公共文化娱乐活动?等等,每点2分,共4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