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程标准学法素养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利用表格的形式,学生自学课本各个子目,梳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历程,确立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时空观。在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基础上,适当结合课外资料,分析体会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取得的成就或出现曲折的原因,提升史料实证和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比较“文化大革命”时期与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认识“科教兴国”是振兴
2、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人民教育的奠基1新中国成立初期(1)措施: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_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国家建设(3)影响: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_。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_、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措施:在发展_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人民教育智育全日制(3)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动乱中的教
3、育1表现(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3)20 世纪 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_”。工农兵学员2影响(1)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2)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教育的复兴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2措施(1)20 世纪 70 年代末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_”发展战略。科教兴国(2)20 世纪 8
4、0 年代指导方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具体措施基础教育大力普及_,制定义务教育法,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九年义务教育(3)20 世纪 90 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_”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4)教育投资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 20 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
5、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211 工程【特别提醒】新中国建立人民教育,不是把旧教育完全否定,而是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了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同时借鉴苏联经验而形成的。【精要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意识形态等角度,积极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模仿了苏联重视理科和专科的教育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事业。【轻巧识记】图示法理解人民教育的奠基【知识拓展】探索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上出现的偏差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大跃进”运动时,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
6、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名师点津】“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遭到极大破坏,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和“人才断层”,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概念阐释】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特别提醒】“希望工程”是为救助失学儿童而设立的,针对的是基础教育,而“211 工程”针对的是高等教育。【概念阐释】“科教兴国”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
7、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网络小结知识术语 1.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2“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破坏。3“三个面向”的提出、教育立法的开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史料一 1934 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史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
8、的文章统计表。类别或 者内容马列经典 著作和政 论文章本土 文学农业、工业传统教 育和忆 苦思甜 篇数151394 2004 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 92 篇,占所有课文的 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史料三 19492008 年新中国的教育【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清华大学院系的调整。(2)史料二表明了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通过表格文章数量
9、的横向对比总结得出 1958 年语文教材收录文章的特点是以马列主张、时政文章及本国文学为主体;文字材料表明 2004年语文教材收录文章的特点是经济、法律、科学为主,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文章的比例上升。(3)史料三表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教育的发展变化,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迅速发展的特点。【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说明 1952 年清华大学是怎样进行院系调整的。其目的是什么?提示 调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目的: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 2004 年语文教材内容发生变化的原因。提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
10、革开放不断深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三个面向”“科教兴国”等教育方针的提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3)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认识史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提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论从史出】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政府建立人民教育事业,使得人民在教育领域内恢复和掌握了主权。(2)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如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推行全日制
11、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了教育的春天,教育蓬勃发展;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意义史料一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大的提高。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史料二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胡锦涛【史料解读】(
12、1)史料一主要论述了科技与教育的关系。邓小平认为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2)史料二中胡锦涛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主张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史料运用】概括史料一、二的观点。分析说明教育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意义。提示 观点: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意义: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的智力开发水平,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论从史出】正确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2)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开发速度的快慢,最终
13、将直接反映在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上。(3)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4)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科技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到来了。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
14、“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明确了面向 21 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1983 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教育投资、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对点演练】1(2019邢台高二月考
15、)2008 年,我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8.5%,小学净入学率达到 99.5%;2013 年,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104.1%,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 99.71%。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高考制度的恢复 B“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C义务教育法的实施D“希望工程”的创办解析:选 C。根据题干中“初中阶段”“小学”信息,可以得出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促进了中小学入学率的提高,故选 C 项。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在 1977 年,时间不相符,A 项错误;“三个面向”是在 1983 年提出的,故 B 项错误;“希望工程”主要针对困难学生,与题意不相符,D 项错误。二、全面理解新时期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基
16、础观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超前观强调了教育改革不仅要着眼于中国,更要放眼世界,不仅要考虑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条件观提出必须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政治观学校应当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对点演练】2(2019桂林高二期末)1977 年,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要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的举措是()A迅速
17、恢复高考制度B启动“希望工程”C颁布义务教育法D实施“863”计划解析:选 A。1977 年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符合题干主旨,故 A 项正确;“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一项公益事业,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义务教育法是1986 年颁布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1986 年开始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863 计划”,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1(2019邢台高二月考)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际上采取的是“城市教育靠国家、农村教育靠集体”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这一状况()A与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状况相适应B体现了追
18、求城乡公平的教育政策C是“左”倾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D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育解析:选 A。据题干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城市教育靠国家、农村教育靠集体”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与当时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状况相适应的,故选 A 项。2(2019驻马店高二期中)1952 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 1 393 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C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形成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解析:选 B。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19、知,教育部取消美国的教育制度,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美苏两极格局下,中国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深受苏联社会主义影响的新意识形态权威建立,故选 B 项。3(2019邢台高二月考)1969 年以后几年里,我国许多地方的小学开设政治、语文、算术、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中学开设毛泽东思想教育、农业基础、工业基础、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学生劳动和参加政治活动占用大量时间,文化课学习所占用时间不足 60%。这种做法()A促进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B锻炼了学生能力,值得继承C是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专制的抵制D造成中小学文化水平的下降解析:选 D。据
20、题干材料“1969 年学生劳动和参加政治活动占用大量时间,文化课学习所占用时间不足 60%”可以得出这种做法造成中小学文化水平的下降,故选 D 项。4(2019保定高二期中)下图所示事件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A教育具有不公平性 B扫盲工作任重道远C教育发展的不均衡D高考权威性遭破坏解析:选 C。观察图文材料可知,该事件反映的是“高考”地区要求有差异的问题,说明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存在,故选 C 项。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不公平性”与题中“从根本上”不符,A 项错误;“扫盲”与材料中“高考”不符,B 项错误;材料中都是严格的“高考”,不能说明权威性遭破坏,D
21、项错误。5(2019滨州高二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 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 2006 年、2015 年两次修订。这表明()A我国建立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C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解析:选 C。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修订,义务教育法主要是保障基础教育,故选 C 项。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1965 年,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义务教育法,不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 项错误;“科教兴国”是 1995 年提出的发展科技教育的计划,与义务教育法无关,D 项错误。教材答
22、疑名师指津一、学思之窗(教材 P102)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能够得到较快发展?提示(1)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人民政府根据国情,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二、本课测评(教材 P105)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提示(1)历程:开基创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上经历曲折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
23、煌。(2)经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教训:坚决防止“左”倾错误的干扰。三、学习延伸(教材 P105)分组调查、收集你所在学校的有关资料,举办一次班会,介绍学校发展的历史。提示 去校史陈列室、图书室、上互联网查询有关学校发展历史,采访学校的老教师、老员工,作现场调查,设计、发放校史调查表等。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状况(1)特征:公益性(免费性)、义务性(强制性)、统一性。(2)措施:1986 年,颁布义务教育法;1989 年开始实施“希望工程”;1995 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3)成果:2001 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