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2高考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3高考真题【例1】(2011江苏)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D【解析】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错误;1971年中国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
3、C错误,故选D项。【例2】(2011海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A【解析】从材料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可以判定是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大会的圆满结束。所以选A项。【例3】(2011上海)“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
4、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C【解析】选C。“周恩来”“共同基础”“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可知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知识梳理】【重难突破】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周总理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
5、五项原则正式形成。(2)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中“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3)意义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也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是因为,唯有建
6、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才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原因:从美国方面说,国内经济衰退;越南战争陷入困境;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希望联合中国对抗苏联。从中国方面说,中苏关系紧张,希望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打破中国外交困境,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战略收缩,对中国的威胁变弱;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根本原因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要求的结果。(2)经过:时间事件意义1971.4美乒乓球队访
7、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1972.2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重大突破,正常化开始1978.12中美发表建交公报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1979.1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3)影响:结束了长期的对抗,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他山之石】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
8、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并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四项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选择题1下图是见证中苏友谊的一幅照片。照片中的历史性会晤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中苏正式建交B签订中苏友好互助条约C中苏结成抗美援朝同盟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D【解析】1949年底,毛泽东访苏,第二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A项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C项错误,B项少了“同盟”二字,是抗战后国民政府与苏联签署的。2周恩来总理强调,
9、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这说明()A为了中苏结盟,我国应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抵制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C为了对抗美国的威胁,中国不论何时都要与苏联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B【解析】同苏联结盟时不能把自己的独立丢掉,说明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内容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3小明在阅读周恩来外交文选时看到这样一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最有可能是周恩
10、来在哪次会议中的发言()A亚非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布雷顿森林会议D第26届联大B【解析】答案选B项。从材料中的“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可联想到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会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4“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苏关系恶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美关系紧张是从
11、1949年10月1日我国建国后开始。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5下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B【解析】答案选B项。题目要求“主要原因”,与新中国建交国家增多主要是因为自身力量的增强。6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1月7日在开罗访问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并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强调不同文明要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它所体现的中国外交原则开始于()A中苏建交B万隆会议C日内瓦会议D不结盟运动B【解析】考查现代中国外交知识点
12、。从题干中的“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可知,体现的是“求同存异”外交原则,因此,正确选为B。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外交原则。7邓小平说:“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表现为()A实行“一边倒”方针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D实行不结盟政策D【解析】背景是中苏交恶后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可以通过排除法作答。A实行“一边倒”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
13、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所以根据题目要求的是反苏联可以排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4年提出的,先是周总理会见缅甸总理与其提出,后来会见了印度总理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世界和平的一大贡献,所以时间上也不合适;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应该是改革开放后的,所以综合分析应该选D。8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中美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材料中所提的“公告”是指()A尼克松访华的公告B上海中美联合公报C中美建交公报D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公告A【解析】中美关系长期敌对,因此中美关于尼克松访华的公告震惊了全世界。尼克松访华,联合公报、建交公报等在尼克
14、松访华公告后就不再“最出人意料”了。9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D【解析】答案选D项。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与中亚五国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符合题中强调的“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10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智斗勇”、“再
15、次较量”、“峰回路转”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D【解析】注意时间:20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分别反映了这三个事件。“扬眉吐气”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跨洋握手”指中美关系改善;“冰释雪融”指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些事件都发生在70年代,体现了这个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二、非选择题11(2011重庆)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
16、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材料二: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的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材料三: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
17、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摘编自人民日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归纳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解析】本题主要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朝鲜战争、当今朝韩关系考查区域史(东北亚国际关系),主要考查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和材料解读能力。第(1)问考查对甲午
18、战争和日俄战争相关史实的理解。日本出兵朝鲜的机会和日俄战争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俄战争、甲午战争的结果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加以概括。第(2)问考查的是对朝鲜问题形成的原因及缓和的重大意义的理解。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结合材料从当时国际的政治形势归纳分析。首脑会晤的进程和意义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加以概括。【参考答案】(1)机会: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原因: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影响: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俄战争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
19、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扩展。(2)直接原因: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进展:在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签署了共同宣言。重要意义:进一步缓和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12(2011福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
20、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材料三: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21、孙中山对外宣言书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
22、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解析】本题以新史学研究成果和观点引入,综合考查中国政治的发展。第(1)问考查郡县制,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直接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中央集权、政治统一、影响后世等角度加以概括。第(2)问考查近代中国政治,英国对中国的看法根据材料三概括,其成因可以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角度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从民族矛盾思考。第(3)问考查局限性,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归纳概括。第(4)问考查新中国“一边倒”方针,根据材料五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参考答案】(1)看法: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
23、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的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4)具体体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