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576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3.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47页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文言文的分析 .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节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例(2016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

2、,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

3、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注】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藨蓘:耕耘。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B病目眚病:疲惫C詈不佳詈:责骂D令五县会鞫之鞫:审讯【答案讲评】B(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不事文墨久矣”中的“事”结合语境中邓文洁听信别人的传言,可推断为动词“从事”,正确。B.“病目眚”中“眚”的意思是“眼病”,结合语法推断法可知“病”应翻译为动词“患病”

4、,故选项中的“疲惫”错误。C.“詈不佳”可以联想词语“訾詈”,再结合语境,推断为“责骂”正确。D.由“巡方下疑狱”可知,本句涉及疑难案件,所以结合语境“鞫”推断为“审讯”正确。)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答案讲评】D(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

5、项表述不当。原文中黄贞父不是断案时遇到难题,而是要故意为难张汝霖,但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才称赞他为奇才。)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译文:_(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译文:_【答案讲评】(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重要虚词和省略句。(1)“已”,结束、停止,可联系“学不可以已”;“还”是动词,回去,照应语境中的“顾大父”和送别的场景;“

6、坠”是使动用法,使掉落、坠落,可联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以”是介词,拿、用;“就”是一词多义,此处为“成、完成”;“辄”是副词,就,便;“塞”,动词,此处为“堵住”。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答:_【答案讲评】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要逐段阅读原文,明确每段的主要内容,并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语句。由“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可知,科举考试中书法的重要性;由“遂输粟入太学”可知,当时可以以捐纳财物的方式进入太学。由“友人以经书题相商”“易经以大父拟元”可知

7、,经书是考试内容;教谕认为“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但是主考官“一见,抚掌称大妙”,结果“易经以大父拟元”,可见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附:参考译文 我的祖父名汝霖,号雨若。年幼时便喜欢古学,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年少时不愿意刻苦练习书法,字体丑陋笨拙,去应试官职,总是不被录取。于是向官府捐纳财货进入太学,在此埋没二十年。曾祖父去世,家族的灾难逐渐到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掉楼下梯子,用轴轳传送食物,三年都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来到越州,凭吊文恭,文恭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邓文洁拉着枝条哭泣,悲伤呜咽着离开。祖父在驿馆为他送行,文洁面对祖父闷闷不乐,因为文洁听到嫉妒祖父的人说的

8、话,谣传祖父打算开酒馆,不从事读书写作已经很久了,所以看到祖父就长吁短叹。这一日将要分别,(邓文洁)回头对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侄儿命运坎坷,只是耕耘却没有收获罢了,读书学习不敢不勤奋。”文洁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考考你。”于是命制了“六十而耳顺”的题目,祖父挥笔疾书,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文洁惊喜地赞赏道:“你的文章应当在世上扬名,怎么就被阻于科举功名之外了呢?你的父亲大概后继有人了!”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就进入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止,患了眼病,在帏下安静地打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

9、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参加科举考试,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了文章,文章分发到一位老教谕房内。老教谕拿自己选取的文章,呈给大主考官李九我。李九我责骂文章不够好,下令第二次呈上文章,呈上的文章不够优秀,又一次呈上,第四次、第五次呈上文章,房中的文章快要送完了,教谕恼怒地哭泣起来。主考官检查他呈上的文章还缺少七卷,询问教谕,教谕说:“那七卷文章很不通顺,只能留下来当作笑料罢了。”主考官说:“赶紧取那些所谓的笑料来!”李公一见(祖父的)文章,拍手称赞,认为文章写得很妙,重新批阅试卷。易经这一科目把祖父划作第一,龚三益第二,其他的都划归高等。乙未年,祖父考中进士,被

10、任命为清江令,调任广昌,同僚中有很多享有盛名的人。黄贞父先生喜欢戏谑嘲弄,轻视祖父是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巡抚刚下达了疑难案件,下令让五县会同审讯此案。贞父告诉诸位同仁说:“审讯的文书按照惯例应该归我做,我不做,诸位也不要做,我要用这个为难张广昌。”祖父了解他的意图,也没有坚决推辞,挥笔疾书写下几千字,都引经据典作为依据,断案像老吏一样纯熟。贞父惊讶地称赞说:“奇才啊!奇才啊!”于是就和祖父建立了交情,成为意气相投的好朋友。祖父在广昌任职满六年,考察政绩出众,名列第一。考纲在线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3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11、态度简要解读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人物的形象,它们也是重要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

12、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做出正确的判断。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

13、身的具体内容。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陷阱设置揭秘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1无中生有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

14、思维。如2016年江苏卷第7题D项: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原文中是说,黄贞父“将以困张广昌”,他是要故意为难张汝霖,“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2张冠李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第6题C项: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原文“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中,“不听”是指权贵不予理踩,而非傅珪坚持离职。此处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3弄错

15、时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我们来看2016年天津卷第12题B项: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根据文意,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从“丞相京公”那里得知他的事迹。故“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在时间表述上混乱。4颠倒顺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如2010年山东卷第12题C项: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

16、,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C项中说申甫“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明显将“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与皇帝授予申甫官职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弄错了。根据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可知,应该是申甫先被皇帝召见,他非常感动,表示愿意誓死为国效力,然后皇帝才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5故意误译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意思。如

17、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第6题D项: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比照原文,“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逐一分析关键词发现,此处的“赍”是“携带”的意思,并非“筹措”,选项错译。另:陈登云“奏请救助灾区”,文中无此信息。6事件杂糅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考生头绪难以理清,正误难以分辨。如2007年湖南卷第12题B项: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

18、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当然是治国有“术”的表现,但“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却不是。相应的信息是:“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由“故”可知,“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的后果是“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即群臣士民说的话显得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这是不好的方面,怎么是有“术”的表现呢?7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如2008年重庆卷第10题

19、D项: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原文中三个典型例子都表明晏子是一个贤能有德、机智幽默的臣子,但并没有表现出其具有“刚正不屈”的品格。文中没有表现晏子据理力争、忤逆君王的情节,他只是在委婉地规劝。8强加联系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6题C项: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此项“密令捏造吕的过失”,并不是因为“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原文中“

20、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所以C选项给出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属于强加联系、因果失当。9以偏概全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第6题C项: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此项“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以偏概全。设题角度: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阅读下

21、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张岊,字子云,府州府谷人,有胆略,善骑射。天圣中,西夏观察使阿遇有子来归。阿遇寇麟州,虏边户,约还子然后归所虏。麟州还其子,而阿遇辄背约。安抚使遣岊诘问,岊径造帐,以逆顺谕阿遇,阿遇语屈,留岊共食。阿遇袖佩刀,贯大脔啖岊,岊引吻就刀食肉,无所惮。阿遇复弦弓张镞,指岊腹而彀,岊食不辍,神色自若。阿遇抚岊背曰:“真男子也。”翌日,又与岊纵猎,双兔起马前,岊发两矢,连毙二兔。阿遇惊服,遗岊橐驼壮者七十余,悉归所虏。元昊犯鄜延,时敌骑方炽,中人促赐军衣,至麟州,不得前。康德舆掌军马司事,遣岊驰骑五十往护之。至青眉浪,遇贼接战,流矢贯双颊,岊拔矢,斗愈力,夺马十二匹而还。贼兵攻府

22、州甚急,城西南隅庳下,贼将登,众嚣曰:“城破矣!”岊乘陴大呼搏贼,贼稍却,飞矢中右目,下身被三创,昼夜督守。又帅死士开关,护州人汲于河,讫围解,城中水不乏,以劳,迁右班殿直。然贼尝往来邀夺馈运,以岊为麟、府州道路巡检。至深柏堰,遇贼数千,分兵追击,斩首百余级,夺兵械、马牛数百。近郊民田,比秋成未敢获,岊以计干张亢,得步卒九百人护之,大败贼于龙门川。从诸将通麟州粮道,破贼于柏子砦。改左班殿直。内侍宋永诚传诏砦下,岊护永诚,遇贼三松岭。贼以精骑挑战,矢中岊臂,犹跃马左右驰射,诸将乘胜而进,贼皆弃溃。贼破丰州,岊与诸将一日数战,破容州刺史耶布移守贵三寨,俘获万计。迁礼宾副使。张亢修并砦堡障,初议置安

23、丰砦于石台神,岊以为非要害之地,遂徙砦于生地骨堆以扼贼。左右亲信咸曰:“擅易砦地可乎?”岊曰:“苟利国家,得罪无憾也。”卒易之。已而本道上言,左迁绛州兵马都监。二州未解严,复麟府驻泊都监,屯安丰。累迁洛苑使。尝从数骑夜入羌中侦机事,既还,羌觉追之,岊随羌疾驰,效羌语,与羌俱数里,乃得脱。前后数中流矢,创发臂间,卒。(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五,有删节)【注】张岊:“岊”音ji。庳:低矮。砦:同“寨”。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岊径造帐 造:建造B指岊腹而彀彀:张满弓C下身被三创被:遭受D讫围解讫:通“迄”,到,至【答案讲评】A(造:到,往。)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

24、张岊“胆略过人”的一组是()岊引吻就刀食肉,无所惮岊发两矢,连毙二兔岊拔矢,斗愈力,夺马十二匹而还飞矢中右目,下身被三创遂徙砦于生地骨堆以扼贼岊随羌疾驰,效羌语,与羌俱数里 A BCD【答案讲评】C(表明其射箭技艺高超,与胆略无关;是指张岊受伤,与胆略无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夏观察使阿遇违背与宋达成的约定,张岊奉命前往对其晓以利害,使阿遇理屈词穷,如实履行约定。B西夏军侵犯鄜延,气焰嚣张,张岊率领五十个骑兵前往麟州护送到前线赏赐军衣的宦官。C张岊在麟、府州道路巡检任上,曾率兵大败前来抢夺粮草的贼人,并最终与诸将一同打通了粮道。D张岊心怀国家,为国家的利益

25、不计个人荣辱,因擅自改变营寨地点而遭到贬谪。【答案讲评】A(阿遇是在经过一系列事件,因为叹服于张岊的胆略和技艺,最终才履行约定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阿遇惊服,遗岊橐驼壮者七十余,悉归所虏。译文:_(2)近郊民田,比秋成未敢获,岊以计干张亢,得步卒九百人护之。译文:_【答案讲评】(1)阿遇惊叹佩服,赠送给张岊七十多匹健壮的骆驼,并全部释放被掳的边民。(关键点:“遗”,赠送;“者”,的;“悉”,全部;“所虏”,被掳的边民)(2)近郊的民田,等到秋天庄稼成熟(百姓)却不敢收获,张岊用计谋求张亢,得到步兵九百人来保护。(关键点:“比”,等到;“获”,收获;“干”,求)附:参考

26、译文 张岊,字子云,是府州府谷人,有胆识谋略,善于骑射。天圣年间,西夏观察使阿遇的儿子来归降。阿遇入侵麟州,掳劫边境住户,约定(宋)交还他的儿子之后就放回他所掳劫的边民。麟州还回他的儿子,但阿遇却马上毁约。(宋)安抚使派遣张岊前往质问,张岊直接进到(阿遇)的大帐中,以利害关系告诫阿遇,阿遇理屈词穷,留张岊一起用餐。阿遇用随身佩刀割一大块肉喂给张岊吃,张岊张嘴就着刀吃肉,毫不害怕。阿遇又拉弓搭箭,指着张岊的肚子张满弓,张岊却吃个不停,神色自如。阿遇拍着张岊的背说:“真正的男子啊。”第二天,(阿遇)又和张岊纵马打猎,两只兔子跑到马前,张岊发出两箭,接连射中两只兔子。阿遇惊叹佩服,赠送给张岊七十多匹

27、健壮的骆驼,并全部释放被掳的边民。元昊侵犯鄜延,当时敌人骑兵气焰正盛,宦官紧急前往赐发军衣,到麟州,无法前进。康德舆掌管军马司事,派遣张岊率领五十个骑兵前往保护。(张岊)到达青眉浪,遇到敌军并交战,乱箭射中双颊,张岊拔出箭,战斗更加勇猛,夺得十二匹马才回阵。敌军攻打府州十分急迫,城西南角低矮,敌军将要登城,众敌军叫嚣道:“城攻破了!”张岊登上城墙大呼搏杀敌军,敌军稍稍退却,乱箭射中右眼,下身遭受三处创伤,(但他依然)昼夜督守城防。(他)又率领死士打开城门而出,保护州里的民众到河里取水,直到围困解除,城中没有缺水,凭此功劳,升迁至右班殿直。但是敌军常常阻劫往来运送的粮草,(朝廷)任命张岊为麟、府

28、州道路巡检。(张岊)到达深柏堰,遭遇数千敌军,他分兵追击,斩获敌军百余首级,夺得兵械、马牛数百。近郊的民田,等到秋天庄稼成熟(百姓)却不敢收获,张岊用计谋求张亢,得到步兵九百人来保护。他大败敌军于龙门川。跟着诸将打通麟州的运粮通道,在柏子寨大败敌军。改任左班殿直。内侍宋永诚到寨下传诏,张岊保护永诚,在三松岭遭遇敌军。敌军以精锐骑兵挑战,箭射中张岊手臂,他仍跃马左右驰射,诸将乘胜进兵,敌军都弃甲溃逃。敌军攻破丰州,张岊与诸将一日数次作战,攻破容州刺史耶布移守贵三座营寨,俘虏以万计。他升任礼宾副使。张亢整修合并营寨、堡垒、障碍,起初议定在石台神设置安丰寨,张岊认为(石台神)不是要害之地,于是就将营

29、寨迁到生地骨堆来遏制敌军。左右亲信都说:“擅自迁移寨地可以吗?”张岊说:“如果对国家有利,获罪也没有遗憾。”最终更改了寨址。后来本道官员上奏,(张岊)被贬为绛州兵马都监。二州尚未解除警备,又复任麟府驻泊都监,驻屯在安丰。屡次升迁至洛苑使。他曾经率领几个骑兵在夜间进入羌人领域内侦查机密事,在回来时,羌人发觉而追击他们,张岊跟随羌人疾驰,仿效羌人说话,与羌人相随数里,才得脱身。前后在作战中多次被乱箭射中,后来创伤在手臂间发作,因病而逝。设题角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章谊,字宜叟,建州浦城人。登崇宁四年进士第,补怀州司法参军,历漳、台二州教授、杭州通判。建炎初

30、,陈通寇钱塘,城闭,部使者檄谊聚杭州七县弓兵,以张声势。会王渊讨贼,谊随渊得入城,贼平,旋加抚定,人皆德之。帝幸临安,苗、刘为变,帝御楼,宰臣百执事咸在,人心汹汹。帝问群臣曰:“今日之事何如?”浙西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时希孟辄曰:“乞问三军。”谊越班斥之曰:“问三军何义?若将鼓乱邪?”希孟却立屏息,帝嘉之。事定,窜希孟吉阳军,谊迁二秩,擢仓部员外郎。奉使二浙,贸易祠牒以济军用,以稽迟罢。未几,召为驾部员外郎,迁殿中侍御史。绍兴四年,金遣李永寿、王翊来,求还刘豫之俘,及西北人在东南者,又欲画江以益刘豫。时议难之,欲遣大臣为报使。参政席益以母老辞,荐谊为代,加谊龙图阁学士,充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孙

31、近副之。谊至云中,与粘罕、兀室论事,不少屈。金人谕亟还,谊曰:“万里衔命,兼迎两宫,必俟得请。”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计得归帝嘉劳之,擢刑部尚书。谊宽厚长者,故事台官言事,非挟怨以快己私,即用仇家言为人报复,谊独存大体,士论归之。立朝论事,奏疏无虑数十百篇,皆经国济时之策。初,席益荐谊使金,帝曰:“谊亦母老,朕当自谕之。”谊闻命,略无难色,戒其家人勿使母知。将行,告母曰:“是行不数月即归,大似往年太学谒告时尔。”及还,母竟不知其使金也。(选自宋史章谊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

32、/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计得归/B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计得归/C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计得归/D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计得归/【答案讲评】B(大意:金人于是命令萧庆授书,同时拿传闻的事责备章谊,章谊问他们从哪里得来的,金人告诉他实情,于是回来。到了南京,刘豫留下他,章谊用计脱身回来。)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等级次第。“登第

33、”的意思是科举考试应试得中;“落第”的意思是科举考试应试落选。B“擢”,古代表示官职升降任免等的专用词语,这里的意思是“提拔、提升”。它和“陟”“谪”等词的意思相反。C“祠牒”,祠部所颁发的度牒。唐宋以来,祠部发给或售给出家人以凭证,可免地税及徭役。D“太学”,我国古代的大学,始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是国家举办的官学。【答案讲评】B(“陟”是“提拔、提升”的意思,与“擢”意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章谊胆识过人,才能出众。他在平定陈通进犯和苗、刘变乱中显示了出众的才能。B章谊擅长外交,不辱使命。他独自出使金国,与金人周旋,不曾屈服,也没有受辱

34、。C章谊敢于担当,得到重用。他肩负出使金国的重任,得到皇帝犒劳,被提拔为刑部尚书。D章谊关心国事,勤于议政。他在朝中论述政事,奏疏不下数十上百篇,都是治国救世的策略。【答案讲评】B(不是独自出使,原文中有“给事中孙近副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王渊讨贼,谊随渊得入城,贼平,旋加抚定,人皆德之。译文:_(2)时议难之,欲遣大臣为报使。参政席益以母老辞,荐谊为代。译文:_【答案讲评】(1)恰逢王渊讨伐贼寇,章谊跟着王渊得以进入城中,贼寇被平定,随即加以安抚,众人都感激他。(关键点:“会”,恰逢;“旋”,随即;“德”,感激;“贼平”,被动句)(2)当时朝议反对这件事,想派大

35、臣做回复的使者。参政席益拿母亲年老来推辞,推荐章谊代替自己。(关键点:“难”,反对;“报使”,回复的使者;“为代”,作为代替)附:参考译文 章谊,字宜叟,建州浦城人。崇宁四年进士及第,补授淮州司法参军,历任漳、台二州的学官教授和杭州通判。建炎初年,陈通侵犯钱塘,城门关闭,部使者用文书传令章谊聚集杭州七县弓箭手,来扩大声势。恰逢王渊讨伐贼寇,章谊跟着王渊得以进入城中,贼寇被平定,随即加以安抚,众人都感激他。皇帝来到临安,苗傅、刘正彦发生政变,皇帝登楼,宰相百官都在,人心惶惶。皇帝问群臣:“今天的事怎么办?”浙西安抚主管机宜文字的时希孟立刻说:“请问三军。”章谊越班斥责他说:“问三军是什么意思?你

36、想要煽动叛乱吗?”时希孟退后屏息站立,皇帝赞赏章谊。事情平定后,把时希孟流放到吉阳军,章谊连升两级,提拔为仓部员外郎。奉命出使二浙,买卖祠部出家凭证来资助军用,因滞留被免职。不久,召入任驾部员外郎,升任为殿中侍御史。绍兴四年,金国派李永寿、王翊来,要求归还刘豫的战俘,以及在东南的西北人,又想到划江为界来帮助刘豫。当时朝议反对这件事,想派大臣做回复的使者。参政席益拿母亲年老来推辞,推荐章谊代替自己,章谊加官龙图阁学士,充任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孙近任副使。章谊到了云中,与粘罕、兀室论事,毫不屈服。金人告诉他立即回去,章谊说:“万里受命,兼迎两宫,要求一定要得到满足。”金人于是命令萧庆授书,同时拿

37、传闻的事责备章谊,章谊问他们从哪里得来的,金人告诉他实情,于是回来。到了南京,刘豫留下他,章谊用计脱身回来。皇帝嘉奖犒劳他,提拔他为刑部尚书。章谊是宽厚长者,旧例台官论事,不是挟怨来满足自己私人的愿望,就是用仇家的话替别人进行报复,唯独章谊从大局出发,士人的舆论倾向于他。在朝中论述政事,奏疏不下数十上百篇,都是治国救世的策略。当初,席益推荐章谊出使金国,皇帝说:“章谊母亲也年老,我应当亲自告诉他。”章谊听到任命,没有一点为难的神色,告诉家人不要让他母亲知道。出发前,告诉母亲说:“这次出行没几个月就回来,就像往年太学谒告时一样罢了。”等他回来,母亲竟不知道他出使金国。设题角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38、的观点态度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贵 生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

39、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粗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缪而遗 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

40、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绪余:残余。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B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C越人三世杀

41、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D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答案讲评】B(大意:越人杀死了三代国君,王子搜感到很害怕,逃到采掘丹砂的山洞里。越国没有了君主,到处找寻王子搜都没能找到,(便)追踪他来到洞穴。)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 役:被役使B使人以币先焉币:礼物C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完:使完好D其亏弥甚者也弥:遍布【答案讲评】D(弥:更加,越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集中论述了维护生命价值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强调应完整地认识人生的意义

42、,全面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尊严。B文章突出运用例证的手法,连续列举子州支父、王子搜和颜阖三人的实例来说明,与自由和有尊严的人生相比,世俗的富贵和权势不值一提。C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人的一切活动以“持身”为本,体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D作者既反对享乐主义,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是提出了“全生”的理念,认为全面顺应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答案讲评】C(从“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可知,“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表述错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译文:_(2)

43、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译文:_【答案讲评】(1)我现在恰巧有着严重的忧虑之症,正要治病,没有空闲去治理天下。(关键点:“造”,恰好;“方”,正好;“暇”,空闲)(2)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原因。(关键点:“若”,像;“以”,因为;“固”,必定)附:参考译文 圣人深入地思考天下之事,(发现)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是为生命所役使的。即使耳朵想听声音,眼睛想看色彩,鼻子想闻香气,嘴巴想吃美味,但如果对生命有害,就要加以克制。由此看来,耳朵、眼睛、鼻子、嘴巴,不能随意行

44、事,一定要加以克制。好比担任各种职务的官员,不能随意行事,一定要加以克制一样。这就是重视生命的方法。尧打算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让我做天子还是可以的。然而,我现在恰巧有着严重的忧虑之症,正要治病,没有空闲去治理天下。”天下,是多么大的事物,但他不因此而损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他的事物呢?只有不因为天下而损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越人杀死了三代国君,王子搜感到很害怕,逃到采掘丹砂的山洞里。越国没有了君主,到处找寻王子搜都没能找到,(便)追踪他来到洞穴。王子搜不肯出洞,越人用艾草薰洞,还为他准备了国君的乘舆。王子搜拉着绳索登上车,仰天大呼说:“国君之位啊,就是不能够放

45、过我啊!”王子搜并不是讨厌做国君,而是憎恶做了国君难免会招来杀身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原因。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得道之人,派人带着礼物事先向他致意。颜阖守着自家的门,穿着粗布衣,而且亲自喂牛。鲁国国君的使者到达,颜阖独自面对他。使者说:“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颜阖的家。”使者献上礼物,颜阖回答说:“恐怕你听错了,鲁君会降罪于你,不如(回去)将情况审查核实清楚。”使者回去反复核查后,又来找颜阖,可是找不到了。所以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厌恶富贵,只是由于看重生命而讨厌富贵。所以说:修炼道行的真谛,在于保持自

46、身,其余的较大的部分,在于为国家着想;剩下的微末的部分,才是为天下着想。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在圣人看来是次要的事情,不是用来保全身体修养生性的途径。子华子说:“全面地顺应生性是最好的,部分地顺应生性要差一些,死亡又要差一些,压抑生性最差了。”所以,所谓看重生性,就是说全面顺应生性。所谓全面地顺应生性,是指各种生理欲望都得到适当的满足。所谓部分地顺应生性,是指各种生理欲望部分能得到适度的满足。部分地顺应生性,就是对所看重的生性的压抑。不能适度满足的欲望越多,对于所看重的生性压抑就越急迫。所谓死,是指没有感知各种生理欲望的功能,重新回到生命未形成之前的状态。所谓压抑生性,是指各种生理欲望没有得到

47、适当满足,得到的都是厌恶的。屈服于人是令人憎恶的,受辱于人也是令人憎恶的。没有什么比不行道义更为耻辱的了,因此不行道义,就是压制生性,但压制生性不只表现在不行道义上,所以说,生性受到压制还不如死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耳朵听到所厌恶的声音,还不如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眼睛看到讨厌的东西,不如什么东西也没有看到。大凡各种生理欲望,都有它们最厌恶的东西,如果一定不能幸免的话,还不如没有感知各种生理欲望的作用。没有感知各种生理欲望的作用,这就是所谓死亡了,所以压制生性还不如死去。一、筛选信息题的一般步骤通读存疑。阅读全文,遇到小的阅读障碍可暂作疑问搁置。疑问常常有两种情形:一是冷僻字词或典故,未给注解

48、,通常不会成为出题点,可忽略;二是冷僻的甚至不曾见过的内容出现在相关题中,往往会是提示性的,因而也常常是正确的,要敢于确认。筛选取要。在通读的基础上做出信息筛选。信息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该题的题干实际就成了我们读取信息的路径,沿径寻津,难题就不难解决了。读题复归。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题目中,均包含了反过来可帮助我们通读原文的内容,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二、解答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主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人物传记,阅读时需弄清与传主有关的事情,涉及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有时还要弄清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等。

49、有时阅读材料提及的不止一个人物,涉及的不止一个事件,表述的不止一层意思,这时就有轻重主次之分。而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就要分清轻重主次。2辨明因果。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无论记叙文、议论文,都会有种种因果联系,如所叙事件、人物、传主处事的态度、作者的主张等。要把握文章内容,就要把文中的因果联系辨析清楚。3把握全面。正确解答这类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意。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误;如是后者,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力求全面准确。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要遗漏细节。4仔细查对。要放回原文中查对,特别是事件

50、中的人物角色、行为的程度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三、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其选项出错的方式,简单归纳如下望文生义。主要指罔顾文章整体内容,仅从字面上附会文意,做出错误的认知。移花接木。将彼时彼地的事件,混淆在此时此地里,造成穿凿附会的解读。不求甚解。不细心提取文中信息,关键词语不作推敲,致一知半解,其解读也就似是而非。费解难懂。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语言表达晦涩,意思不明;二是文意理解偏差,归纳有误。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新课标全国卷对本考点的考查一般为选择题。考查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考查对总体

51、文意的叙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的判断能力。二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人物言行主张或品德形象等)的一组。综合前边的分析,高考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将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每年仍有小的变化,考生只要读懂了原文,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考点集训(16题,选文言文4篇)第二十八课时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秋湖觞芰图序 曾 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舍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于时,晓凉犹嫩,

52、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

53、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选自清文观止)【注】曾燠:江西省南城人,乾隆进士,有江西诗征赏雨茅屋集等文集。湖:即江苏扬州瘦西湖。当时作者担任两淮盐运史,在扬州设了题襟馆,与宾客们饮酒咏诗为乐,因在闰六月游湖,故题目中称“秋湖”。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4、()A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就:靠近B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已:而已C或因人事之乖乖:不如意D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凡:总共【答案讲评】B(已:停止。)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作者所说的“胜游”的一组是()嘉会不常,芳筵宜再晓凉犹嫩,残暑欲收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厥有层楼,颇宜高咏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竹露品茶,林风醒酒A BC D【答案讲评】D(表明应该去游玩,交代游玩时的天气情况,介绍高咏楼,以上都不属于作者所谓“胜游”的内容。)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一行游玩瘦西湖的几个主要景点,从慧因寺到虹桥、桥亭,再到净香园、莲性寺、筱园

55、、高咏楼,经过别港,最后到桃花庵。B本文先叙写了作者在观莲时节与宾客秋游的情形,最后一段交代客人们作画吟诗的缘由,并抒发了对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的赞美之情。C本文用了很多典故,但是语言却清丽可人,琅琅上口,有音韵之美。D本文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韵。【答案讲评】D(根据文本标题“秋湖觞芰图序”可知,本文并非是“给诗集作的序文”,应是“题画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译文:_(2)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译文:_【答案讲评】(1)我们感触

56、着一年四季新陈代谢的变化,更珍惜朋友双方难得的重逢相聚。虽然好的聚会不能常常有,但美的宴席却应该再次摆设。(关键点:“代谢”,新陈代谢的变化;“惜”,珍惜;“重并”,重逢相聚;“再”,再次)(2)只有这大江南北,时局稳定,年成丰熟,政治措施简便,刑事判案清明公正。(关键点:“惟”,只有;“稔”,谷物成熟;“清”,清明)附:参考译文 去年今天,(我们把瘦西湖)湖水画进了图里;今年秋天逢上闰六月,正好是莲花开放的时节。我们踏着芳草沿着老路出门,沿着竹林来到新雨过后的湖边。只见深深浅浅的菱叶和荷叶,(景色)不弱于去年游览时看到的;只是因为有的朋友告别离开了,所以这次已不同于上一次了。我们感触着一年四

57、季新陈代谢的变化,更珍惜朋友双方难得的重逢相聚。虽然好的聚会不能常常有,但美的宴席却应该再次摆设。在这个时候,早晨的凉气还很轻微,残余的暑气将要收敛了。湖水涨满了茱萸湾,清风吹拂着城墙边的杨柳。游船预先停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有老僧前来迎接大家,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那是在从慧因寺前乘船出发呀。不一会儿就解开彩色的缆绳由纤夫牵着慢慢往前行,看上去就像忽然落下一道彩虹。一穿过桥亭,前面的天空和水面忽然显得空旷开阔起来。大家上岸走进湖中小金山上的“香海慈云”园林,看见这里建有像琅玕美玉似的宫室;游客行走在绿树丛中,就好像漂浮在绿色波涛里一样,又好像怀疑自己是在乘着太乙之星遨

58、游;那白羽飘摇出来的芳香,仿佛可以联结上慧远大师的莲社,那是在靠近净香园的地方稍事休息呀。于是过了莲性寺,沿着筱园的堤岸向前走,那边有一座楼,很适宜放声吟咏。旁边有三间屋子,屋前有一个小池。微微的凉风送来香气,才升起的太阳散发着光芒。我们铺好鲜丽的桌布,摆上美味佳肴,品尝着用碧莆之杯盛的酒,切削着从华峰那边采来的藕。歌咏着元遗山的乐府曲,吟诵着谢灵运的五言诗,那是在高咏楼饮酒作乐呀。随后,余下的酒已经喝完,大家清雅的兴致却还没有消散。一行人正准备登上返回山阴的游船时,又从曲院那边飘来一阵阵带有荷香的微风。另有一条水路可以通向渺茫幽远的地方,有种磬乐般奏出的声音清悠地回荡在水面。前面有一座庵堂被

59、树丛半遮着,许多树木枝条交错留下浓阴。我们来到还挂着露珠的竹林里喝茶,让林风吹拂着醒酒,那是在返回的途中游访桃花庵呀。唉!哪里没有水,哪里没有花?有时因为人和事的不如意,不免很少有这样畅快游览的机会。只有这大江南北,时局稳定,年成丰熟,政治措施简便,刑事判案清明公正。官吏有空余时间,百姓没有骚动的事情。我才能够跟在诸君的后面,重开去年的宴席。能够用这种方式来娱乐尊贵的宾客,容纳普通的官员。说起来这不是大幸吗?所以应该把此次游湖的情形记叙下来。于是有像古时董(源)、巨(然)那样的山水画名家,和徐(熙)、黄(筌)那样的绘画高手。他们分别各画了一幅美景图,合起来看都各具特色。那画慧因寺的,是钱塘的钱

60、玉鱼。那画净香园的,是长洲的袁竹室。那画桃花庵的,是如皋的陈肖生。那画高咏楼的,是全椒的吴山尊。图画中的那些宾客,总共有十八人,各人都又写了诗。我就作了这篇序。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贤士隐居者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

61、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游。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

62、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注】王氏:王安石。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B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C季庄闻其至/必倒

63、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D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答案讲评】C(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两人相处得很好。)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 比:及,等到B率一岁四五访其庐率:大概C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扣:扣问D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蕲:通“祈”,求【答案讲评】A(比:近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4、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讨价还价,买其他东西也是这样。大家慢慢信服他,不欺骗他。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厚衣服他也拒不接受。【答案讲评】A(“从来不与外人交往”有误,原文意思是不随便与外人交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译文:_(2)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译文:_【答案讲评】(1

65、)但是蒋季庄所擅长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恐怕就是这样的吧?(关键点:“长”,擅长;“知”,了解;“其”,大概、恐怕)(2)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这是不能分辨礼法道义啊!(关键点:“等”,同样;“名”,说法、名义;“礼义”,礼义道法;也,判断句式)附:参考译文 读书人加强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别人知道,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其一说,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

66、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两人相处得很好。有人问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常与人来往,却只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的,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拜访蒋君询问他,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所擅长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糊口,他自己却

67、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很深。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拜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还说他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刚亮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他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喜欢交游。其四说,周日章,信州永丰县人。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

68、收人只求能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厚衣服送给他,说:“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法道义啊!”最终还是推辞掉。这四位君子,真应该写进史书里。第二十九课时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

69、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70、。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洪武元年,初臵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

71、路。”帝大怒,立黜之。(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注】臵:设置。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治理B后坐事谪知桐城坐:因为C帝尝御东阁御:主掌D视诸儒最旧视:与相比【答案讲评】C(御:驾临。)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B“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学派不同。C“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D“生祠”是指为活

72、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答案讲评】C(“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安学养非常深厚。他自小聪明,涉猎广泛,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B陶安富有军事才能。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包围饶州城时,陶安内抚民心外御强敌而获胜。C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

73、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答案讲评】C(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奉承太祖”不对,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译文:_(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译文:_【答案讲评】(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告诉他们,但余下的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关键点:“谕”,告诉;“顺逆”,顺从叛军;“婴”,围绕;“谕以顺逆”,状语后置,即“以顺逆谕”)(2)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盘

74、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关键点:“隐过”,私下的过失;“诘”,盘问;“宁”,怎么;“何从知”,宾语前置,即“从何知”)附: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人民、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杀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

75、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陶安跟从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被贬为桐城知府,后改任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

76、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向他们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余下的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民众,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奉祀他。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人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是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得很恰当。”君臣又谈论

77、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

78、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

79、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

80、,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

81、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答案讲评】D(大意:浙江总督李卫曾经在苏州捉拿人,童华因为李卫没有文书不肯交人,李卫发怒了,向皇帝诽谤他。世宗召见童华,指责他沽名钓誉。童华回答说:“我为国家竭尽全力,近于沽名;一心一意为了百姓,近于钓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雍正”在这里是年号。因为古代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有后人也以年号代称皇帝,比如说康熙皇帝,康熙就是年号。B“漕”即漕运,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分为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C“稷黍”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

82、指五谷。而五谷,在古代最初指麻、黍、稷、麦、菽。D“负课”指亏欠赋税。而课税,亦称“征税”。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对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货币或实物的行为。【答案讲评】A(明朝以前一个皇帝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C童华刚直敢言,

83、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于家。【答案讲评】C(朝廷只是下旨清查,并没有强征拖欠赋税。)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译文:_(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译文:_【答案讲评】(1)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关键词:“追比”,官府限令吏役办事,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就打板子以示警惩;“虚日”,

84、空闲的日子;“固”,坚持)(2)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认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关键词:“顾名思义”,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徒”,只是;“以”,认为;“是”,这)附:参考译文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年,做知县。当时正编撰法律条文,大学士朱轼因童华的才能推荐了他,世宗召见童华,命令童华到直隶检察赈灾事宜。乐亭、卢龙两县上报的饥荒人口不实,童华增加了一倍的数额。怡贤亲王与朱轼整治营田水利,到了永平,询问滦河水利情况,童华回答得非常清晰,亲王非常器重他。不久授职平山知县,县邑闹灾荒,不等朝廷答复,就从仓库里拿出七千石粮食借给老百姓。

85、升任真定知府,暂任按察使。因为之前在平山时借粮食给老百姓一事,朝廷主管部门决定给予他免官处理,皇帝特地下诏赦免了他。怡贤亲王上奏朝廷让童华治理京南局水利,童华勘探得到真定城外十八处泉水,就疏浚成水渠,灌溉六百亩田地,先后又开垦三百余顷田地。滏阳河发源于磁州,磁州老百姓想独自占有滏阳河。从春天到秋天,关闭闸门蓄水,下游的永年、曲周一点水都得不到。当时磁州改归直隶管辖,以便控制。童华建议仿照唐朝李泌、明朝汤绍恩治理西湖的办法,按照水位高低来放水,数县之间争水的事端永远平息了。童华又因为北方人不吃稻米,请求朝廷发放钱款购买这些稻谷运到通仓,这样省去漕运费用,老百姓也能用得到的钱买黍米来作为食物,朝廷

86、听从了他的办法。调任江苏苏州,恰逢朝廷要求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亏欠赋税一千二百余万(这件事),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的,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巡抚发怒说:“你敢违背皇上的旨意吗?”童华回答说:“童华不是违背圣旨,而是遵从圣旨,朝廷知道有长期的拖欠,没有命令严厉追查而是命令清查,正是要查清事情,明白原委,有的在于官府,有的在于徭役,有的在于百姓,有的应征收,有的应免除,要清清楚楚,上奏朝廷裁断,才符合诏书旨意。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认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现在请给予三月宽限时间,当会分门别类分辨明白,分成不同情况上

87、报。”巡抚听从了他的要求,就全部释放关押在监狱里的一千多人,按顺序造册上奏朝廷。当时朝廷也听说江南清查不力,下达诏书痛责,就像童华说的一样。浙江总督李卫曾经在苏州捉拿人,童华因为李卫没有文书不肯交人,李卫发怒了,向皇帝诽谤他。世宗召见童华,指责他沽名钓誉。童华回答说:“我为国家竭尽全力,近于沽名;一心一意为了百姓,近于钓誉。”皇上的不满消除了,任命童华到陕西担任知府。暂时代理肃州知府时,辅佐经略鄂尔泰办理屯田一事,凿通了九家窑的五座山,引来渠水,灌溉田地万顷。因为违逆了巡抚被弹劾罢官。乾隆元年,被起用为福州知府,调任漳州。童华非常喜好长生之术,召集方术之士,按照炼丹家的方法反复练习,又被弹劾罢官回家。几年后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